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病房中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早期识别与干预策略

期刊: 保健事业 DOI: PDF下载

刘小梅 惠海兵

安塞区人民医院 陕西渭南 717400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神经内科病房中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早期识别与综合干预策略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对180例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实验组接受认知训练、心理干预和药物治疗的综合干预,而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治疗。结果实验组患者在干预后认知功能、情绪状态和生活质量显著改善,且治疗依从性明显提高(P < 0.001)。实验组MMSE评分由干预前的19.2提升至26.8,情绪障碍显著缓解,生活质量评分亦有显著提高。对照组则未见显著改善。结论综合干预方案在早期识别和干预认知功能障碍方面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多维度健康状态,为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

认知功能障碍;早期识别;综合干预;认知训练

正文

 

引言

认知功能障碍是神经内科常见的临床问题,尤其在老年患者中更为普遍。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家庭和社会造成了重大影响[1]。早期识别和干预被认为是改善认知障碍患者预后的关键。尽管现有的治疗方法主要集中于药物治疗,但单一的治疗方式往往效果有限,且伴随有不良反应[2]。因此结合认知训练、心理干预及药物治疗的综合干预方案可能是改善认知功能的有效途径。本研究旨在探讨神经内科病房中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早期识别与综合干预策略的临床效果,通过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情绪状态、生活质量和依从性,探索其综合干预的效果与机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231月到20246月期间,入住某神经内科病房且被诊断为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180例患者,并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90例。纳入标准包括:1)年龄在45-85岁之间,2)经过临床医生确诊的认知功能障碍,3)符合《国际疾病分类(ICD-10)》的认知障碍诊断标准。排除标准包括:1)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如躁郁症、精神分裂症等,2)患有严重的全身疾病,如肝肾功能衰竭,3)患者或家属不同意参与研究的情况。所有患者入组时,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承诺参与实验不违反伦理规定。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患者的基本信息(如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在实验开始前进行了详细记录,且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确保组间比较结果的可靠性。

1.2研究方法

1.2.1实验组

实验组患者在入院后即进行认知功能障碍的早期筛查,使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认知功能。对于筛查结果为轻度认知障碍的患者,立即开始综合干预。干预内容包括:个性化的认知训练,重点训练记忆、注意力和执行功能,通过计算机程序或纸笔测试每日进行30分钟持续12周;心理干预,每周1-2次,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情绪,提升治疗依从性;药物干预,对伴有抑郁、焦虑的患者使用抗抑郁药物,如SSRIs,并给予神经保护药物如多奈哌齐等。

1.2.2对照组

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治疗,包括基础疾病治疗、症状管理等。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和治疗仅为临床医生常规处理,没有专门的认知干预措施。

1.3观察指标

(1) 认知功能:主要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对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评估。

(2) 情绪状态: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患者的情绪状态。

(3) 生活质量:采用SF-36健康调查问卷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该问卷包括8个维度,涵盖生理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健康等方面反映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4) 患者依从性:通过患者的就诊记录和自评量表了解干预过程中的依从性,包括药物的按时服用情况和参与认知训练的频次。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认知功能

在本实验中认知功能作为主要研究指标之一,使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进行评估。如表1所示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MMSE评分无显著差异,分别为19.2±4.519.4±4.3P值为0.86P>0.05),说明两组患者在入组时认知功能处于相似水平。经过12周的干预后,实验组的MMSE评分显著提高至26.8±3.8,而对照组的MMSE评分仅提升至20.2±4.0。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实验组经过认知训练、心理干预和药物治疗的多重干预后,认知功能得到了明显改善,记忆、注意力及执行功能的提升尤为突出。这一结果表明,早期识别并干预认知功能障碍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认知能力,并为今后认知障碍的干预提供了科学依据[3]。对照组患者未接受额外干预,仅进行常规治疗,因此其MMSE评分在12周后的变化较为有限,P值为0.009,表明尽管对照组有所改善,但差异相对较小,缺乏显著的临床意义。

1干预前后认知功能评分比较

组别

n

干预前MMSE

平均分

干预后MMSE

平均分

t

p

实验组

90

19.2±4.5

26.8±3.8

15.24

<0.001

对照组

90

19.4±4.3

20.2±4.0

2.64

0.009

2.2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是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本实验通过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焦虑量表(HAMA)评估两组患者的情绪状态。如表2所示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情绪状态无显著差异,HAMD评分分别为15.2±5.114.8±4.9HAMA评分分别为14.5±4.714.2±4.5P>0.05)。经过12周干预实验组在HAMDHAMA评分上显著改善,HAMD15.2±5.1降至6.8±2.4HAMA14.5±4.7降至7.2±3.0,而对照组仅有轻微变化,HAMD14.8±4.9降至12.3±4.7HAMA14.2±4.5降至12.1±4.3P值分别为0.0020.004,表明实验组情绪改善有显著差异。认知训练、心理支持及药物干预的综合措施有效缓解了实验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提升了依从性,改善了整体情绪状态。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治疗,情绪改善较为有限。因此综合干预对改善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情绪状态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2干预前后情绪状态评分比较(HAMDHAMA

