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计划”背景下智能制造教师综合能力提升路径探析
摘要
关键词
双高计划 智能制造 高职教师 综合能力
正文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计算机技术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社会各界对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日益增长。高职学院作为国家培育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培训基地,承担其培养任务的教师能力直接会对人才培养的质量产生深远影响。对于学校而言,自1978年建校以来,主要专注于中职和技师学院的办学经验。对于即将开展的高职办学,学校和教师在招生就业、教育理念、专业知识、实践教学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在过去46年的办学中,也许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但是对于高职办学来说,我们还是一个襁褓中的婴儿,一切都是新生事物,需要重新开始学习。如果仅仅凭借中职和技师学院办学经验,难以完全适应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
2024年4月至8月,江西省教育厅高屋建瓴,为了涉改中职学校能更好应对今后高职教学工作的开展,组织了2024年涉改中职学校转岗教师综合能力提升项目(转岗综合能力专题研修)八期国家级培训班。学校作为江西省涉改中职学校,人事处积极组织全校符合报名条件的教师参加转岗综合能力专题研修培训。通过参加培训得知,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不同,办学层次、培养方式、学生的特点都有较大差别。
因此,研究如何在双高计划背景下提升智能制造教师综合能力,对于提高即将开展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双高计划对教师能力的要求
1.1 教育理念的更新:终身学习理念,与时俱进的教育模式
双高计划强调教师应具备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以适应科技不断进步的复杂社会环境。教师不仅要掌握传统的教学方法,还需要积极探索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如线上教育超星学习通等平台、VR虚拟现实技术,线下理实一体实训场地、产教融合等,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将“双创”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1.2 知识结构的更新:整合专业知识与信息化技能
在双高计划的推动下,高职教师需要不断更新和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这不仅需要深化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求教师能够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国内外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同时,教师应加强教学过程中对信息化技能的学习和应用,如高职学生的来源分析,大体分为高中毕业、中专毕业、社会考生三类,他们的基础是不一样的。通过对学生学情和教学效果进行大数据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心态和教学评价。采用各种信息化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以便更好地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教学质量。
1.3 实践教学能力的增强:校企合作与实践经验积累
双高计划特别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实际操作经验[1]。因此,加强校企合作,让教师响应学校的下一个五年规划,下企业去实践锻炼,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围绕江西省人民政府印发的《江西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学校对接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产业,打造优势专业群。通过校企合作,教师可以到已经建立合作的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江西美晨通讯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培训学习。甚至把课堂搬到到企业当中,这样不仅企业专家可以现场授课、学校教师也可以到企业进行授课学习,教学互长。教师到企业学习后,又将企业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和需求再引入课堂教学,使在学校进行的课堂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工作,增强学生投身双创的能力和就业能力。
2 智能制造教师综合能力提升的现状与挑战
2.1 教师专业能力与实践经验的不足
目前,智能制造学院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参差不齐,部分教师难以满足高职教育的教学和研究需求。根据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2010修订)》、《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2004年1月)的文件内容,以工科类职业学校的指标要求为例,中职师资队伍在国家师资标准的要求上不论是数量、学历、结构等都是低于高职的。
学校刚刚开始高职办学,教师队伍的结构性问题尤为显著。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比例偏低,实训课教师和实践教学能力强的教师不足,难以满足高职教育对实践教学和理论科研的需求。教师年龄结构存在断层现象,新入职年轻教师较少,大部分为中年以上教师。这不仅影响了教学质量的稳定性,也限制了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潜力。
学校目前有许多教师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教学岗位,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导致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脱节[2]。此外,部分教师对新技术、新工艺的掌握不够,影响了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2.2 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的滞后
