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人工智能,促儿童发展——以豆包为例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随着人工智能不断走进大众,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影响。对于人工智能,如何将它的影响确保为“积极的影响”?它和幼儿的生活有哪些关联?如何让其更好地助力幼儿的发展,本文将以豆包为例进行剖析。
一、海量知识储备,时刻解答幼儿的好奇之问
孩子对大千世界、自然万物无时无刻不充满了好奇。为什么猴子的屁股是红色的?为什么仙人掌有很多刺?为什么下雨天云朵就不是白色的?孩子们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会化作一个个问题接踵而来。彼时,再专业的教师都会因为知识储备的限制而有答不上来的现象,而豆包会成为一个很好的媒介,让幼儿的问题得到及时且科学的解答。比如当我们在进行一节活动时,幼儿可通过对话提问的形式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幼儿还可通过语音形式的追问来得到想要的答案。有效地保持住了孩子的好奇心,让他们的探索得意持续。
二、真人模拟对话,增强幼儿的语言交流
(一)对话小游戏
当遇到性格腼腆、不愿意在集体面前交流的幼儿时,豆包会是一位非常耐心的倾听与交流者。他会一直与你交谈,提供情绪价值。与此同时,出现在屏幕上的文字恰恰可以成为教师观察记录分析的依据。如我们在创设阅读区时分为了“听说读写”四大块,在说这一方面,我们就可以利用豆包的强大功能,通过幼儿与豆包的对话记录,了解幼儿感兴趣的话题,掌握幼儿的语言发展到达了哪个阶段。教师在支持策略当中可以采用设定场的方式景,如让孩子问豆包:“我去超市,想买香蕉,但是找不到应该怎么和工作人员沟通呢?” 豆包会给出类似这样的回答:“‘阿姨,请问香蕉在哪儿?我想买点香蕉’ 。” 运用豆包给出的对话进行互动,在实践中提升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除了豆包经典的人物形象可供对话,幼儿还可以选择不同的动物进行交流,如小猪佩奇会和你一起交流他们一家三口的故事,加深幼儿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二)猜人物小游戏
幼儿可通过不断地给豆包提供“线索”,让其猜测把你想说的是什么?如幼儿描述:“它长的十分可爱。”豆包会追问:“它在中国吗?大概在什么地方呢?”。幼儿会通过豆包的不断追问和在脑海中搜索不同的词条进行组合,以便回应,在此过程中,幼儿在脑海中会不断地酝酿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然后通过语音输出,豆包会一步步追问以此判断幼儿描述的是什么人物。如果幼儿的语言表达有所欠缺,他还可以通过提问后再来玩这个游戏,语言的积累与输出便有了相辅相成之效。
三、随心生成歌曲, 提升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
随着游戏故事的分享,幼儿已经习惯于每天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将自己的游戏故事说与他人听,以此引发共鸣。有一次,一位幼儿随意哼唱着“我今天很开心,我得到了小红花......”。很明显,这是幼儿开心时间随机创编的一首歌。我抓住此次契机,向其介绍了豆包也有此项功能,只要把你的想法说一说,他就会帮你谱写歌词和旋律,孩子们在区域游戏的时候都被这个迷上了,以前的表演区,他们都喜欢播放现成的歌曲。现在的表演区,他们都是有主题的歌曲。在此过程中,他们通过感知与欣赏,厘清了民谣、流行、摇滚、爵士等几个风格明显的曲种的差别,对音乐的感知在亲身经历中不断得到更深层次的体验。
四、定制图片生成,倒逼幼儿审视语言表达
当幼儿在游戏分享时说一句“今天我在建构区搭了一个大城堡”,相应的图片便生成了。群体当中便开始了一阵讨论。有孩子说:“这个作品和他搭的不像。”有孩子说:“这个建构区不是我们的建构区”。我便将豆包的图片生成的功能向孩子们推介,并告诉他们,说得越是详细、全面,生成的图片就会越丰富。接着我邀请在同一个区域的不同的幼儿描述自己的游戏故事,他们惊讶地发现原来图片中的细节丰满程度和我们给的语言信息是成正比的。连续一周的分享后,我发现聚焦同一个体,他们的语言表达明显比之前更连贯了,用词、用句更为贴切具象了。因为有了图片的倒逼,同伴之间的对比,他们更愿意去表达、更乐意探索如何更好地表达。
五、拍照识别万物,激发幼儿主动发现意识
曾经我们开展有趣的动植物王国时,幼儿利用“形色”APP扫描海棠花、蔷薇花等植物,但是这款APP仅针对植物而言。但是豆包囊括了建筑、动植物、食物、各类用品等多种门类。如当你上传一张哥特式建筑,它会告诉你这是什么?起源于什么时候?分布在哪些地方?所有的疑问都会随着一张图片而得到具体的解答。
六、美食求助大厨,提升幼儿生活烹饪技能
