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外交功能的缘起及相关理论建构
摘要
关键词
城市;外交功能;理论建构
正文
中图分类号:K901.4 文献标识码:A
伴随现代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和扩大化,作为人类文明标志的城市所承载的功能也越来越多样化。针对当代城市在中国全方位外交活动中日益显著的作用,本文拟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探讨有关城市外交功能的理论问题,以期能引发对城市发展与外交活动深入互动的更多关注。本文对城市外交功能的理论探讨包括三方面内容:(一)什么是城市外交功能;(二)城市外交功能的类别;(三)城市外交功能的内在影响因素。
1 什么是城市外交功能
1.1城市外交功能的概念与发展
城市外交功能是指城市在其地理空间范围内,利用资源保障和支持外交活动的一种能力。尽管“城市外交功能”是一个新的概念,但城市在外交活动中扮演的角色自古已有。中国的现代城市外交功能随着近现代外交在晚清的确立逐步发展,最早主要由少数中心城市承担,如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允许西方国家在这些城市设立大使馆或领事馆,处理外交事务。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更多城市获得了外交功能,成为对外交往的主要平台。改革开放带来了城市规模、数量和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城市的外交功能也随之扩展。这不仅是国家全方位外交发展的结果,也是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开放发展的需求。
1.2城市外交功能的作用
1.2.1扩大城市的国际影响力
外交是内政的延续,是国家与外部世界交往的重要渠道。具备外交功能的城市,通过承接重要外交活动,获得国际社会的关注,从而扩大其国际影响力。例如,承接国家级别的外交活动,不仅展示了城市的优越条件,还提高了其在地区和国际上的地位。
1.2.2推动开放型经济的发展
城市在国家经济增长中发挥着主要作用,通过城市外交功能的拓展,可以有效增强其在全球化竞争中的经济实力。外交功能的完善使得城市能够更好地连接全球市场和产业体系,实现资源的更高效分配,推动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3塑造全球化的文化气质
城市文化是其独特的精神和人文体现。通过开放包容的外交活动,城市得以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接纳全球化的有利影响。例如,现代外交的开放、透明原则有助于展示城市的国际化气质,和平、合作的外交理念也不断渗透到城市文化之中。
1.3城市外交功能与城市外交的区别
从概念上看,“城市外交功能”与“城市外交”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城市外交功能更多关注城市内部资源如何支持外交活动,将外交视为发展城市的资源,而城市外交则作为公共外交的一部分,侧重于通过城市促进国家总体外交目标的实现。
首先,二者的关注重点不同。城市外交功能着眼于发挥外交活动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以达成“以外交促城市”的目标。而城市外交主要关注城市在国际关系中的角色,侧重于通过开展“低政治性”对外交流,为城市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体现“以城市促外交”的目标。其次,二者涉及的外交行为范围不同。城市外交功能包括在城市范围内的各种外交活动,如国家领导人峰会、地区论坛、民间访问等。城市可以既是外交活动的承接者,也可以是独立的行为主体。而城市外交则是城市作为独立主体推动公共外交和民间外交的表现,强调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2 城市外交功能的类别
随着外交行为的多样化,城市外交功能逐渐分化为不同类别。这些类别不仅反映了城市外交功能的差异,还为不同城市发挥各自独特的外交功能提供了可能性。
2.1设立大使馆或领事馆——使领馆功能
设立大使馆或领事馆是少数城市拥有的“特权”,它标志着该城市在对外关系中的地位与影响力。以中国为例,北京作为首都是唯一设有驻华大使馆的城市,而其他主要城市如上海、广州、成都等则设有领事馆。这些领事馆的分布主要依据城市在政治、经济领域的重要性以及与该国的联系程度。驻有领事馆的城市不仅成为外交活动的承接地,也通过这一功能提升了城市的政治和国际影响力。