双高计划倡导更新教育理念,但现实中学校部分教师仍持传统教育观念,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有些老师,担心课堂上使用信息化手段,学生会玩手机,而不是用手机作为课堂教学工具使用;也有些教师矫枉过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全程只依靠学校的智慧黑板,没有任何板书。这种状况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也制约了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2.3 教师发展与学校涉改结束政策的衔接问题
学校目前处于涉改期间,教师发展与学校政策之间存在脱节现象。在涉改之前,2023年学校所有在编人员当年评聘高级职称,都被人事处告知高级职称已经没有职数。可是在2023年以前,学校也从未公布学校的剩余职数,也没有进行系统的规划,每年能够晋升高级职称具体人数。
目前学校大部分教师评的职称系列是技校类职称,少部分教师评的职称系列为中职类职称,这就涉及到一个职称转系列的问题。大家是否需要转评高校职称?平级转评?还是降级转评?目前属于涉改期间,所有编制和职称评聘都冻结了。但是这些和教师息息相关的问题,都是学校涉改结束后,需要在学校OA办系统进行公示的事项。如果学校想要高质量办学,甚至追赶部分省内排名靠后的高职院校,却缺乏系统的教师发展计划和对应的政策支持,不能为教师提供足够的培训和晋升机会,不仅会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今后的职业发展,也会制约高职办学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
3 智能制造教师综合能力提升的策略
3.1 教育理念与知识结构的更新
3.1.1 引入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
为了应对双高计划的新要求,学校需要向其他优秀的国家级双高院校、省级双高院校学习取经。学习它们已经运行效果优良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如实训周设计、任务项目式教学、翻转课堂等。这些新的教学方法,可能不适应学校目前的中职教学,更适用于高中或者中专毕业的学生,但是只有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我们都要积极学习采纳。同时,学校应鼓励教师参加省内外,甚至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培训,了解高职教育的前沿动态,更新自己现有的中职教育理念。
3.1.2 定期进行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
作为新加入高职院校队伍的一员,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种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包括已经申报的高职专业和今后有可能申报的高职专业,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培训内容涉及高职专业申报、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改、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任务的制定、实训场地的建设、教学方案的实施,最新的高职教育行业技术、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校教师走出去,不再是闭门造车,多看多学,教师总会有所收获,就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质量。
3.2 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
3.2.1 加强与企业合作,实现产教融合
为了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学校应加强与江西省人民政府2023年推出的12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的链头企业合作,尤其是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重点产业链,和学校的工科类高职定位和优势专业非常契合,力争和对应企业实现产教融合。学校可以邀请相关链上企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提供企业实际生产中的案例和项目,在不涉及泄露企业机密的前提下,让教师和学生参与到实际生产过程中。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累积实践工作经历,并增强实际的教学能力。
3.2.2 建立教师实践基地,提供实践机会
学校应建立教师校外企业实践基地,为教师提供专业相关企业的实践机会。学校可以与专业对应产业链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让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跟岗实践,了解本专业涉及行业最新动态和技术,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可以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也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3.3 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激励机制
3.3.1 构建教师发展中心,提供持续支持
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能力的发展,学校可以构建教师发展中心,为教师提供持续的职业发展支持。通过向上级主管部门江西省教育厅提出申请,与其他国家级或省级双高院校建立紧密联系,派出学校骨干教师到对方学校全方面的跟岗学习,从教学组织到教务管理、从学生管理到双创活动开展、从招生就业到产教融合等各个方面。教师发展中心可以提供教学咨询、资源共享、专业发展培训等服务,帮助教师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
3.3.2 完善教师评价与激励机制,提升教学积极性
