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视角下高校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创新实践

期刊: 教育研究 DOI: PDF下载

王婉

辽宁大学 110136

摘要

嵌入式发展理念强调多维度融合,促进群体间的协同与共生,被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高校作为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平台,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基于嵌入式视角,结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核心价值,探讨高校如何从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和心理五个维度推进实践。研究发现,高校在资源整合、体系规划和学生融合方面仍有改进空间。为此,本文提出了构建多民族交往场域、推动课程与活动融合、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以及加强情感认同的路径,旨在为促进民族团结与共同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嵌入式视角;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多维度深度融合;创新实践

正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核心要义。随着全球化和多元文化交流的深化,中国社会进入多民族深度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新阶段。然而,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仍存在民族认同感淡化、族群隔阂等问题。高校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的主阵地,在培养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嵌入式发展”的重要性,明确指出应通过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和心理等多维度的全面嵌入,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深度融合。在此背景下,探讨嵌入式视角下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嵌入式视角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

嵌入式发展的理论起源于20世纪的经济学和社会学研究,卡尔·波兰尼提出的“嵌入性理论”强调经济活动与社会关系、文化结构的深度关联,马克·格兰诺维特则通过“社会嵌入性”概念拓展了其在社会网络中的应用。这一理论逐步延伸至文化研究、政治学和民族学领域,为多学科融合提供了深刻的理论支撑。在嵌入式发展的视角下,通过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多维度的深度融合,打破群体壁垒,实现协同发展成为其核心理念。在中国的民族政策背景下,嵌入式发展强调通过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和心理五个维度,促进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共同体意识。这一过程不仅注重表层交往,更强调深层次的情感认同与心理融合,为高校的民族团结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民族政策的重要实践目标,主张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各民族通过长期历史交往形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价值取向体现为统一性、差异性的包容以及共同发展的目标导向。高校作为文化传播和社会建设的关键场域,在嵌入式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空间上的交互场景构建、文化互动与认同的双向融合、资源配置的平等化、社会协作机制的优化以及心理认同的深化,促进多民族学生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全面融合。这种教育实践有效推动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目标达成,为多民族和谐共处和社会层面的民族团结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成效

近年来,高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实施。高校将民族团结内容纳入思想政治课程,通过课堂教学与主题讲座等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团结的内涵与重要性,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第二,文化活动促进交流。依托多民族学生的文化资源,高校组织少数民族节庆、文化展演等活动,展示多样文化,增进学生间情感互动,搭建交流平台。第三,生活实践强化联系。通过宿舍混居、多民族班级设置以及实践活动,高校促进学生之间的日常互动,强化共同体意识。第四,课程与研究支持体系完善。部分高校开设相关课程并建立研究机构,开展跨学科研究,为民族团结教育提供理论与学术支持,推动国际化理解。

(二)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尽管高校在民族团结教育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教育体系不够完善。高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多停留在理论灌输和形式化活动,缺乏系统化设计,未能深入激发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层面的潜力。第二,文化交流浅层化。活动形式过于依赖文化展示,缺乏互动性与深度融合,难以推动学生间的真正理解与认同。第三,资源配置不平衡。民族院校与普通高校在课程、师资和经费方面差距较大,部分学生因背景差异或经济条件限制,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不足。第四,心理认同不足。现有教育重视知识传授和行为规范,但忽视了学生情感与心理的深度融入,难以有效培养心理归属感和主动维护共同体意识的内在动力。

(三)嵌入式视角下的现实需求

从嵌入式发展的视角,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关注以下五个维度:第一,优化交流空间。构建物理与心理互动空间,推动学生深度交流。第二,强化文化互动。通过课程和活动设计,实现文化多样性与中华文化认同的平衡。第三,均衡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分配的公平性,确保不同民族学生平等享有教育机会。第四,营造包容环境。构建协作性强的校园社会环境,增强学生间的凝聚力。第五,注重心理认同。将心理认同作为核心目标,助力学生在认知、情感和行为层面全面融合,增强教育的长效性。

三、嵌入式视角下高校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新路径

(一)空间嵌入:多民族学生交流的物理与心理场域构建

空间嵌入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中的重要方向主要包括物理空间与心理空间两个层面。物理空间通过混居宿舍、混合班级和合作学习团队等安排,促进学生日常接触与交流,同时设置民族文化主题区域或博物馆,提供了解各民族历史文化的平台。心理空间则通过课程、讲座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克服交往中的陌生感与隔阂感,并搭建心理支持平台,推进心理融合。两者协同作用为多民族学生营造开放且安全的互动环境,增强彼此认同。

