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共育视角下的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策略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张晓光 李珊 朱佳佳

长垣市方里镇博志学校 邮编:453400

摘要

在当今社会,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家校社共育模式已成为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其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多重挑战,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其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因此,从家校社共育的视角出发,探讨如何有效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旨在分析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问题,结合家校社三方的力量,提出切实可行的促进策略,以期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持与保障,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关键词

家校社共育;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

正文


引言: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下一代的心理健康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强调“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为家校社共育视角下的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策略指明了方向。同时,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明确提出以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推动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该方案强调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力争到2027年实现所有县全面建立“教联体”,为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此外,教育部等部门还联合发布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部署了一系列重点工作,包括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和诊疗体系、提升学校心理健康管理能力、优化精神卫生资源统筹和诊疗机制等。这些政策不仅体现了国家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高度重视,也为家校社共育视角下的心理健康促进策略提供了具体的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

一、家校社共育视角下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一)构建全方位的支持系统,增强心理韧性

家校社协同共育为小学生构建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系统。家庭作为学生情感的避风港,通过亲密的亲子关系和温馨的家庭氛围,为学生提供最初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学校则通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心理咨询以及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增强心理韧性。社会则通过广泛的宣传、专业的服务和公共资源的投入,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和平台。三者协同,形成合力,共同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二)促进教育理念的融合,实现个性化教育

家校社协同共育有助于促进不同教育理念之间的融合与互补。家庭注重情感教育和品德培养,学校强调知识传授和能力提升,社会则更侧重于实践体验和综合素质的拓展。通过协同合作,可以打破彼此之间的壁垒,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同时,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成长需求,家校社可以共同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提供更加精准和有效的心理支持,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增强家长的教育能力,提升家庭教育质量

家校社协同共育为家长提供了学习和提升的机会。通过参与学校的家长会、家庭教育讲座等活动,家长可以了解更多的教育知识和方法,增强自身的教育能力。同时,家长还可以与其他家长交流育儿经验,分享成功案例,相互学习和借鉴,从而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此外,家校社协同还可以帮助家长更好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成长困惑,及时给予关爱和引导,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发展。

(四)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

家校社协同共育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宣传,可以提高公众对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政府、学校、家庭、媒体等各方可以共同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广中来,形成全社会关注心理健康、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风尚消除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偏见和歧视,鼓励更多的学生和家长寻求心理帮助和支持。

二、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问题

(一)学业压力过重,导致心理负担增加

当前,教育竞争日益激烈,小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课外辅导、兴趣班层出不穷,使得学生们几乎没有喘息的空间。这种高强度的学习模式不仅剥夺了学生们应有的休息和娱乐时间,还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负担。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下,学生们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影响身心健康。

(二)家庭关系紧张,缺乏情感支持

家庭是学生情感的港湾,但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工作压力往往导致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减少,关系紧张。父母忙于工作,可能忽视了对学生的陪伴和情感交流,使得学生在情感上感到孤独和不被理解。此外,一些家庭中的冲突和矛盾也会对学生造成心理伤害,影响他们的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

(三)社交媒体滥用,影响心理健康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社交媒体成为小学生社交的重要平台。然而,过度依赖社交媒体不仅占用了学生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可能导致他们陷入虚拟世界,忽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社交媒体上的比较和评价也可能引发学生们的自卑感和攀比心理,进一步加剧他们的心理负担。此外,网络欺凌现象也时有发生,对受害者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伤害。

(四)心理健康教育缺失,缺乏应对能力

尽管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受到重视,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有限,专业师资力量不足,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部分学校和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入,往往将其视为可有可无的附加课程,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从而导致学生在面对心理困扰时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求助渠道,容易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三、家校社共育视角下的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策略

