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的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策略摭谈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袁春梅

山东省兰陵县庄坞镇层山初级中学

摘要

新课标的出台,初中语文的情感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只有让情感教育贯穿整个语文教学,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本文通过对情感教育重要性的简要分析,对初中语文的情感教育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

新课标;初中语文;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正文


2022版新课标颁布,引发新一轮课改热潮。列宁曾经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 才能得到力量, 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情感与认识是统一的, 认识融于情感之中。前苏联一位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 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

一、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中应用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改革和语文新课标的要求。语文新课标中提到的三维目标指的是语文教学中的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法与过程这三个要素指标。三个目标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促进语文教学目标高效的完成。语文新课标强调了情感教育在日常教学中的作用,它要求老师与学生进行互动,并且在此基础上去关心学生的感情和个性。

新课标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 注重情感体验。

实际上,新课标的要求是语文教学中应该被重视却一直没有得到重视的问题。由于语文中复杂的知识结构,以及浓烈的政治色彩的渲染,语文课堂教学变得索然无味。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创造一种积极的、愉快的感情氛围,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提供有力的条件。

情感教育能够让中学生在欢乐的学习环境中健康快乐的成长,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个性的发展,使得他们全面发展。在课堂的情感教育过程中,教师在教学时充分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情况,结合现有的语文教材,发掘出教材里所蕴含的情感,让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情感得以激发,还能提高中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进行自主的学习。中学语文课程作为人文性与工具性互相结合的一门学科,能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对语言驾驭的能力,它还承担着培养中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使命,使得学生品学兼优。

二、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1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想使初中生能够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我们任课教师就应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应将初中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努力为他们缔造最佳的语文学习条件,并进行耐心细致的语文教学指导,以此来促使学生去主动的进行语文学习。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摒弃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及时进行教学观念的转变,以新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密切结合所教学生的真实情况,选取适宜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必须赋予学生自主发表观点的权力,允许他们可以自由阐述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对学生阅读的情感体验,师者要给予学生正确的阅读指导,让学生以正确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引导学生能够从阅读中体会到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情感,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身处于良好的情感氛圍中,促使学生主动地进行语文课程的学习。

2用朗读感受情感。朗读的好处在于,能用声音把细腻的感情给表达出来,让感情更鲜明,让人一听就知其本文所要表达的情感有哪些。在新课标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大批具有强烈情感的文章,要想深刻体验这些文章的情感,需要学生对其进行大声朗读,把文章中的喜怒哀乐用声音表达出来,给人直观的情感体验。但是,在朗读时,一定要把握好文章情感,不能把感情错乱表达,也不能用一种声调表达,该低沉时就该低沉,该高亢时不能缺少起势,要一鼓作气的把高亢之前表达出来,值得注意的是,没有情感带入的朗读不能称作为朗读,所以,情感带入是朗读的首要前提。作为一名合格的朗读者,在朗读一篇文章时,朗读者要充分了解和熟悉这篇文章的内容,找准文章所蕴含的情感,这样在正式朗读时,才不会在听众面前失了方寸。其次,朗读者在全面了解本文情感后,要带动自己的情感去融入文章的情感,做到一句、一词、一字都带有情感,进而把听众带入本篇文章的情感世界中,做到真正的声入人心,情感动人。在初中生还缺少更多的人生经历时,需要从其他地方补充情感,多阅读经典文章就是途径之一,丰富了自身的情感体验,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既提升了朗读效果,也达到了情感体验的升级。

3跟随文章感受情感。情感会随着文章的不同而转变,即使在一篇文章中,也蕴含着多种情感,所以,学生的情绪需要跟着文章的情感走向而不断变化。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就应该注意,用情绪渗透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情感的转变。例如,有些文章散发着幸福、快乐的氛围,在品读时就应该带着高兴的情绪;碰上满篇文中都充满了对命运的不公时,应怀着愤怒的情绪去品析;面对思念文时,又该转变成惆怅的情绪进行赏析。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多多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情绪带动不同的情感去感悟文章、理解文章。

挖掘初中教材中的情感知识因素。显性、隐性与悟性是目前新课标语文教材中最主要的三种情感知识因素。首先,显性因素是指能直接从课文本身感受到的情感因素,不需要深入挖掘课文背景。

4融汇感情,注重教材导入

语文教学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充分挖掘,教师通过充分的准备教案来精心营造一个有效的语文情景氛围。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往往闲雅精致,它可以从各个方面对人生、自然以及社会进行感悟和反映,这些文章将人情美、道德美和风景美聚于一体。语文老师可以在课堂上用优美的语言把课堂教学的要点通过图画的形式生动的展现出来,并且结合学生的体会或者经历来领悟课堂中展示的内容,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联想来引发学生对展示内容的共鸣。在此过程中老师需要首先去体会文章的情感,用优美的朗诵来带动中学生的学习情绪,在朗诵过程中要注意节奏和语感的掌握,用感性的方式来渲染文章,感染学生,把学生引入到教学情境中,在领悟具体感情的同时,汇入各方的情感。中学生在对情感进行参与和体验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将文章中角色提炼出来,引导学生来扮演文中的角色,使得学生身临其境的来揣摩作品的感情。在角色扮演中,中学生可以通过深情朗读作品从而体会作品中的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与发生的事件。通过分角色的对文章朗读进行互动,加深情感的交流与融入。

5注重实践,培养真实情感

在语文学习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对课文进行听、说、读、写以达到教学的目的。新课改的完善,说明了在语文教学中这些传统的听说读写等方法是语文教学中必须的,是不可缺少的。但同时新课标对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教师去优化教学方法,让学生去探索更优化学习方法。语文课程的学习,一直以来都可陶冶情操。对于语文教材的体验和感悟,不同的学生个体之间必定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甚至还比较巨大,这时将学生分组进行对文章讨论,在这个讨论的过程中,就能够缩短差异,并且每位学生在沟通交流之后对文章的体验会更加深刻。学生因为其家庭背景、兴趣爱好、情感经历、个性性格、知识程度、社会阅历的不一样,在语文学习中必定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这就需要教师耐心引导,采用探究合作的方式进行分组教学,共享教学资源,使得学生共同进步。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不仅仅是从语文课堂教学中获得,更多更广的是对课堂之外的事物的观察和生活的体验。培养中学生用积极向上的态度去思考身边的事与物,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积极的参与实践得到的知识,比起在课堂里学到的知识,记忆要深刻得多,其情感的来源也比课堂中的教学更加真切。

总之,在新课改要求下的中学语文教学,它的开放性是非常大的,语文知识本身就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一寸土地,它也来源于生活。积极实践,不断的去寻求丰富的情感体验,使得学生全面发展,这也是语文教学的初衷。

参考文献:

[1]李燕. 语文教学莫疏于情感教育[J]. 中国教师. 2010(20)

[2]席娟红. 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教育[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9(2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