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高速公路高边坡施工风险分级与防护对策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山区高速公路、高边坡施工、风险识别、风险分级、控制对策
正文
引言
山区高速公路的高边坡施工环境复杂多变,存在许多不可预测的因素,风险控制问题尤为重要。高边坡施工不仅涉及复杂的地质条件和恶劣的环境因素,还面临着施工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挑战。由于山区地质条件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施工过程中容易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进而影响工程的整体安全和施工进度。因此,必须对施工过程中的各类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和分级,采取科学的防护对策,以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山区高速公路高边坡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系统的分级与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护对策,以确保工程安全和施工进度。本文将从风险识别、分级体系、防护对策以及工程案例分析四个方面对山区高速公路高边坡施工进行详细研究。
1 高边坡施工的风险识别与分析
1.1 高边坡施工的特点
山区高速公路的高边坡施工具有地质条件复杂、环境条件恶劣以及施工难度高等特点。这些边坡往往高度较大,坡度陡峭,容易引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地质条件的多样性和不可预测性,加之受气候、降雨等外部环境影响,边坡的稳定性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此外,高边坡施工一般涉及到大规模的土石方开挖和支护作业,施工难度大,对施工技术和施工人员的专业性要求较高。针对这些特点,需要采取科学的施工管理与防护措施,以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和稳定。
1.2 高边坡施工的主要风险因素
高边坡施工面临着多种风险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使得施工风险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主要的风险因素包括地质风险、施工技术风险、环境与气候风险以及人为管理风险。
1.2.1 地质风险
高边坡所在区域的地质条件较为复杂,不同土层、岩石类型以及地下水的存在都会对边坡的稳定性产生显著影响。例如,软弱地基和断层带等地质条件容易引发滑坡或崩塌,尤其是在雨季或地震等特殊条件下,地质风险加剧。施工前的地质勘察往往存在数据不完整或信息误差的情况,增加了对地质风险评估的难度。
1.2.2 施工技术风险
高边坡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技术方案及施工工艺对边坡的稳定性至关重要。施工中如果采用不当的技术手段,或在爆破、开挖、支护等关键环节存在不规范操作,都可能导致边坡失稳,甚至引发滑坡事故。尤其是对支护措施的实施质量和施工过程的控制,一旦出现疏漏,将会极大地增加边坡失稳的风险。
1.2.3 环境与气候风险
山区高速公路施工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尤其是环境条件的多变和极端气候对边坡的稳定性构成了较大的威胁。例如,持续降雨或暴雨天气,会导致边坡的饱和度增加,从而降低边坡的抗剪强度,容易引发滑坡、崩塌等灾害。气候变化的不可控性使得边坡施工的难度进一步加大。此外,施工过程中对植被的破坏会造成水土流失,进一步增加边坡的不稳定性。
1.2.4 人为管理风险
施工管理不到位或缺乏风险意识是高边坡施工中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具体表现为施工人员操作不规范、技术水平不足以及对施工现场的监控不力等。在施工过程中,如果管理者对边坡施工的风险认识不足,未能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隐患,或者施工组织混乱,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都会导致风险的累积,甚至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因此,加强施工管理,提升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风险意识,是减少人为风险的关键。
1.3 风险识别的方法与步骤
高边坡施工的风险识别是风险控制的首要环节,通过系统的风险识别,可以掌握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因素,并为后续的风险分级和防护提供依据。高边坡施工的风险识别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3.1 资料收集与分析
风险识别的第一步是全面收集施工区域的相关资料,包括地质勘察报告、气象数据、以往类似工程的经验等。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初步确定施工区域可能存在的地质、环境等方面的风险因素。
1.3.2 现场勘察
现场勘察是风险识别的关键环节,通过实地考察可以获得第一手的资料,直观了解边坡的地质条件、地貌特征以及周边环境,为后续的风险评估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在现场勘察中,需要重点关注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如软弱地层、裂隙发育情况、地下水分布等。
1.3.3 专家评估
邀请具有丰富经验的地质、施工等领域的专家进行评估,通过专家意见的方式,对施工中的风险进行识别和判断。专家评估可以弥补一般风险识别方法的不足,特别是在对复杂地质条件的判断和特殊施工条件的评估中,专家的经验显得尤为重要。
1.3.4 风险因素的分类与整理
将识别出的各类风险因素进行分类和整理,按照地质风险、施工技术风险、环境与气候风险和人为管理风险等类别进行归纳,为后续的风险分级和防护措施的制定提供基础。
2 高边坡施工风险的分级体系
2.1 风险分级的原则与方法
高边坡施工风险的分级是对各类风险因素进行量化和系统化的过程,其主要目的是根据各风险因素的危害程度和发生概率,将其划分为不同的风险等级,以便于有针对性地制定控制对策。风险分级的基本原则是科学、系统、可操作性强,并能反映施工中风险的动态变化。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结合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对各类风险因素进行量化分析,构建风险分级模型。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基于判断矩阵的多准则决策分析方法,通过构建各风险因素的层次结构,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个简单的指标,然后对各指标进行权重分析,确定各风险因素在整体风险中的贡献程度。同时,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可以有效处理风险评估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提高风险分级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2 风险等级划分标准