(一)构建“情感共鸣圈”,强化情感联结与支持

在开展家校社协同共促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中,构建“情感共鸣圈”可以通过家庭、学校与社会三方共同营造的情感共鸣环境,增强小学生与周围环境的情感联结,从而提供持续的情感支持。家庭方面,父母应定期与孩子进行深度对话,倾听他们的想法与感受,分享自己的经历与情感,以建立深厚的亲子情感基础。同时,学校可以组织“情感共鸣日”活动,邀请家长参与,通过亲子游戏、情感分享会等形式,增进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情感联系。社会层面,可以设立“情感热线”或“情感小屋”,为小学生提供一个倾诉心声、寻求情感支持的平台。通过家校社定期交流反馈,可以共同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确保学生心理健康得到持续关注与有效促进。这种家庭、学校与社会联动机制,不仅增强了情感联结,还为学生提供了坚实的心理健康保障。

(二)打造“成长共创空间”,促进心理素质与能力提升

“成长共创空间”作为集学习、实践与成长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旨在通过家校社的共同努力,为小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挑战自我、提升自我的空间。家庭可以设立“家庭成长角”,鼓励孩子在家中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索,同时父母给予适当的指导与鼓励。学校可以开设“成长工作坊”,邀请专家进行心理素质培训、团队合作训练等,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团队协作能力。社会则可以提供科技馆、艺术馆等“成长实践基地”,让小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新知识,培养创新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家校社的协同下举办心理健康月等活动,也可以增强学校、家长与学生间的沟通,通过引入志愿者、心理咨询师等社区力量,共同开发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更多元的心理支持。如此一来,小学生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成长,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与综合能力。

(三)实施“心理健康护航计划”,建立全面心理健康保障体系

“心理健康护航计划”是一个系统性的心理健康促进方案,旨在通过家校社的共同努力,为小学生提供一个全面、专业、持续的心理健康保障体系,实现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与深化。家庭应加强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与引导,定期与孩子进行心理健康对话,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进行授课,同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跟踪与评估。社会则要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建设,设立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开通心理健康热线,为小学生提供便捷、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除此之外,家校社共育视角下,还需‌共享资源、协同合作‌,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合力,构建全方位的保障体系,确保学生心理问题及时发现、有效干预,从而增强小学生与周围环境之间的情感联结与共鸣,使其在全面、专业的心理健康保障体系中健康成长。

(四)推动“文化浸润工程”,培育积极心理品质

家校社共育视角下,推动“文化浸润工程”可以营造的积极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品质与行为习惯。文化的熏陶与引领,让小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中成长,从而培育出积极、乐观、坚韧的心理品质。家庭可以设立“家庭读书角”,鼓励孩子阅读积极向上的书籍,同时父母可以与孩子共同分享读书心得,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学校可以组织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与快乐,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社会则可以加强建设文化广场、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建设,为小学生提供一个充满正能量的文化环境,从而引导其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成长,培育出积极、乐观、坚韧的心理品质。家校社共同举办文化主题月、心理健康文化节等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文化熏陶中提升自我认知,培养积极心态。通过‌资源共享、活动联办、文化共育‌,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培育出具备文化自信和积极心理品质的新时代少年

(五)开展“心理健康宣传周”,提高全社会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

通过家校社的共同努力,开展“心理健康宣传周”可以提高全社会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与认识水平,实现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与传播,以及心理健康观念的引导与塑造。家庭可以参与学校组织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健康主题班会等心理健康宣传活动,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学校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海报展、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兴趣。同时,学校还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宣传活动,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社会层面需要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公共场所等,开展广泛的心理健康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与认识水平,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此外,家校社携手合作,可以借助网络平台的力量,推送心理健康相关的科普文章和视频资料,以拓宽宣传的广度和深度。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家校社联动宣传‌,有效提升公众对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与重视程度,为构建全面心理健康保障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总而言之,家校社协同共促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其不仅为小学生构建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系统,还促进了不同教育理念之间的融合与互补,增强了家长的教育能力,提升了家庭教育质量。同时,还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因此,教师应该积极推动家校社协同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进而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旦正道吉.家校共育视角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J].课堂内外(高中版),2024,(35):12-13.

[2]张雅璇,穆德佳.小学生心理健康家校共育建设路径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C),2024,(05):27-30.

[3]牛亨,李东文.家校共育视角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研究[J].智力,2023,(11):128-131.

[4]刘继荣.家校共育视角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J].当代教研论丛,2023,9(01):59-6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