(二)文化嵌入:文化多样性与中华文化认同的双向互动

文化嵌入要求高校在尊重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强化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可通过开设少数民族语言课程、举办民族文学展览和跨文化交流项目,实现文化交融。同时,通过国学课程和爱国主题活动,加强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宣传。为避免活动流于表面,高校应采用工作坊式的实践形式,让学生通过参与深入理解文化内涵。文化多样性与中华文化认同的双向互动,可为校园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夯实民族团结教育的基础。

(三)经济嵌入:共同富裕目标下的教育资源分配优化

经济嵌入的核心是实现教育资源平等分配,为多民族学生创造共同发展的机会。首先,应加大少数民族学生奖助学金投入,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其次,建立实习与就业支持平台,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公平的职业发展机会。此外,通过校际合作和区域联动,缩小高校间资源差距,为更多少数民族学生提供优质教育条件。

(四)社会嵌入:校园共同体的多民族协同机制

社会嵌入要求高校建立促进多民族学生互动与协作的机制通过多民族混合学习团队和志愿服务项目,提供学生共同合作的机会,增进相互理解。构建多民族参与的校园治理体系,在学生会和社团管理中设立相关制度,确保各民族学生的意见被重视。增强学生在校园治理中的参与感,可进一步强化其共同体意识。

(五)心理嵌入:认知、情感与行为的深层融合

心理嵌入是民族团结教育的最终目标,其核心在于通过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全面融合实现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层认同。在认知层面,高校需通过课程教育和宣传引导,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与价值观。在情感层面,高校可通过红色主题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和多民族互动项目培养学生的归属感与荣誉感。在行为层面,高校需推动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展现团结合作的行动力。

四、嵌入式教育实践中的实施保障

嵌入式教育实践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制度、资源和环境三方面的有力支撑。制度建设是关键,高校应立足国家民族政策,制定全面的实施方案和长远规划,将促进民族团结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目标。同时,应通过设立专门机构协调相关工作,并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将民族团结教育的实际成效纳入学校和教师的评价体系,以确保教育实践的规范性和长效性。在资源保障方面,需要推动多方协作与资源共享机制。高校可联合政府、企业与文化机构,共同筹措资金、提供场地与专业支持;通过校际合作,特别是在民族院校与综合性高校之间开展教师培训、课程共建等项目,实现区域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校内则需合理分配资源,例如为少数民族学生设立专项奖助学金,并增加对民族文化课程的投入力度。环境营造方面,和谐与包容的校园氛围尤为重要。高校可以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师生对民族团结的重视程度;建立完善的学生服务体系,在住宿、课程设置和课外活动中充分考虑多民族学生的需求。此外,组织多样化的文化交流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认同,为不同民族学生打造公平且充满包容的学习生活环境,最终在校园内形成积极的民族团结氛围,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深厚的心理基础。。

五、结语

本研究从嵌入式发展的理论视角出发,探讨了高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的实践路径与实施保障,发现嵌入式发展理念在民族团结教育中具有高度适切性。通过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和心理五个维度的深度融合,高校为多民族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深度互动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研究表明,高校虽在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活动及生活实践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系统性、层次性和内化程度上仍有改进空间。未来,高校需注重理论创新,结合民族工作实际对嵌入式发展理念进行本土化改造,同时拓展教育内容与形式,开发特色课程及实践项目,并利用技术手段提升教育的沉浸体验;强化学生主体性,鼓励跨民族互动与协同合作;关注教育成果的动态评估,以反馈优化教育方案。通过完善制度保障、优化资源配置及营造包容和谐的校园环境,逐步构建系统化、长效化的民族团结教育机制,从而实现高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使命,为多民族和谐共处和国家民族团结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

参考文献

1]刘莹,杨桓.从“嵌入”到“融入”:空间视域中的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9(4):80-89.

2]高宇,王林平.文化自信视野下少数民族文化认同生成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20,(10):152-156.

3]张胜.牢牢把握主线: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N].光明日报,2021-09-09(007).

4]郝亚明.民族互嵌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在逻辑[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9(3):8-12.

5]李乔杨,王政星,王洁.易地扶贫搬迁中多民族互嵌社区建设实践研究——以黔东南州L县为个案[J].民族论坛,2021,(3): 87-9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