根据高边坡施工的实际情况,结合风险因素的危害程度和发生概率,将风险划分为低风险、中等风险和高风险三个等级。
2.2.1 低风险(一级风险)
低风险是指对施工过程影响较小,通过常规措施即可控制的风险因素。例如,边坡岩石质地较好、地下水较少的情况,施工过程中采取常规的支护和排水措施即可确保边坡的稳定性。
2.2.2 中等风险(二级风险)
中等风险是指需要采取一定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加以防范的风险因素。这类风险因素对施工安全有一定的影响,如边坡高度较大、地下水较为丰富,但可以通过合理的排水、支护等措施进行有效控制,降低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2.2.3 高风险(三级风险)
高风险是指对施工安全构成重大威胁的风险因素,通常需要采取特殊的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进行控制,例如存在软弱地基、断层带以及地下水丰富且不易控制的边坡等情况。对于高风险边坡,需加强监测,采取主动控制的手段,确保施工安全。
2.3 风险分级的实例应用
以某山区高速公路高边坡施工段为例,通过对边坡的地质条件、环境因素、施工技术及管理水平的综合评估,对该边坡的风险进行了系统的分级。首先,通过地质勘察和专家评估,确定该边坡存在断层带及地下水渗透的问题,属于高风险边坡,需要重点关注边坡的稳定性及排水措施的实施。在风险分级过程中,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各类风险因素进行权重分析,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边坡的整体风险等级进行了综合判断,最终确定为三级风险,需要采取严格的监测和防护措施。
3 高边坡施工风险防护对策
3.1 地质风险的防护措施
针对地质风险,首先应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确保施工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施工过程中,采用合理的支护措施是控制地质风险的关键,例如锚杆支护、钢筋网喷射混凝土等措施可以有效增强边坡的稳定性。此外,还应设置排水沟和截水沟,以降低地下水位,防止地下水对边坡稳定性的负面影响。施工过程中必须加强地质监测,实时掌握边坡变化情况,确保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应对可能出现的地质风险。
3.2 施工技术的改进措施
针对施工技术风险,应严格按照施工规范执行,避免因不当的技术选择和不规范操作引发边坡失稳。在高边坡施工中,可以采取分级开挖的方式,减少对边坡整体稳定性的影响。同时,在爆破作业中应采用微差爆破技术,控制爆破振动对边坡的破坏。支护措施必须及时到位,确保边坡的支护系统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始终发挥作用。此外,施工人员需经过专门的技术培训,确保其具备规范操作的能力,以降低因操作不当导致的技术风险。
3.3 环境与气候因素的防范
环境与气候因素的防范措施主要集中在降雨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为了防范降雨引发的滑坡等问题,应在边坡顶部设置截水沟,防止雨水直接渗入边坡内部,增加其含水量。同时,应及时对边坡进行绿化,通过植被护坡的方式防止水土流失,提高边坡的抗冲刷能力。在雨季,应加强边坡的监测和巡视,特别是在大雨过后,要对边坡的稳定性进行全面检查,及时采取必要的加固措施,确保边坡的安全。
3.4 管理措施的强化
高边坡施工风险的有效控制离不开科学的管理。首先,应建立完善的施工管理制度,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确保每个施工环节都有专人负责。其次,施工现场应配备专职的安全员,负责对高边坡的支护、排水等关键环节进行监督和检查。同时,应定期开展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全体人员的风险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此外,还应利用现代化监测手段,对边坡的变形、位移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测,确保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风险。
4 工程案例分析
4.1 案例概述
本研究选取了某山区高速公路的高边坡施工段作为案例进行分析。该段边坡高度达到30米以上,地质条件复杂,存在软弱土层和地下水影响,属于高风险边坡。施工过程中面临着较大的地质风险、施工技术难度以及环境风险,因此需要采取综合性的风险控制措施。
4.2 风险识别与分级
在施工前期,通过地质勘察、资料收集和专家评估等手段,对该边坡的风险进行了系统的识别和分级。评估结果显示,该边坡存在软弱地基、断层带和丰富的地下水,属于三级高风险边坡。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该段边坡需要重点控制地质条件影响,并采取有效的排水和支护措施,以确保边坡的稳定性。
4.3 防护措施的实施
针对该高风险边坡,施工中采取了一系列的控制措施来降低风险:
支护措施:采用了锚杆支护和钢筋网喷射混凝土的联合支护方式,确保边坡的整体稳定性。根据地质条件的不同,对局部软弱地层进行了加固处理,进一步提升边坡的稳定性。
排水措施:施工中设置了多条排水沟和截水沟,降低边坡内的地下水位,防止地下水对边坡造成不利影响。同时,在边坡内部布置了排水管,及时将积水排出。
环境保护措施:为了减少施工对环境的影响,采取了植物护坡和覆盖防护网等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并尽可能减少植被破坏。在施工结束后,进行了绿化恢复,以保持生态环境的平衡。
4.4 施工效果评估
通过上述防护措施的实施,施工过程中边坡保持了稳定,没有出现滑坡、崩塌等不良现象。施工完成后,通过对边坡的监测,未发现异常变形和位移,支护系统也运行良好,排水设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整个施工过程安全顺利,边坡在使用阶段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该工程的成功实施为类似地质条件下的高边坡施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5 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山区高速公路高边坡施工风险的识别、分级和防护措施的研究,提出了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科学的风险分级和综合性的防护措施对于确保高边坡施工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案例分析验证了风险防护对策的有效性,为类似工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高文,周云华.山区高速公路高边坡施工技术与工程控制方法探究[J].大众标准化,2024,(02):46-48.
[2]王郑.山区高速公路高边坡防护类型与养护研究[J].运输经理世界,2023,(25):125-127.
[3]张汶雯,杨俊明.山区高速公路高边坡施工变形监测[J].城市建筑空间,2023,30(S1):381-382.
[4]宫长兴.山区高速公路高边坡安全稳定性监测探析[J].交通建设与管理,2022,(05):144-145.
[5]桑伟宁,吴红波.山区高速公路高边坡稳定性分析及动态设计[J].安徽建筑,2021,28(09):149-152.DOI:10.16330/j.cnki.1007-7359.2021.09.0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