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方治疗慢性头晕的疗效观察与探讨
摘要
关键词
中医经方;慢性头晕;柴陈泽泻汤;当归芍药汤;临床疗效
正文
慢性头晕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患者常表现为持续性或间歇性头晕,严重时可能伴有恶心、呕吐、耳鸣、视觉障碍等症状,极大地妨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1]。目前,常规药物治疗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症状,但长期效果并不理想,且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因此,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慢性头晕患者来说至关重要。中医经方作为中医学的精髓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在治疗各种慢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经方在治疗慢性头晕中的临床疗效,以期为慢性头晕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现报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选取2023年2月至2024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慢性头晕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参考组和实验组,每组各50例。参考组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范围在35-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32±7.84)岁;病程在1-5年之间,平均病程为(2.53±1.22)年。实验组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范围在34-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89±7.88)岁;病程在1-6年之间,平均病程为(2.62±1.30)年。两组资料差异不大(P>0.05)。
1.2 方法
参考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包括改善脑循环、抗眩晕、营养神经等药物。
实验组:接受中医经方治疗,具体为柴陈泽泻汤与当归芍药汤合用。柴陈泽泻汤的具体药材配比如下:柴胡15克、茯苓15克、泽泻15克、陈皮12克、白术12克、桂枝10克及炙甘草6克;当归芍药汤则包含当归15克、赤芍12克、茯苓15克、川芎12克、白术12克及泽泻15克。将这两种方剂合并后煎制,患者每日需服用1剂,分别在早晚2次分服。两组均持续接受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
临床疗效:显效为患者头晕症状完全消失或得到大幅度缓解,能够恢复正常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活动;有效为头晕症状有所减轻,虽然仍需继续治疗以进一步改善,但已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日常活动和工作;无效为头晕症状未出现明显改善,甚至出现症状加重的情况。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据经SPSS23.0处理,采用t对连续变量进行统计,以()表示,P<0.05表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
在临床疗效方面,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更高(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n,(%)]
组别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 |
实验组 | 50 | 28(56.00) | 20(40.00) | 2(4.00) | 48(96.00) |
参考组 | 50 | 18(36.00) | 22(44.00) | 10(20.00) | 40(80.00) |
χ2 | - | 12.121 | |||
P | - | 0.001 |
3 讨论
慢性头晕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其成因复杂,可能涉及脑血管病变、内耳功能障碍、颈椎疾病以及精神心理因素等多个方面[2]。这些病因相互交织,使得慢性头晕的治疗变得尤为棘手。若不及时采取适当且全面的治疗措施,患者可能会长期遭受头晕的困扰,生活质量大幅下降。更为严重的是,病情可能逐渐恶化,进一步损害患者的身体健康,甚至对其心理健康造成深远影响,导致社交障碍、工作能力下降等严重后果。因此,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慢性头晕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目前,针对慢性头晕的常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如改善脑循环、抗眩晕和营养神经等药物。这些药物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症状,但长期效果并不理想,且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如嗜睡、口干等。相比之下,中医经方作为中医学的精髓之一,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优势。本研究采用中医经方柴陈泽泻汤与当归芍药汤合用治疗慢性头晕,取得了显著疗效。柴陈泽泻汤能够疏肝解郁、健脾利湿,而当归芍药汤则具有养血活血、疏肝健脾的功效[3]。两方剂合用,能够共同发挥疏肝解郁、养血活血、健脾利湿的作用,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的头晕症状。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参考组,进一步验证了中医经方在治疗慢性头晕中的独特优势。
综上所述,中医经方在治疗慢性头晕中具有显著疗效,为临床中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未来,期待继续深入研究中医经方的作用机制,优化治疗方案,以为更多慢性头晕患者带来福音。
参考文献
[1]林书阳,陈妙,黄祖秀,等.柴陈泽泻汤联合腕踝针治疗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临床研究[J].新中医,2024,56(18):60-65.
[2]吴丽媚,古文霞,关冰河,等.真武汤合当归芍药散治疗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验案[J].中国民间疗法,2021,29(16):107-109.
[3]杜娟,王高峰.柴陈泽泻汤联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眩晕症临床疗效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22,14(23):90-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