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部脑动静脉畸形介入栓塞治疗后的优质护理模式构建

期刊: 创新科技研究 DOI: PDF下载

张爱荣 逄雯珺 孙海娇 通讯作者:逄锦峰

北华大学附属医院,吉林吉林 132011

摘要

本研究针对深部脑动静脉畸形患者在介入栓塞治疗后的特殊护理需求,构建了一种优质护理模式,并在临床实践中进行了验证。优质护理模式以个性化、连续性和综合性为原则,通过完善术后并发症管理、心理支持、康复指导等内容,提升了患者的恢复速度和生活自理能力。结果表明,该护理模式显著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和心理健康水平,同时缩短了平均住院时间。本研究为深部脑动静脉畸形术后护理提供了科学的护理模式,并对未来护理服务的优化与推广应用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深部脑动静脉畸形;介入栓塞;优质护理模式;术后护理

正文

吉林省教育厅十二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5150,吉林省卫生与健康适宜技术推广项目,项目编号:2018S030吉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JJKH20220077KJ

引言

脑动静脉畸形(AVM)是一种先天性脑血管结构异常,其中动脉与静脉之间缺乏毛细血管过渡,直接相连,导致脑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深部脑动静脉畸形因其位置深、供血复杂,通常更难以治疗,且容易引发癫痫、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介入栓塞术作为一种微创手段,通过栓塞异常血管团来减少或切断病灶的血流供应,是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重要方法。然而,术后患者常伴有一系列生理和心理问题,对护理的依赖性较高。因此,术后护理质量直接影响着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康复进程。针对深部脑动静脉畸形介入栓塞术后患者的特殊护理需求,本文旨在构建一套优质护理模式,从并发症预防、心理支持到康复指导等方面入手,以提升患者的整体恢复效果并提高生活质量。

1 深部脑动静脉畸形介入栓塞治疗后的护理需求分析

1.1 术后常见并发症与护理需求

深部脑动静脉畸形患者在接受介入栓塞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血栓形成、脑水肿和颅内出血等,这些并发症对患者的恢复和生活质量有显著影响。由于介入栓塞术通过阻断畸形血管来减少血流,手术本身可能会诱发局部血栓形成,进而引发脑部循环障碍。脑水肿是另一个高发的术后反应,通常会造成颅内压力增高,导致头痛、呕吐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危及生命。颅内出血作为最危险的并发症之一,往往是由于手术操作或术后血管脆弱引起。患者在术后需要密切监测这些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及时进行干预。因此,术后护理需在生命体征监测、并发症预防和紧急情况处理方面有所侧重。

1.2 现有护理模式的不足

目前,临床中针对介入栓塞术后的护理模式,尽管有一定的规范性和系统性,但在应对深部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的特殊护理需求方面仍存在不足。传统护理模式多侧重于常规生命体征的监测和基础护理,缺乏对复杂并发症的防范和处理措施。此外,患者在术后经常面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但现有的护理模式往往缺乏心理干预和情感支持。与此同时,由于康复过程较长,患者可能会在术后数月内出现体能下降、生活能力受限等问题,但现有的护理模式往往忽视了系统的康复指导和训练。因此,为了更好地满足深部脑动静脉畸形患者术后的全方位需求,有必要在现有护理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患者的个体化需求,构建更加全面的优质护理模式,促进患者的术后恢复并提升其生活质量。

2 优质护理模式的构建原则与内容设计

2.1 护理模式构建原则

优质护理模式的构建需以患者的实际需求为核心,遵循个性化、连续性和综合性的原则。首先,个性化原则要求护理方案要针对每位深部脑动静脉畸形介入栓塞术后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充分考虑其病情、心理状况及术后恢复能力。其次,连续性原则强调术前、术中、术后的全周期护理,通过一体化的护理管理,确保患者从手术至康复阶段的顺利过渡。此外,综合性原则旨在涵盖患者术后的多方面需求,整合生理、心理和康复训练等多个维度的护理内容,为患者提供系统全面的护理支持。这样,优质护理模式不仅能增强患者对并发症的防控能力,还能帮助其顺利完成术后的康复进程。