学校应完善教师评价与激励机制,以提升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职业满意度。待学校辅导员机制完善后,辅导员不能像对待中职学生一样,主抓学生的仪容仪表和教室寝室内务,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应该放在学生的学习和心理疏导上面。学校可以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将教学质量和学生满意度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对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奖励和晋升机会。这不仅可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也可以促进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
4 智能制造教师在数控车一体化课程的实践
4.1 数控语言的学习
学校数控车床的主要系统有华中、广数、法兰克、凯恩帝四种。数控车相对于普通C616车床,具有操作面板,加工之前可以模拟仿真,加工速度快,易操作,安全性高的特点。同学们已经在普通C616机床学习了一个学期,有一定的操作基础,包括工量具的使用、图纸的识读、摇柄的操作、装刀和对刀、棒料的装夹等。目前就是要通过数控车特有语言的学习,对一些例如换刀的操作赋予自动化的命令。
在上课之前,通过学习通平台,让大家通过课前预习。包括理论知识,比如如何对刀、换刀、加工螺纹等,还包括需要加工的零件图图纸,让大家先自己进行编程。同时还能通过学习通app查看是否有同学没有预习,以及预习的时间长短。在理论课堂中,通过对坐标系和每个点坐标的讲解,让大家理解X轴和Z轴的含义。经常有同学会不理解直径坐标,把坐标X方向错写成半径坐标,导致加工出来的零件尺寸只有图纸的一半。讲解指令,一般常用的如T0101代表调用1号刀、M03代表主轴正转、M05程序停止、M30机床停止等先统一讲解,后面再根据每堂课的需要进行讲解。
4.2 编制零件车工工艺
在编制加工工艺之前,首先要分析零件加工的具体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是零件的尺寸。数控车削加工轴的各个坐标点,是由我们开机后第一步,对刀设置的原点作为参考系统来确定的。所以当零件被加工时,他们需要具体的尺寸。第二部分是加工方式。比如是正常的台阶由小到大,直接用外圆刀呢;还是中间有槽,需要用到切刀进行加工;或者台阶先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这就需要调换另一头装夹进行加工。数控车削加工时,需要对零件的外形轮廓进行分析,有哪些特征,用到哪些刀具,比如外圆刀、切刀、螺纹刀等。
对于需要掉头加工的工件,还要注意保护好已经加工好的那一端。可以用风枪将卡盘和要加工的工件装夹部位吹干净,要求高的话甚至垫铜皮,从而最大限度保护工件的外表面,提高工件的良品率。使用数控车床加工钢材金属棒料时,普通刀具加工过程可能出现蹦刀现象。在每个学期耗材采购的时候,都会倾向于购买硬质合金和高速钢刀具,确保刀具能顺利完成实训课题的完成。进行实训课题加工时,要根据每周实训课题选择合适的刀具。落实到实际操作过程中,就要看加工零件的外轮廓面来最终决定。在确定切削用量时,场地主要有两种棒料,直径分别为40和30,那么X轴最大直径处以留2mm以上的加工余量为宜,Z轴方向切料的时候自己可以选择比零件长度长2mm以上切断,合理确定切削参数可以提高加工质量。
4.3 数控车一体化课程加工实训
学校实训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仿真模拟,一部分为实训场地操作。仿真的好处是,绝对的安全,无论你有任何误操作,或者编程错误,对刀错误等等,都只是在机房的仿真软件上报错,及时修改就可以。实训分组,我们先把一个班的学生按学号分为两部分。一个老师带一半在前面的华中系统,另一个老师带一半在后面的凯恩帝和广数系统。由于机床的数量限制,按两人一台机床定人定岗进行实训操作。前期安全教育、机床简介、熟悉面板、练习对刀等过程中,我们会以四台机床为一组,每组分两批进行操作授课,防止人太多围绕一个机床,站在后面外围的同学接受效果差的问题。通过这种滚动授课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有一次和老师面对面沟通学习的机会,同时有没听懂的同学可以站后面再听一遍,或者向小组另一名同学请教。在后期掌握基本操作后,那只需要把之前在工作页编写好的程序输入机床进行操作,老师进行巡查指导,有针对性的讲解授课。
加工完成,展示小组加工的工件,分析不合格的原因,是自己加工路线错误、编程错误、对刀错误、还是机床有误差导致的。最后大家完成工作页的课后反思,对自己这样一次完整的工件加工进行思考和改进。
5 国际化与信息化背景下的能力提升
5.1 国际化发展路径:引入国际教育资源,提升国际视野
在双高计划的背景下,学校应积极探索国际化发展路径,引入国际教育资源,提升教师的国际视野。学校未来办学过程中,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探索采海外合作办学,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可能性。通过与国际知名教育机构合作,引进欧美等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让教师参与到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中。这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国际视野和教学水平,也可以增强学校的国际影响力。
5.2 信息化教学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
随着国内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学校应加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可以请相关领域专家来校授课,也可以派出教师去参加相应的培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现有教学方法,今后的教学排课、学生的选课、教师的上课签到都在对应教务软件完成,化繁为简,提高效率和便捷性,学会人工智能AI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利用AI制作PPT和文档,帮助教师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教学所用材料的质量。这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促进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 徐珉钰 孙伟仁.校企合作开发经管类专业《电子商务》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以大庆师范学院为例.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23)
[2] 王晓楠.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旅游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探究.中外企业家.20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