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文本解读能力;教学策略
正文
引言
新版教材强调“阅读与表达并重”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等。其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新版教材的特点出发,结合最新的教学理念,探讨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一、新版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
(一)深度融合“阅读与表达”
在新版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我们明显看到其对“阅读与表达并重”理念的深度贯彻。教材在延续以往“双线组元”与“三位一体”的经典结构基础上,更加注重阅读与表达两者之间的相辅相成。这一转变不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大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力度,同时也强调了表达能力的同等重要性,旨在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推动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核心素养的全面培育
新版教材将核心素养的培养置于教学的核心地位,这体现了当前教育改革的前沿理念。教材在内容设计上,全方位涵盖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等多个维度,旨在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起更为深厚的文化底蕴、敏锐的语言感知力、独立的思维能力和高尚的审美情操,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科学衔接与系统性学习的强化
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新版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更加注重科学衔接和系统性学习。教材通过精心设计的学习路径,不仅实现了与小学阶段知识的平滑过渡,也为后续年级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系统性的学习安排,有助于学生在逐步深入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文本解读能力,形成更为完整和深入的语文知识体系。
二、现代文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现代文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现代文阅读是学生获取信息、拓宽视野的主要途径。通过阅读各类现代文作品,学生能够接触到丰富的社会现象、人生哲理和科学文化知识,从而增长见识,提升综合素养。其次,现代文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需要理解文章的主旨、把握文章的结构、揣摩作者的意图,这些活动都需要学生运用语言知识和思维技能。因此,现代文阅读是锻炼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最后,现代文阅读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优秀的现代文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情感体验,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学生能够感受到人性的美好、社会的温暖和生活的多彩,从而培养出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现代文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三、文本解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结合导读,巧妙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本
在新版教材中,每篇课文前的导读部分如同一扇窗,为学生提供了窥视文本内容的视角。教师可以巧妙利用这一环节,设计一系列引人入胜的问题或任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好奇心,引导他们整体把握文本内容。例如,在讲解《春》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春天的景象,然后提问:“你心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朱自清笔下的春天又会给你带来怎样的惊喜?”这样的问题引导,不仅让学生带着期待进入课文,还能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更加主动地去寻找答案,从而更全面地把握文本内容。
(二)朗读与默读并重,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感与理解能力
朗读与默读在阅读教学中如同双翼,缺一不可。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两种方式。在讲解《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让他们通过声音感受作者对济南冬天的赞美之情,体会语言的韵律和节奏;然后再让学生默读课文,深入思考文本中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从而实现对文本内容的深度理解。
(三)细致分析文本结构与写作特点,领略文本的深层魅力
文本解读不仅是对内容的简单理解,更是对文本结构与写作特点的深入剖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像侦探一样,关注文本的开头、结尾、段落划分、过渡句等细节,分析文本的结构布局;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文本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写作特点,领略文本的深层魅力。例如,在讲解《雨的四季》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刘湛秋如何巧妙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四季的雨景描绘得栩栩如生,从而让学生深刻理解文本的写作特色和艺术价值。
(四)强化批判性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批判性思维是文本解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像评论家一样,对文本中的观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进行分析与评价,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讲解《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通过这件事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赞同作者的观点吗?为什么?如果你身处作者的情境,你会怎么做?”这样的问题引导,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还能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巧妙融合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手段与学生的学习体验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资源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教师可以像导演一样,巧妙融合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音频等,为学生呈现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在讲解《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紫藤萝瀑布的精美图片和动态视频,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宗璞笔下的自然美景与情感波动。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文本解读能力,还能让他们的学习体验更加丰富多彩。
(六)鼓励课外阅读与写作实践,持续巩固与提升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课外阅读与写作实践是培养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像引路人一样,鼓励学生广泛阅读经典作品与优秀文章,拓宽他们的阅读视野与知识面。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阅读技巧与方法应用于写作实践中,通过写作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分析能力。例如,在讲解完一个单元后,教师可以布置一篇与该单元主题紧密相关的写作任务,如“我心中的四季”、“我眼中的家乡美景”等,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与个人思考进行创作。这样的写作实践不仅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还能持续提升他们的文本解读能力与写作能力。
四、案例分析
(一)案例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深度文本解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生活的经典散文,充满了对过往岁月的深情回望与对教育制度的深刻反思。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导读部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思考:“百草园与三味书屋,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环境,分别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你个人更倾向于哪个环境,又是出于何种原因?”这样的问题设置,旨在让学生带着个人的情感与思考进入文本,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鲁迅先生的童年经历与情感变迁。在深入解读文本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致分析百草园中的景物描写。比如,关注鲁迅先生如何以生动的笔触,描绘出百草园中各种动植物的生机勃勃与自由自在,进而体会作者对这段无忧无虑童年时光的深深怀念。同时,对于三味书屋的生活经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对比手法,感受两个环境之间的巨大差异,理解鲁迅先生对旧式教育制度的批判与反思。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情感线索与主题思想。通过分析作者对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不同情感态度,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鲁迅先生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以及对教育制度改革的迫切期望。
(二)案例二:《秋天的怀念》的细腻情感剖析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先生怀念母亲的深情之作,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无尽的感激与思念。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通过声音的传递,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情厚谊。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注意语速、语调的变化,以更好地传达文本中的情感。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默读课文,深入理解文本中的情感表达与思想内涵。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细节描写,如母亲的神态、动作、语言等,通过这些细节,感受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与付出。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与表达方式,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的方式,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与感激之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文本中的情感,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作者与母亲的角色,通过对话与互动,更加深入地体会母子之间的深厚情感。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还能让他们的情感体验更加丰富与深刻。
五、结束语
在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通过结合导读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本、注重朗读与默读的结合、深入分析文本结构与写作特点、强化批判性思维训练以及巧妙融合多媒体资源和鼓励课外阅读与写作实践等策略,我们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这些策略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应继续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优化教学策略,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让他们在阅读的海洋中自由翱翔,享受阅读的乐趣,收获知识的果实。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一定会得到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 刘应明.初中语文文本解读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中国教师, 2021(S1):151-152.
[2] 雷妙香.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的策略[J].现代职业教育, 2019(2):2.DOI:10.3969/j.issn.2096-0603.2019.02.138.
[3] 沈建华.基于学科能力培养的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J].情感读本, 2019(3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