2.2承办领导人峰会——峰会功能
全球化背景下,国家间的政治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双边或多边的领导人峰会成为外交活动中的重要内容。自21世纪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主场外交的作用。除了传统的一线城市如北京和上海,越来越多的二线城市也因其经济发展、开放度等条件具备了承办峰会的能力,如杭州举办的G20峰会、青岛的上合组织峰会等。这些城市通过承办峰会,不仅展示了城市形象,也增加了在国际社会中的知名度。
2.3接待外国领导人参访——参访功能
外国领导人访华时,除了在首都进行正式的礼宾活动,还常会到其他城市进行参访。例如,美国总统尼克松在1972年访华期间,除了北京,还访问了杭州和上海,增添了多样性与亲和力。中国的许多城市,如西安、深圳等,通过接待外国领导人的访问,获得了展示地方文化与经济实力的机会。尤其是像西安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城,凭借其独特的文化资源,成为外国领导人访华时的“老三站”之一。这一功能不仅增强了城市的国际影响力,也增加了城市外交功能的多样性。
2.4推行城市外交——行为主体功能
城市外交作为一种新兴的外交形态,在全球化背景下显示出城市作为独立外交主体的重要性。与国家外交的“高政治性”不同,城市外交强调“低政治性”,主要涉及经济、文化、社会及环境保护等领域的交流。发展城市外交的方式包括建立国际友好城市、参加国际城市组织和直接开展对外交往,其中“国际友好城市”模式尤为突出。从1973年天津与日本神户缔结首对友好城市以来,中国的城市外交不断发展。截至2018年,全国已建立2546对友好城市关系。这种广泛的外交联系不仅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也有力地配合了国家外交布局。
3 城市外交功能的内在影响因素
城市外交功能的外部环境,诸如世界发展格局、国家的外交政策以及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等,从宏观上制约着城市外交功能的整体发展趋势;而城市外交功能的内在因素,诸如城市在国家、地区中的地位、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城市的经济发展程度等,则影响着城市外交功能在不同城市的发展类别和水平。鉴于城市外交功能的外部环境更多属于国家外交、国际政治的领域,超出城市本身能力可触及的范围,故而在此谨专注于剖析城市外交功能的内在影响因素。
3.1城市地位
一个城市在国家、地区中的地位极大地影响着城市外交功能发展的类别和水平。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城市外交功能类别1——使领馆功能就主要取决于一个城市的地位和影响力。譬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因而是驻华大使馆无可取代的城市驻地;上海是中国的经济、金融中心,同时也是各国驻华领事馆最为富集之地。由于一个城市的地位的形成通常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处于国家、地区中心地位的城市在汇聚周边资源和促进对外交往方面起着枢纽的作用,因此相较于其它城市,这些中心城市的地位几乎无可撼动,在发展城市外交功能方面可谓得天独厚,是承接中国外交行为的全能选手和排头兵。这些中心城市不仅承接了大多数的外国使领馆,在其它类别的城市外交功能上也不遑多让。比如,北京、上海既是外国使领馆密集的驻地,也是举办国家领导人峰会、接待外国领导人参访和推行城市外交最具实力的城市。
3.2城市的地理位置
一个城市的地理位置对于城市外交功能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尽管不少城市本身的地位是与其地理位置密切相关的,可是对于像中国这样国土面积庞大、邻国众多的国家来说,独特的地理位置对于城市外交功能的促进作用很多时候会超出城市地位本身。譬如,拉萨、呼和浩特在中国并不是影响力很大的城市,但却拥有一般城市难以企及的驻华领事馆,其原因就在于它们分别和邻国尼泊尔、蒙古之间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值得指出的是,中国周边外交的深入推进为位于边境地区的城市创造了发展外交功能的巨大机遇,一些原本就享有地区中心地位的城市很有可能在中国外交舞台上发挥更为积极的角色,比如昆明、南宁、乌鲁木齐等。这些沿边中心城市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持续增长的社会经济影响力,在发展城市外交功能方面具有十分可观的提升空间。
