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融入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传统文化;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
正文
初中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阶段,在这一时期能帮助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学生语文的学习以及未来的成长都大有裨益。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初中课本中本身也包含了许多文言文素材。基于此,把传统文化融入文言文教学就显得更为必要。本文主要对此进行了简单阐述,仅供参考。
1.传统文化融入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
虽然从我国当前社会环境来看,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往往是通过网络与电视,在学校中虽然也会涉及相关内容,但并不全面。导致这一情况的原因主要在于下述两个方面。第一,教师缺乏对于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如今,我国网络发展十分迅速,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也开始大量使用网络,甚至会直接让学生去收听一些网络课程。虽然科技能够改变人们的生活,也会使生活变得更加便利,但是想要获取知识仅仅依靠网络是不够的。尤其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果长时间地不读书,一味从网络中获取信息,久而久之自身的素养自然会有所下降[1]。在此背景之下,一些教师没有意识到传统文化对于学生而言的重要性,也没有意识到文言文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也就无法在文言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导致其中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素材被忽视。实际上,在初中部编版语文教材中所包含的文言文数量有许多,这些文言文所涉及的主题也十分地丰富,如果教师不能够对其进行挖掘,没有感受这些文言文背后的传统文化精髓,学生自然也难以有所体会。第二,学校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支持力度不足。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也会从一定程度上受到校园环境氛围的影响。比如,学校如果可以经常在校园中举办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久而久之自然也可以引起学校师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度,而教师在开展文言文教学的时候,自然也会更加关注传统文化的融入。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很多学校并没有对传统文化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虽然会开展各类丰富的校园活动,但是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主题还比较少。
2.传统文化融入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化,我国也涌入了各类外来文化,这些外来文化在为我国民族文化增添色彩的同时,也从一定程度上对我国民族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青少年正是成长的关键时期,而如今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十分迅速,对于青少年而言每天都会从网络上接触到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中包含了一些价值观不正确的内容,会对青少年的三观造成一定的冲击。初中生本身的社会阅历较少,不具备较强的信息辨别能力,在面对各类文化现象的时候就容易出现文化认同的偏差。比如,很多青少年如今对西式餐饮越来越感兴趣,在各类西方节日来临的时候会大张旗鼓沉溺其中等,甚至还有一些青少年出现了“崇洋媚外”的倾向。在这一背景下,加强对于青少年的民族文化教育就显得更为必要[2]。我国是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我国形成了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文言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文化自觉意识,使学生能够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学生能够在面对文化冲击的时候,始终保持客观与理智,能够肯定与支持我国的本土文化。少年强则国强,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他们的价值观与认同感对于我国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教师需要注重对于这一阶段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尝试借助传统文化精髓激发学生内心的爱国情怀,使学生可以对我国的本土文化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
3.传统文化融入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策略
3.1依据文言特点,理解传统文化
3.1.1分析社会背景
初中生生活在现代社会之中,对于古代社会背景的了解比较少,因此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虽然可以对文章的大意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往往无法理解其中主人公背后的行为逻辑。比如,诸葛亮十分地有才情,能够为帝王打下江山,但是为什么他没有自立为王并且还写下了《出师表》劝谏后主,希望后主能够远离奸佞亲近贤臣,最终甚至还以身许国。再比如,曹刿起初并无官职,但是为什么在作战的时候能够两次在没有解释的情况之下去打断鲁王的行动,在战争结束之后才对其进行解释[3]。这些历史事件如果仅仅是以现代人的视角可能很难去理解,因此还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去看。唯有站在特定的历史时代背景之下去看特定的人物,才可以了解他们背后的行为逻辑。基于此,对于教师而言,把传统文化融入文言文教学中时,教师也需要从历史故事的背景出发,去感受这些历史人物背后所展现的传统文化精神。
3.1.2塑造人物形象
借助人物来传统文化精神也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在初中部编版教材中就有许多文言文是借助人物的形象来传递其背后的传统文化精神内涵。以《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文章为例。在古代我们常常可以听到忠言逆耳这句话,而邹忌为了更好地向齐王谏言,在面对齐王的时候并没有十分直接的去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通过自家的故事,引导齐王进行思考,这种方式就可以理解为是语言的艺术,既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不至于让齐王过于难堪。邹忌在谏言的时候,十分讲究方式方法,并且是从国家社稷的角度出发的,因而为我们塑造出了一个充满智慧的忠臣形象。对于教师而言,把传统文化融入到文言文教学中时,也需要注重文言文中对于人物的塑造,教师可以巧妙抓住这些任务背后的精神品质来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精神。
3.2开展情境化教学
所谓情境化教学,简单而言就是通过对于真实情境的模拟,使学生能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以更好地获取与理解相关的知识。文言文相较于现代文而言,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基于此,通过为学生模拟古代的情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去体会我国传统文化的习俗以及思想精髓等[4]。换言之,情境教学可以让学生对文言文背后的文化内涵产生更为深刻地理解,同时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文章的记忆。以《桃花源记》这篇文章的学习为例,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采取情境化的方式为学生开展教学。首先,教师可以先借助多媒体设备等,为学生播放当时的历史资料,还可以收集一些图片与视频等,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情况。接着,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解读。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理解文章中的一些重点词汇,比如“武陵人”等,理解此类词汇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这篇文章的含义。然后,教师就可以在班级中开展情境再现,让学生尝试扮演文章中的不同人物,比如有的学生扮演渔人、有的学生扮演居民等。教师也需要提前布置好相应的场景,以进一步增加学生的体验感。最后,在进行完角色扮演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去交流和分享一下自己对于桃花源的看法,并且需要引导学生去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背后所想要表达的对于精神世界的一种向往。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在课后开展一些拓展类型的活动,比如可以让学生以这篇文章为基础创作一幅图画,去描绘一下自己所想象的桃花源。通过此次情境教学的开展,能够让学生对《桃花源记》这篇文章有更加深刻地理解,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体会到这篇文章背后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不仅如此,情境教学的方式相较于传统灌输式的教学而言,更容易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理解。
3.3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为了保证传统文化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融入效果,对于教师而言在教学中也需要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良好氛围下学生可以更加放松,其学习的效率也可以得到提高。首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利用现代化设备,对文言文进行翻译,让学生可以感受文言文的魅力。以《陋室铭》这一文章的学习为例,在讲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翻译一下这篇文章,让学生感受古代文人所具有的高尚情操。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引入视频与音频等,为学生讲述一些这些文言文背后的背景故事,让学生在了解文章的同时,也可以接受这些文章背后传统文化的熏陶。最后,在讲解文言文的时候,教师还需要避免照本宣科的方式,可以尝试以讲故事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比如,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文章的学习为例,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讲述一些战国时期历史人物治理国家背后的精神,让学生们思考他们为什么可以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也可以获得最终的成功,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又是那种精神支撑着他们坚持下去。再比如,以《愚公移山》为例,在学习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自己站在愚公的角度应该如何做呢?支持愚公移山成功的动力又是什么呢?通过学习,学生可以逐步学习到这些历史人物背后,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
结语:传统文化对于当代青少年的教育而言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对于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在开展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善于挖掘其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帮助学生在理解文言文的同时,也可以感受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精髓。
参考文献:
[1]肖书美. 基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D]. 塔里木大学, 2022.
[2]吴玟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D]. 浙江海洋大学, 2023
[3]张志静. 初中文言文教学传承传统文化精神的策略探索 [J]. 试题与研究, 2023, (36): 4-6.
[4]司建兰. 初中文言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结合 [J]. 新课程, 2024, (02): 112-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