大学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研究—以翻译课程为例
摘要
关键词
课程思政;大学英语教学;翻译课程;教学融合;人才培养
正文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主要语言,其教学已不再局限于语言技能的培养。大学英语教学承载着文化传递和价值观塑造的双重任务,特别是在翻译课程中,这种需求更为迫切。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和思想的交流。因此,如何在翻译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了教育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课程思政与大学英语教学融合的理论框架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与目标
课程思政是指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道德情操、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认同感。其内涵不仅包括传授专业知识,更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和塑造。课程思政的目标是实现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的统一,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能够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大学英语教学的特点与要求
大学英语教学具有跨文化交流的特点,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语言技能,还要具备文化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民族意识,使其能够在全球化背景下有效地进行沟通和协作。此外,大学英语教学还要求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采用互动式、任务驱动式等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三)课程思政与大学英语教学融合的必要性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是必要的,因为语言不仅是沟通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通过英语教学,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这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对比和价值讨论,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升,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民族自豪感的英语人才对于国家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四)课程思政与大学英语教学融合的理论模型
构建课程思政与大学英语教学融合的理论模型,需要考虑以下几个要素:首先是教学目标的整合,即将语言技能培养与价值观教育相结合;其次是教学内容的设计,需要选择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文化特色的教学材料;再次是教学方法的创新,采用情境教学、角色扮演等互动式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最后是教学评价的多元化,不仅要评价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要评价其价值观念和文化素养。这一理论模型强调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和实践性,旨在通过教学活动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二、翻译课程思政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一)翻译课程思政教学的现状分析
当前翻译课程思政教学正逐渐受到重视,其意义在于通过翻译教学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以及提升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教学指南》为翻译课程的思政教学指明了方向,强调了翻译知识传授、翻译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三维目标。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尝试通过建设思政语料库、重构教学单元的思政主题,并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来实现思政教学目标。然而,尽管有这些努力,基于《教学指南》的具体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仍然匮乏,特别是在汉英笔译课程的思政研究方面。
(二)翻译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
翻译课程思政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翻译教学中忽视了西方文化入侵带来的影响,导致学生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可能摒弃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二是部分翻译教师缺乏课程思政的意识,认为思政教学仅是思政专业教师的工作;三是翻译教材忽视思政元素的融入,导致思政课程育人体系相对薄弱;四是缺乏“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体系,导致围绕“三全育人”的长效考核机制未能实质性建立。
(三)影响翻译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因素
影响翻译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因素涉及多个层面。首先,传统翻译教学内容缺乏思政元素,使得学生更多注重技术性训练而忽视了翻译背后的思想、价值观念以及社会影响。其次,传统翻译教学模式缺乏思政创新性,单一的教学手段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且缺乏个性化设计。再次,翻译教学课程思政的考核与评价方式较为单一,以期末考试和论文为主,缺乏对学生思政素养和翻译实践能力的综合评价。最后,教师的政治素养、课程建设、教学评价等问题也是影响思政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翻译课程思政教学,影响其深度和广度,需要通过综合改革来提升教学效果。
三、翻译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翻译课程思政教学的目标与内容
翻译课程思政教学的目标在于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的三维目标。具体而言,知识目标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语言与文化的异同、中西思维方式差异以及互译的方法与技巧。能力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运用翻译知识与技能分析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翻译能力。价值目标则在于帮助学生形成严谨踏实的翻译习惯、高度负责的职业操守,并树立服务国家的意识和担当。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强调以中国优秀文化为教学素材,让学生领悟中国文化,传承弘扬中国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二)翻译课程思政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在教学方法与策略上,采取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延展学习的时间与空间,促进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自觉性。线上教学主要包含推荐学生学习相关课程片段,建立班级课程群,在群中发布翻译素材以及相关拓展资料以及作业,并在群中答疑。线下教学则以具有思政功能的翻译素材为例,阐释翻译理论、方法及技巧在具体翻译实践中的运用。此外,教学中还注重从党的十九大报告、历年政府工作报告等重要理论文献和讲话中精选内容,进行中译外的练习,让学生积累和掌握描述中国理论、道路、制度、文化的重点词汇与特色表达。
(三)翻译课程思政教学的案例分析
教学案例分析中,以政论翻译为主题,采用具有丰富思政元素的翻译素材,如习近平总书记的发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和《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引导学生进行译例分析,理解政论文翻译的难点及应对策略。通过这样的案例教学,学生不仅加深对中国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提升百科知识储备,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使思政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翻译课程思政教学的效果评估
在教学效果评估方面,除了传统的笔试和口试外,还可以引入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从多个角度全面评估学生的翻译技能、思政素养和综合素质。通过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动态监测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及时调整教学,从而保障教学目标的实现。此外,教学实践案例分析表明,结合思政元素的英语翻译课程设计能够提升学生的翻译技能,同时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意识到翻译人员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文化使命。
四、翻译课程思政教学的深度融合策略
(一)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
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要求将思政元素与翻译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根据《教学指南》和相关研究,翻译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路径强调将具有思政功能的翻译素材贯彻教学全过程。例如,通过选择《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重要文献作为翻译素材,学生在掌握翻译技能的同时,深入学习和领悟文本内涵,加深对中国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这种融合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翻译技能,也增强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方法的深度融合
教学方法的深度融合体现在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情境学习、协作学习等,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深入思考。例如,通过模拟“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减贫项目”的翻译实践,学生不仅需要准确传达专业术语,还要体现中国特色的减贫理念,这种教学方法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此外,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也被证明是有效的,通过网络平台如慕课等提供丰富的实践方式,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强化思政教育效果。
(三)教学评价的深度融合
教学评价的深度融合要求将思政元素纳入课程评价体系,确保其得到应有的重视。评价体系改革包括将思政元素理解与应用、文化反思报告等纳入评价内容,通过制定详细的评分标准并进行评分员培训,解决客观评估思政元素融入程度的难题。这种评价方式不仅关注学生的翻译技能,也关注其价值观念和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四)教学资源的深度融合
教学资源的深度融合强调利用多平台、多媒介的资源,如中国高校慕课平台、网易公开课等,将中国文化、中西文化、国际经贸等内容与翻译课程的具体章节结合起来,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视野和更深入的文化理解。通过整合这些资源,教学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也能够通过网络平台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结语
尽管本研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研究样本局限于特定的高校和学生群体,可能无法完全代表所有大学英语翻译课程的实际情况。其次,研究的时间跨度相对较短,对于融合策略的长期效果和影响尚需进一步观察和评估。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拓展:一是扩大研究样本,增加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校的翻译课程作为研究对象;二是进行长期跟踪研究,评估融合策略对学生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影响;三是深入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政教学策略,以适应全球化的教育需求。通过这些研究,可以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大学英语翻译课程的思政教学,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民族责任感的翻译人才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文月娥,张巧琼.基于《教学指南》的高校翻译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路径研究[J].社会科学前沿,2023,12(9):4985-4990.
[2]王盼,舒敏.课程思政在高校翻译教学中的融入分析——以昌吉学院为例[J].校园英语,2024,(10):46-48.
[3]魏萍,段克勤,刘笑非.高校翻译课教学的课程思政实践探索[J].吉林教育,2022,(29):42-44.
[4]夏冰.新文科背景下英语翻译课程思政育人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校园英语,2024,(22):109-111.
[5]韩飞亚.基于课程思政视角下的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改革策略探索[J].英语广场,2022,(09):105-108.DOI:10.16723/j.cnki.yygc.2022.09.030.
[6]赵振强, 沈越. 跨文化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社会文化理论下的商务翻译课程改革[J]. 教育进展, 2024, 14(11): 626-6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