3.3城市的经济发展程度
中国快速发展的开放型经济为城市外交功能提供了广阔的施展空间。凭着活跃、开放的市场和产业体系,经济发达的城市释放出来的经济能量为城市外交功能的进一步拓展赋予了强大的动力。尤其是对于某些经济发达、但却不拥有卓越地缘中心地位的城市来说,强大的经济实力是其在经济全球化下发展城市外交功能的雄厚资本。例如深圳,其传统的区域影响力远不如省会城市广州,不具备发展城市使领馆功能的先天条件,但是对于城市外交功能的其它类别,深圳倚靠高度开放、创新力强的经济,成长空间令人侧目。审视近些年外国领导人的访华外交,可以发现到各地参访相关经济产业项目的外交行为非常普遍,这既表明中国经济发展显现出的惊人吸引力,也为中国城市的经济外交搭建了宽阔的舞台。
3.4城市的自然、历史人文景观资源
以独具魅力的城市自然或历史人文景观接待外国领导人参访是中国外交一贯的成功做法。早在改革开放初期,西安、桂林就分别以难出其右的历史人文、自然景观资源成为外国领导人访华时常常莅临参观的城市。虽然外国领导人访华的主要目的是出于政治、经济原因,但是参观具有代表性的中国自然或历史人文景观通常会丰富其访华行程的体验,充实外交访问的内涵。这方面的例子举不胜举,展现了中国作为地大物博、历史文化深厚的国度所具有的非凡魅力,也为中国外交活动的深入开展提供了丰厚的资源。新世纪以来,中国全方位外交持续推进,地方外交、人文外交日益活跃,丰富独特的自然、历史人文景观资源也因此成为众多城市——特别是二三线城市——借以发展城市外交功能的利器,进展卓然有成。
3.5城市与某些国家或国家领导人的渊源
因为与某些国家或国家领导人存有一定的渊源,个别城市会由此获得承接相关外交行为的机会,从而实现某种特定的外交目的或满足某种特定的要求。这种渊源既可能是缘于历史文化的因素,也可能是缘于国家领导人个人的经历和出身;虽然发生的几率比较小,对于一般城市不具有普遍意义,但就特定城市而言,很显然也是开展外交活动的一个契机。例如,韩国领导人访华时一般都会去上海,参观那里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印度总理莫迪2015年访华时首站抵达西安,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完成他和习近平主席约定的“家乡外交”,以向外界透露两国领导人关系亲密的信息。从城市外交功能的角度看,基于渊源的外交行为的发生尽管不是常态,但也是相关城市的荣耀和优势,值得努力发掘和把握。
4 结语
本研究首次界定、使用了“城市外交功能”这一概念,旨在描述在中国持续扩大对外开放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外交和城市发展日趋加强的联系与互动。相较于更为人熟知的城市外交,城市外交功能具有强烈的地理空间属性,注重探讨外交本身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凡是发生在城市所辖范围之内的外交行为都在其考察之列。基于外交行为的多样性,城市外交功能表现出不同的类别,每个类别的外交功能的运行既受外部环境的制约,也受内部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城市由此可以依据自身所具备的资源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外交功能,既服务国家的总体外交,又促进自身的开放发展和国际化建设。借助“城市外交功能”概念形成的分析架构,可以清晰地透视中国外交与城市发展在彼此互动过程中呈现的样貌和特点,进而有助于推进中国外交在中微观层面的深入研究,同时又拓宽全球化下城市经营的思路与视角,迎合了新时代中国城市致力于全面开放发展的普遍潮流。
参考文献
[1]龚铁鹰.国际关系视野中的城市——地位、功能及政治走向[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08):37-42+5.
[2]王灿.全球化视域下象征经济发展与城市文化建构——以宁波为中心的思考[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8,(06):79-82+97.
[3]赵可金.中国城市外交的若干理论问题[J].国际展望,2016,8(01):56-75+154-155.DOI:10.13851/j.cnki.gjzw.201601004.
[4]宋丁:广州再超深圳,概率不低![J].特区经济,2018,(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