以往的生活区,孩子们学习一样美食的做法,更大部分来源于教师的教授或是步骤图的引领。但是豆包里的一款“大厨”功能,实现了幼儿的美食自由。本着幼儿为本的原则,我们会提前一天组织幼儿谈话想要制作的美食,选择同一食材的会成为一个小组,他们自行请教豆包,然后选择制作方法。这样一来,幼儿所选择的食物以“项目”的形式组团。幼儿自己确定美食、成立团队、寻求做法、分工合作。以南瓜这一食材为例,他们确定后会找豆包寻求做法,最后决定了南瓜饼和蒸南瓜,同一种烹饪技法的幼儿自发成为一组,分为洗、切、揉等工种,每个孩子都有事可做,且乐意去做,这比传统的教师分配任务更能提升幼儿的积极性。
七、图片生成宋词,感受宋词独特节律意蕴
很多家长会有幼小衔接上的学业焦虑,于是便逼着孩子写算式、背古诗等等。在家长会上我除了会分享科学的育儿理念,更重要的是让家长信服老师的说法。我将豆包里的这一功能与大家共享。如当孩子能完整、细致地描述一件事情的时候,其实他已经具备了写话的能力,这是不是一种衔接?如果孩子的语言表达已经相当完备,想让他感受古诗词的魅力,那么感受一定是优于死记硬背的。我鼓励家长利用周末拍些和孩子外出玩的照片,让豆包生成词,让幼儿自己去发现词和图之间的联系。如,当我上传了一张母亲带着两个孩子的照片,豆包是这么描述的:“春风轻拂,笑靥如花簇。母子相依情满目,暖似三春阳旭。孩童眉眼弯弯,母亲慈爱绵绵。此景温馨无限,时光停驻欢颜。”久而久之,幼儿不仅能理解何为词,还能简单地创编颇有词的意味的句子,这种感受是自发的、积极的体验,孩子们愿意接受并慢慢靠近。我将游戏故事的分享和词的分享通过视频分享在家长群,让家长理解我所说的“理念”并不是空话,而是着眼于孩子长期发展的且行之有效的。
八、游戏融通学习,助力幼儿积极学习体验
大班班级环境创设时,有一面墙叫做“小小词汇家”,幼儿会将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到的词记载在这面墙上,晨间谈话时会向大家推介。这种经验推广也促进其他幼儿的同伴学习。如日出,豆包会解释:“‘日’最初的意思是太阳,它是一个象形字,形状就像一个圆圆的太阳,‘日出’,就是太阳升起来 。” 同时,豆包还会迁移学习,自发地给出含有 “日” 字的古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让孩子在优美的诗句中加深对汉字的理解和记忆,这是一种连带学习,久而久之,幼儿的学习面就会无痕拓宽。
如果对着豆包说“三角形”,它会描述三角形的特征,如“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它的外形就像一座小山 。所以叫三角形。” 幼儿可以继续考研豆包,“三角形的东西有哪些?”豆包会给出类似的回答,“三角尺、交通指示牌”等。孩子建立了直观的认知后,当他们再次接触此类事物时,他们便会唤醒这个记忆,不断得到强化,三角形这个概念便自然而人地形成了。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寻找三角形的物品,进行互动游戏,不断拓宽学习面,在实践体验中形成完整全面的认知。
《指南》中鼓励幼儿尝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家里来了5位客人,桌上只有3个杯子,还需要几个杯子?这其实相当于是一个应用题,但是我们放在实际情景中便有了生活性,孩子不需要列算式,通过其他的计算方法就可以算出来。如果在幼儿计算出了答案后,可以听一听豆包的想法,豆包不仅会给出正确答案,而且会解释计算过程,辅助孩子学习,给幼儿不同的思路,为之后同样类别的问题提供不同的方案。由此,我们发现:豆包不仅是一个万事皆会的博学家,更是幼儿良好的学习伙伴。
豆包的功能虽然强大,但因为涉及到网络安全,所以幼儿在使用过程中,家长及教师必须确保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比如设置儿童专属网络模式,屏蔽不良的信息推送。同时,设置使用时间,确保幼儿的视力不受影响。比如单次使用时间不超过15分钟,避免孩子沉迷其中。大人的陪伴永远是最温情的,这是任何一款人工智能都无法替代的。当幼儿与豆包互动时,成人可在一旁观察,一起讨论,实时能够观察到孩子的兴趣与需要。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豆包在幼儿教育领域的应用前景将愈发广阔。它将持续为孩子们带来更丰富、更有趣的学习体验,助力他们在语言、认知、社交等多方面的成长。相信在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合理引导下,豆包能成为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得力伙伴,陪伴他们快乐学习、健康成长,为幼儿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探索知识、追求创新的种子,让他们在未来的人生旅程中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