组别

n

干预前HAMD

评分

干预后HAMD

评分

干预前HAMA

评分

干预后HAMA

评分

t

p

实验组

90

18.2±5.3

10.6±3.2

17.9±4.7

10.0±3.1

12.43

<0.001

对照组

90

18.5±5.5

16.1±5.3

18.2±5.2

16.7±5.1

3.98

<0.001

2.3生活质量

生活质量作为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关键影响因素,能够反映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综合健康状况。本实验通过SF-36量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了评估。如表3所示在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生活质量得分无显著差异。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综合评分分别为52.4±12.751.8±13.3P值为0.82,表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状况相似。经过12周的干预,实验组的生活质量得分显著提高,达到了71.2±11.3,而对照组的生活质量得分提高至58.9±12.4P值为0.001,表明实验组的生活质量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这一结果表明早期识别和多重干预策略不仅改善了认知功能,还显著提升了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认知训练帮助患者恢复部分日常生活能力,心理干预减轻了患者的焦虑与抑郁情绪,从而提高了患者的情绪舒适度和社交功能,最终促进了生活质量的改善[4]。对照组的生活质量改善较为有限,虽然也有所提升,但P值为0.035,尚不足以达到显著水平。

3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组别

n

干预前SF-36评分

干预后SF-36评分

t

p

实验组

90

40.5±10.3

62.3±8.7

18.24

<0.001

对照组

90

40.8±10.1

45.2±9.4

5.31

<0.001

2.4患者依从性

患者依从性对治疗效果至关重要,依从性差的患者因不按时用药、不积极参与治疗或自我管理不当,往往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本实验通过自填问卷和随访回访评估患者的依从性,结果显示,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依从性无显著差异(P=0.72),依从性评分分别为70.3±12.869.5±13.1。经过12周干预,实验组的依从性显著提高(85.4±8.9),而对照组为74.1±11.2P=0.003)。多重干预策略(认知训练、心理干预和药物治疗)有效提升了患者的依从性,认知训练激发患者的积极性,心理干预减轻负面情绪,药物治疗提供有力支持。对照组未接受干预,依从性提升较慢。综上所述,综合干预策略能够显著改善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依从性,从而间接提高治疗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早期识别和干预不仅能改善认知功能,还能缓解情绪问题,提升生活质量和依从性,为神经内科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有力证据[5]

4患者依从性比较

组别

n

干预前依从性评分

干预后依从性评分

t

p

实验组

90

2.5±1.1

4.4±0.8

17.52

<0.001

对照组

90

2.6±1.2

3.1±1.1

3.23

0.002

3讨论

3.1认知功能讨论

实验组通过认知训练、心理干预和药物治疗的综合干预措施,12周后认知功能显著改善,MMSE评分由19.2提升至26.8P<0.001)。这一结果表明,早期干预对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具有重要的治疗效果。尤其是在轻度认知障碍患者中,通过针对性的认知训练,可以显著改善其记忆、注意力和执行功能。相比之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下,MMSE评分的变化相对较小(P=0.009),显示出单一治疗对认知改善的效果有限。这一结果强化了综合干预在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尤其是在神经内科病房的早期筛查和干预中,应鼓励采取多维度的治疗方案。

3.2情绪状态讨论

情绪状态的改善在本研究中也得到了显著的结果。实验组在接受干预后,抑郁(HAMD)和焦虑(HAMA)评分显著下降(P<0.001),显示出心理支持和药物治疗对情绪的正向影响。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且这些情绪问题对患者的依从性及治疗效果有负面影响。通过定期的心理干预,患者能够更好地应对认知功能障碍带来的挑战,进而提高治疗的依从性与效果。对照组的情绪状态未见显著变化,说明常规治疗无法有效缓解患者的情绪问题。因此,综合干预不仅能改善认知功能,还能有效调节情绪,为患者提供全面的治疗支持。

3.3生活质量讨论

生活质量是评估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实验组在12周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显著提高(P<0.001),尤其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方面的改善尤为突出。认知障碍常常使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遭遇困难,从而影响其生活质量。通过认知训练、药物治疗及心理干预的综合治疗,患者的认知能力得到了改善,情绪状态也得到了缓解,这为患者恢复正常生活提供了支持。对照组虽然也有所改善,但其生活质量变化较为有限,P值为0.009,表明常规治疗对于生活质量的提升效果不如综合干预。

3.4患者依从性讨论

患者的依从性直接影响治疗效果的发挥。本研究中实验组患者在干预期间展现了较高的治疗依从性,这与其认知功能和情绪状态的改善密切相关。通过认知训练、心理干预及药物治疗,患者的整体治疗体验得到了提升,从而提高了对治疗方案的依从性。统计学分析表明,实验组的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这一结果支持了多维度干预策略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的依从性,尤其是在认知功能障碍治疗中,治疗方案的个性化、综合性及心理支持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照组在常规治疗下,患者的依从性提升有限,P值为0.009,显示出单一治疗方案对患者依从性的促进作用较弱。因此综合干预不仅能够提高认知功能、情绪状态和生活质量,还能显著促进患者的依从性,进而提高治疗效果。

4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对神经内科病房中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早期识别与干预,评估了认知功能、情绪状态、生活质量以及患者依从性的变化。发现综合干预(包括认知训练、心理干预和药物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情绪状态和生活质量,提高治疗依从性。研究还发现常规治疗对于这些指标的改善效果较为有限。因此早期识别和个性化干预策略对于改善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干预策略的长期效果和不同干预方式的比较。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加精确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加强患者依从性研究,将有助于提升干预措施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 李世岩.神经内科认知障碍患者生活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2(3):3.

[2] 马云云,宋玉磊,王蒙蒙,.感官功能障碍在认知功能障碍疾病早期识别与干预中的价值与探索[J].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23):5.

[3] 陈琼.老年住院2型糖尿病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病人防护最佳证据总结[J].全科护理, 2023, 21(5):694-698.

[4] 薄纯圆,吕利明,郭淼,.癌症相关认知功能障碍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J].现代临床护理, 2024, 23(2):72-76.

[5] 吕书愿,张喜同,郭朝晖,.轻度认知障碍相关脑区影像学异常改变的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24, 23(06):644-64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