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摭谈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朗读指导;作用
正文
2022版新课标颁布,作为祖国语言的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意义深远。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作为教育环节中的重中之重,极其需要选取正确有效的教学方式,而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教师能以较好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朗读指导,促进学生自己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思考、探索,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朗读指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
1、朗读指导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加强学生对阅读课文的理解
新课标指出朗读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朗读指导,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加强学生对阅读课文的理解
首先,朗读是一种语言艺术的再创造,只有通过多次的指导朗读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书面语言。清清楚楚的高声朗诵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通过口、眼、耳等感知器官的并用,使得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了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阅读教学中,通过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能够增强学生对文字声音节奏的感受,融情于文字,由文本世界进入作者世界,达到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审美境界。同时,语文阅读课文中诸如富于个性的写法,含蓄的词语、深刻的句子、生动的意境及人物特有的神韵个性、微妙的心理情感等诸多因素,只有通过多次的朗读,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书面语言。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此理。
其次,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激发情感体验。小学生所学的课文,均为编者为学生精心挑选的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名家名篇,文质兼美。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儿童由于内部语言还未得到发展,其思想形式带有很大的憧憬性。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反复品味,用“听”来进行形象思维,文中美的情感因素会自然而然地向读者释放,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对理解语文内容的程度也会不断加深。
2、朗读指导有利于完善学生的认知心理特性,加强学生对阅读课文的记忆
小学生具有年龄小、注意力不能够较长时间集中、活泼好动等特性。他们阅历浅,知识面窄,感悟能力差,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他们很难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也很难记忆阅读内容,就更无法获得应有的教学成效了。而朗读是一种心理认知活动,通过教师指导能调动学生的心理特性加强对阅读内容的记忆。
首先,感知的特性。小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常常会从兴趣出发,随意性、情绪性较强。但随着教师的指导,他们对阅读内容的感知能力会逐渐向着有意性、有目的性发展,进而加强阅读内容的记忆。在对内容记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内容的分析和思考。
其次,思维的特性。小学生的想象和思维都比较片面和模糊,并具有模仿想象的特点。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直观性。教学中,通过朗读指导,利于学生在从抽象逻辑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逐步的逐步过渡。激发学生对阅读作品产生兴趣,进而引发认知需要,产生一种学习倾向和学习动机。这样,阅读内容就深深的留存在脑海中。
最后,情绪的特性。小学生情绪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自我控制力不强,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暗示,进而产生不自觉的模仿行为。教学中,通过朗读指导,能充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养成正确朗读的习惯,进一步逐字逐句透彻理解,进而深入体会,反复揣摩。
3、朗读指导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加强学生对阅读内容的分析
正确的朗读是有技巧的,朗读常用的基本表达手段有停顿、重音、语速和语调等。朗读时,要通过恰当的运用各种艺术手段来引导自己“听”出课文深刻的语言所表达的含义,才能更加有效的增加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声情并茂的朗读能够很好的加强对文章的记忆。读得多,记得多,就能博闻强记,就能启迪思维,开发智力。经常性的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灵敏的语感,丰富语汇。朗读久了,作者那充满情感的语言会在头脑中留下印记。这种印记通过不断的加深,到了需要表达时,自然就会复活,词句会自然地从思想中迸发出来。从而促进学生更好的对阅读内容中每词、每句、每段的分析。
例如,在《丰碑》的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读,当学生的断句、感情不到位时,笔者就范读,并结合内容中冻僵了的老战士只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等一些感人的情节进行情感渲染,并训练语感,指导学生反复读。然后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读的理解和感悟,让学生带着对课文有较深的认识后,教师结合课文后提出的几个问题做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分析,激发学生的共鸣,带动学生思维,以此投入到语文学习当中去。
二、丰富朗读形式,提升核心素养
1、用导读扣击语文课堂的情感大门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这应是我们从事语文教学最明确的目标。如《桂林山水》一课,读到“漓江的水真静啊”,读时通过轻轻地拖长声音,真的给人一种静的感觉,语气的使用很恰当。这部分朗读内容我以引读的方式和学生共同完成。师:“漓江的水真静啊”,生:静得……师:“漓江的水真清啊,”生:清得……“漓江的水真绿啊”,生:绿得……进而感悟作者是如何运用多彩的语言和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景物写具体的。经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加深了,对作者准确的用词也理解深刻了,从而训练了学生的语感。要以热情唤醒热情,扣击语文课堂的情感大门。
2、用“品读”掀起语文课堂情感的涟漪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而让学生究竟读什么?如何充分地读,在读书中能有所感悟呢?因此,抓好词句教学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特征,用“读”掀起语文课堂情感的涟漪,就得从品词、品句、品读入手。例如教学《生命 生命》一课,当作者感悟到生命(飞蛾、小瓜苗)的顽强时,我采取了让学生默读——分析言中之意、感悟言中之理,朗读——表达言中之情、抒发个人胸臆。采取教师范读、学生赛读、师生评读的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读出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读出瓜苗顽强的生命力,同时也读出了作者积极的生命观。最后,让有限的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
3、用研读激荡语文课堂的情感浪花
语文课堂的灵魂是情感,也是语文课堂的气之所在。研读就是要扣住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准确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轨迹,并以自己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从而实现教师情、学生情、作者情的情感交融、和谐共振。如,《永生的眼睛》文中有两处写到父亲的语言,通过学生设身处地体会人物的心情、读出人物的感情,我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分角色进行朗读,人物的对话读出了真情实感。
4、用诵读呼唤语文课堂的情感升华
别林斯基说过一段话:“你可以不必担心儿童领悟不了多少,你还应当竭力使孩子们尽量少领悟一些,但要多感受一些。”好的文章是作者优美的言辞、丰富的思想和饱满的情感凝聚成的,能历经岁月而传诵不衰。我在教学《永生的眼睛》一课时,在课文的结尾处创设了这样一个环节——学生们共同诵读《祝福你,善良的人》,使课堂教学达到了高潮,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教师在指导诵读时,应当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的心灵自由地飞翔起来!
在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我国传统的学习语文的方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价值。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是教师不容忽视的职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朗读训练,加强朗读指导,充分发挥朗读对于学生理解课文、记忆课文、分析课文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叶蜚声.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