2.2 护理内容设计

优质护理模式的内容设计需针对术后并发症管理、心理支持及健康宣教、康复指导与功能恢复等几个关键方面,为患者提供多层次的护理支持。

2.2.1 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管理

针对术后常见的血栓形成、脑水肿和颅内出血等并发症,护理人员需制定详细的监测和管理方案。比如,在血栓形成的预防方面,应每日检查患者的肢体活动情况并进行适度的被动运动,以减少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对于脑水肿,护理人员需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和颅内压变化,及时通过药物干预或物理降压等措施进行处理。针对颅内出血的风险,则需要建立快速应急预案,确保在出血症状发生的第一时间提供有效的救治。此外,每日的病情监测数据应记录在案,供医疗团队实时评估并调整治疗方案。

2.2.2 心理支持和健康宣教

术后患者往往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心理支持是护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护理人员应通过建立信任关系,鼓励患者表达焦虑和恐惧,给予适当的情绪疏导和心理支持。同时,健康宣教在术后恢复中同样重要。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详细解释术后的康复过程、日常注意事项以及并发症的早期识别方法,使患者能够掌握基本的自我管理能力,提升其康复信心。通过心理支持与健康宣教的双重干预,有助于患者在术后保持积极的心态,更加配合护理计划和治疗方案。

2.2.3 康复指导与功能恢复训练

术后康复指导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制,旨在帮助其逐步恢复生活能力和身体机能。康复指导内容包括肢体功能恢复训练、平衡训练和日常生活活动的重新适应等。例如,对于存在肢体活动障碍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安排逐步递进的运动计划,循序渐进地进行手指、手臂等小肌群的恢复训练。在生活自理方面,护理人员可指导患者进行基础的日常动作练习,如穿衣、进食等,帮助其重新适应生活。此外,护理人员还需对患者的康复进展进行动态评估,及时调整训练强度和内容,以确保康复指导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 优质护理模式的实践与实施效果

3.1 护理模式的实施流程

在实际护理过程中,我们在手术前、手术后早期和康复阶段分步实施护理方案,确保护理效果最大化。术前,护理团队首先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包括体格检查、心理状态评估和生活自理能力等,通过建立患者档案,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例如,对于有焦虑情绪的患者,护理人员会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更好地接受手术。术后早期,护理人员每天定时监测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并采取“4小时查房制,确保并发症的早期发现与处理。在此阶段,重点关注脑水肿和血栓形成的风险。通过实施具体的护理干预,如适度活动、定期肢体按摩等,以预防血栓。与此同时,安排专业的心理护理师与患者交谈,帮助其适应术后生活。康复阶段,护理人员根据患者恢复情况设计康复训练计划,逐步增加运动强度,促进其自理能力的恢复,帮助患者尽早实现生活回归。

3.2 护理人员的培训与管理

护理团队在实施优质护理模式前,接受了为期两周的专业培训,涵盖术后并发症管理、心理支持技术和康复训练指导等方面的内容。在培训过程中,护理人员通过实操演练强化了应急处理技能,确保他们能在术后突发状况下迅速反应。例如,为应对可能的脑水肿情况,护理人员学习了快速识别颅内压增高的症状以及药物和物理干预的方法。此外,心理护理师为护理人员提供了沟通技巧培训,通过模拟情境演练,提高了他们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康复训练方面,护理团队学习了基础的肢体训练操作,以确保患者术后恢复阶段的运动指导科学有效。护理人员的培训完成后,每周安排一次复训和案例讨论,以及时更新护理技术和反馈患者护理情况。

3.3 实施效果的评价指标与结果分析

护理模式实施后,通过为期三个月的临床观察和数据收集,我们综合分析了患者的恢复效果。具体实施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并发症发生率:相比于传统护理模式,优质护理模式的实施显著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在此期间,接受优质护理的患者中,血栓形成率下降了30%,脑水肿发生率下降了40%。其中,护理人员的及时监测和规范处理起到了关键作用,避免了多例潜在并发症的恶化。

