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德育渗透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德育;渗透策略
正文
前言:在语文课堂上,老师除了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全面地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是因为小学生的特性和语文的学科特性,小学的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比较少,对事物的认识也比较局限,所以教科书上的东西常常是学生认识某个东西的出发点,起着很大的作用。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德育渗透的意义
德育教育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在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中,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小学语文课改必须给予足够的关注。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性格,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阅读教学中,要想实现新课程的目标,就必须突破传统的桎梏。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将道德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思想,让学生自己的探究意识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使小学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有效的提高。把德育教育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采用一种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既可以提高语文学习效果,又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德育教育价值缺乏深刻认知
道德教育的内容并非孤立地进行,它的实施需要特定的载体来传达、表述它的思想。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的思考和判断能力进行影响,并以此来约束学生的行为。在德育教育中,要有步骤地进行,不能急于求成,给学生灌输太多的理论知识,反而会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使道德教育的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实践中,尽管大部分的语文老师都赞成将道德教育融入到语文课堂中。然而,因为他们对道德教育的方法和内涵还没有深入的认识,一些老师觉得在语文课中要加强道德教育,就必须把德育内容放在课堂上。这种在课堂上融合的方法,不但会影响到正常的语文阅读教学,而且会引起学生的心理极度不满意,进而影响他们对语文课程的学习热情。
(二)缺乏对学生阅读发现德育素材的实际指导
语文老师对阅读的指导不够,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没有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缺少个性化的阅读教学,因为语文老师没有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再加上学生对自己的个性化阅读知识的不了解,使得学生的阅读水平大大下降,最后使得阅读课程对学生的培养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在阅读上的教学安排也是相对独立和单调的,没有将阅读中的德育知识很好地融入到教学之中,学生只为读而读、为写而读,慢慢地扼杀了他们的阅读兴趣,无形中抹杀了他们的潜力,也使得课程中的德育知识没有得到开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们把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重中之重。
(三)小学语文的德育渗透方式比较单一
在过去的小学语文教学中,通常都是老师用“说教式”的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很少有相应的思想道德教育,这就使得学生的道德素养难以提高,同时,老师在进行语文知识的讲解时,也很少涉及到学生的思想品德,这种单一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让学生不能真正地融入到课堂之中,也很容易让学生不能专心,甚至对语文阅读失去了兴趣。这主要是由于教师没有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更多的与学生进行交流的内容,更主要的是,教师常常把重点放在了学生的语文知识上,而忽略了学生是一个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在教学过程中,也许学生的认知能力还不够完善,不能对老师讲解的内容表示赞同和理解,此时,如果教师不能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就不能针对性地对学生的认知体系进行针对性的改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路径
(一)借助朗读,突出德育成效
朗读是一种阅读的一种方式,它是一种可以激发学生内在情绪的方式,如果一个学生能经常朗读一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就会对汉语语言的美感有更深的体会,这对培养学生的感情、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阅读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凸显其德育效果。
比如,在教学古诗《从军行》时,这首古诗表现了戍边军人的艰苦军旅生涯,抒发了他们英勇杀敌,建功立业的强烈爱国情怀。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先把《诗经》配上音乐,让他们在听的过程中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感情的波动。接下来,我带着同学们对这首古诗进行了深度的了解,在对古诗的背景和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之后,再让学生们去听朗诵家的朗读录音,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我又让学生们一起读,跟读,对读,这样既能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又能使道德教育落到实处。
(二)创设生动情境,提高渗透效果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也要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加阅读,从而提高道德教育的渗透效果。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可以通过创设生动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进行阅读。语文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生活化元素、探究问题的提出等各种方法来营造阅读情景,让学生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加强他们的感情体验,让他们在读书的过程中,体会到美的力量、道德和价值,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在教学《四季之美》的过程中,老师要让学生在读完课文后,学会捕捉景物的特点,体会周遭的美,从而培养学生对自然、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因此,在引导学生泛读课文后,语文老师可以让他们理解文章中的四季风光,体会到自然的魅力。接着,利用多媒体把四季的景色展示给学生,让他们从听觉和视觉上得到启发,从而加强他们对自然风景的热爱,让他们逐步融入到老师营造的情景中。在这种情景中,老师通过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在情景中去思索春夏秋冬的变迁与人的生命之间的联系。例如,在春日花海中,同学们可以去想一想,探索“花儿为何能带给人欢乐”,让他们在思索、探索中体会“身边的美”,从而加深对大自然的爱。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营造生动的情景,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可以扩展思想品德教育在阅读教学中的渗透途径,让学生更易于接受道德教育,进而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三)结合文本主题思想,培养学生正确道德品质
如果语言老师认真地阅读教科书的文本,就会知道,一些教科书文本的创造,都是作者在特定的语境中创造出来的。有时候,深入到作品的创作语境中,会发现其中蕴涵着某种道德教育的内容。究其原因,就在于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所具有的创作背景,所渗透的意识形态内涵也各不相同。通过这种方式,语文老师在教学教材文本时,尽量把作家创作的年代背景充分地挖掘出来,并借助作品产生的年代背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例如,在上《圆明园的毁灭》时,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圆明园的独特历史,以及它的美,从而激发学生们对圆明园的仇恨;在读文中,要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写这一作品时的悲恸之情,体会到作者的爱国之情。然而,作为一名语言老师,我们要记住,本文所写的年代,圆明园被侵略者毁坏的时候,正值国力衰弱的时候,外国列强入侵我们的大门,对我们进行了无情的侵略,这是一部充满了耻辱和悲剧的历史。在遭受如此羞辱的情况下,作家写此文时,心中必然充满了愤懑和不平。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技术,通过播放收集到的相关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将学生代入到当时的环境之中,在学生对其创作的时代背景有了一个大概的理解之后,就会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影响,同时也会产生一种愤慨和不平的情绪,从而深刻地体会到贫困被压迫,落后就要挨打,只有祖国的强盛,才能让帝国主义列强不敢随意侵犯我国的国家,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从而达到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
(四)延伸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在小学时期,对学生的道德人格进行培养,主要是对个人道德的培养和群体道德的培养。个人道德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个体行为,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团体道德的建构,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因为文本的指导比较零散,没有一个清晰的系统,所以老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去看一些课外读物来加强自己的道德建设。
比如,在德育方面,老师可以让同学们读一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书中主人公的顽强毅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对学生们的品德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教师不应忽略小学生所具备的独立性和意志力,小学时期的学生一旦确定了目标,就很少会被其它因素所影响,相反,他们在培养自己的道德时,表现出了比较坚韧的意志。
在集体道德的建设中,这个时期的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道德点包括爱国主义、社会公德、团结集体等。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阅读活动。比如,在爱国教育方面,老师可以编辑和整理一些爱国主义的文章,把它们当作是学生的扩展读物,安排他们在课堂上朗读,从而培养爱国主义的品德。
总结: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而实施道德教育又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即所谓“教学难、育人难”。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道德教育时,应从多方面入手,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作为老师,首先要做好表率,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学生。其次,对教材中所蕴含的意义进行分析,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最后,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受道德教育,使其真正地把道德教育理念贯彻到自己的身上。
参考文献
[1]曲秋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路径探析[J].吉林教育,2023,(16):56-58.
[2]孙晓东.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2,(08):15-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