恢复速度与功能恢复情况:护理模式实施后,患者的恢复速度显著提升。接受优质护理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较常规护理组缩短了3-4天,约70%的患者在术后两周内基本恢复了生活自理能力,显示出良好的康复效果。具体来说,患者在术后的日常生活能力如进食、穿衣、步行等方面恢复明显,日常活动的自理能力评分提升了约50%

心理状态改善:护理模式实施后,通过对患者焦虑和抑郁状态的问卷评估,发现患者的心理状态有明显改善。实施护理模式的患者中,术后焦虑和抑郁评分降低了20%以上,表明心理支持和健康宣教的实施有效缓解了患者的情绪压力。患者反馈显示,护理人员的支持与陪伴提高了他们对术后康复的信心,帮助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康复训练。

患者满意度:在护理模式实施后,我们进行了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总体满意度达到95%以上,远高于传统护理模式的80%。多数患者表示,护理团队的周到关怀和专业指导让他们感到更加安心,对恢复的信心也有所提高。特别是在康复指导方面,患者反馈良好,认为护理人员的指导帮助他们逐步恢复自理能力。

3.4 案例分析

在实践中,有一位患者的恢复情况特别突出。该患者为58岁男性,在深部脑动静脉畸形介入栓塞术后,初期存在严重的焦虑情绪,并出现了轻微的脑水肿。护理团队在术后早期即对其进行密切监测,及时调整护理方案,通过心理护理缓解其焦虑情绪,减少了脑水肿加重的风险。同时,在康复训练阶段,护理团队为患者制定了逐步递增的康复计划,在两周内恢复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患者在住院期间不断反馈,对护理服务表示高度满意,并表示康复出院后会积极继续自我训练。

4 结论与展望

4.1 研究结论

通过对深部脑动静脉畸形介入栓塞术后护理需求的分析与优质护理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本研究证实了在术后护理中采用个性化、连续性、综合性的优质护理模式的有效性。实践结果表明,该护理模式能够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特别是在脑水肿、血栓形成等高危并发症的预防和管理方面效果尤为突出。同时,该护理模式显著提高了患者的恢复速度和生活自理能力,平均住院时间的缩短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也为患者早日回归日常生活提供了支持。此外,心理支持和健康宣教的实施有效缓解了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了患者的康复信心和治疗依从性。因此,优质护理模式的构建和应用为深部脑动静脉畸形介入栓塞术后患者的术后管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与切实可行的护理方案。

4.2 临床应用前景与改进建议

尽管本研究中所构建的优质护理模式已显示出显著的临床效果,但在实际推广和应用中仍有提升空间。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优质护理模式可以进一步优化,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个体化需求。首先,在个性化护理方面,可以引入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辅助系统,根据患者的个体特征和术后恢复数据,制定更精确的护理方案。通过智能化的设备监测和数据记录,护理人员可以更快速地响应患者的需求,优化护理流程。此外,护理团队的持续培训和评估仍需加强,以确保护理人员始终掌握最新的护理知识和技术。

在心理护理方面,可以尝试增加远程心理咨询服务和社区支持,帮助出院后的患者保持心理健康,提升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康复信心。在康复训练领域,可探索将线上康复指导与线下康复训练结合,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康复模式。通过线上康复平台,患者可以在家中继续接受护理指导,从而实现术后护理的连续性和延续性。

参考文献

[1]陈秀梅,吴荣奎,钟海,.脑动静脉畸形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护理专家共识[J].介入放射学杂志,2023,32(12):1163-1168.

[2]陈颖.路径化护理干预在脑动静脉畸形患者栓塞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2,20(19):164-166.DOI:10.15912/j.cnki.gocm.2022.19.039.

[3]张建红,张娜娜,赵文利,.7例经静脉途径治疗复杂破裂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J].天津护理,2018,26(06):716-717.

[4]彭会珍,赵文利,张红梅,.1例介入栓塞联合乙醇靶向消融术治疗脑动静脉畸形患者围手术期护理[J].天津护理,2023,31(03):343-345.

[5]吴惠娟,王瑶,夏宗雅,.脑动静脉畸形病人行介入栓塞治疗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7,15(22):2734-273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