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的小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策略摭谈
摘要
关键词
小学生 新课标 数学 计算能力 策略
正文
小学阶段的数学以计算为主,看似非常的简单,但是从小学生的身心特征进行分析,学习时是存在一定的困难的。加之农村学生大多都缺乏父母的正确引导,也造成很多知识在课后难以深化和巩固。作为农村的小学数学教师,要基于农村教学环境以及学生的特征,对教学模式不断进行优化,确立农村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逐步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落实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趣引思
教师可以使用数学歌曲、视频和经典数学故事来活跃课堂气氛,在这种环境中,一堂配备了这些歌曲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如果这些学生愿意对这堂课所学的内容敞开怀抱,为学习数学打开了大门,上学自然也变得是件快乐的事情。在教室中创建情境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小学生而言,单纯学习抽象小学计算,无法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更不用说获得有效学习。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各种情况下的算法,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将知识内化,并辅助以算法训练,巩固知识。
比如,老师在教三年级第一册括号的混合作业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设计一道去文具店买文具的应用计算题:今天妈妈给了小明80元让小明自己去买学生用品,小明在文具店买书花掉了56元,剩下的钱正好够小明买了三支笔,那么请问每一支笔的价格是多少呢?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情境中会主动去学习和思考并且愿意与同学之间进行沟通在,这时,教师就可以进行计算方式的教学:80-56=24(元) 24÷3=8(元)但是当学生们为自己的成绩感到高兴时,老师要求使用合成配方。例如,计算80-56÷3的算式时,立即引起了一些学生的讨论。我的一些学生提议:“先算56÷3,不对,应该先算 80-56”,可以先算 80-56 吗?”学生同意,他们尝试了一下,老师确认了学生的想法,最后他们讨论并定义了在教科书中使用小括号的方法。学生如此思考的原因与教师为紧密融入生活所创造的情况密不可分,这恰恰是因为教师设计计算练习题时,考虑到了将题意和学生生活经验紧密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先对 80-56 加括号,再计算其他部分的算理。
二、充分感知算法,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在算理教学时,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先自主建构算法,通过让学生充分感知算法,理解算法规则和性质,达到让学生彻底掌握算法的目的。例如在计算24-8 问题时,教师可以这样提问:24-8 与 14-8 之间有没有计算联系吗?通过这样的问题,学生可以想到问题简化解决的方法,即 24-8=14-8+10,这样以来,学生感知到的不仅是转换思维的乐趣,而是算法与算法之间的巧妙联系。对算法的感知来自于教学和练习,只有通过清楚地了解计算的用意和原理,才能掌握计算技巧,活学活用,达到教学目的。当学生充分感知退位减法的算法算理34-8 问题引刃而解了。
三、关注估算意识,重视估算习惯的培养
要掌握估算能力学生要有正确、深层的估算意识。加强估算意识首先需要学生要在面对实际问题时,有铿锵有力的坚决、正确的态度,要从心中认可估算在计算教学中的利用价值。为了达到让学生正确认识估算意识的作用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很多估算意识情境创设增强教学内容,比如在一些关于涉及金钱支付过程中的计算例子中,加入了关于坐公交、游乐场门票、旅游景点收费、买卖商品的数学计算问题,使得让学生结合切身记忆的实际情景进行估算,这样可以有效激起学生对估算方法的兴趣。即便如此,因为课堂和课外体验不多,学生对估算方法的使用技巧掌握比较差,甚至遇到什么样的问题,什么样的场合,怎样去估算合适把握不好,这方面的能力有待加强。所以学生不光要掌握估算方法,还要学会它的应用方法。这需要学生结合自己日常生活和实际学习情况,试图寻找情境创设训练的应用课题,多进行尝试性训练,从生活中寻找估算的乐趣,估算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体验,感受估算在数学计算和解决生活问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实际意义。
四、利用多媒体,提高学生对计算的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在面临着自己从未接触过的数学计算知识时,往往会出现一种害怕、恐惧的心理,而这种心理必然会影响学生对计算的兴趣和质量。因此,教师应转变传统的一言堂的知识传递方式,在教学环节基于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所学习的内容,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拉近学生和计算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对计算的自信。
例如,在学习《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一节课程时,在小学一年级二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简单数字的加减法计算。学习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类内容,其实方法是类似的,只是数字更为复杂,学生看到较大数字的计算时,会有一种恐惧感。因此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创设情境,利用简单的数字进行铺垫。如小红买了一件衣服46元,一条裤子38元,请问同学们小红一共花了多少钱?衣服比裤子贵多少钱?通过思考学生得出一共花的钱数是46+38=84元,衣服比裤子贵的钱数是46-38=8元。教师接着引导学生分析是如何计算的,随后再引入三位数字的加减法。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降低了学生对计算的恐惧心理,提高了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的自信[1]。
五、突破计算难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会存在一些比较难的知识点,农村小学生年龄较小,受认知存在的局限性,往往并不能够很好的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利用生活中存在的工具,帮助学生合理的分析,突破单位换算之间存在的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例如,在学习《测量》这一节课程时,需要让学生认识毫米、分米以及厘米等知识。如果教师直接告诉学生1厘米等于10毫米,学生往往并不能够很好的理解,也容易记混。此时,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测量工具直尺,让学生自己探究。如教师可以布置一个课题,请同学们测量数学本的长度、宽度以及厚度,它们大约是多少厘米呢?学生纷纷进行了测量和计算。通过数测量工具中的格子,每个学生都有了答案,但是答案并不精确。因为,学生只知道将厘米数相加,却不知道厘米数中间是什么刻度。此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渗透毫米的概念,然后提出疑问,同学们10毫米是多少厘米呢?通过观察以及口算学生发现,原来10毫米就是1厘米,继而建立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换算。通过工具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难点,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六、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小学阶段的数学看似非常简单,但是其中很多的计算知识都是较为抽象的。如果教师一味的告诉学生如何计算,而忽略了整个计算过程的分析和探究,往往会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也并不利于学生学习高阶数学。数形结合属于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思想,其是将数字和形状有效进行利用的方式。可以大大简化学习的过程,提高学习的效率。例如,在学习《分数的简单计算》这一节课程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分数并进行计算,教师可以将分数和图形有效进行结合。如将一个正方形平均分为四分,提问学生其中的一份该如何表示,学生答,接着教师再指着其中的两份问学生,两份如何表示呢,学生答,那么三份加在一起是多少呢?学生答。教师继续追问,那么你如何得到这个答案的呢?学生说从图中就可以看到,1份加两份就是三份,四份中的三份就是。教师:那么,同学们可以从中总结出分数的计算规律吗?通过观察学生发现,同分母的相加,分母不动,分子相加。通过这类数形结合的方式,可以降低一些知识在学习时的难度,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以及以形转数,以数转形的能力,落实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2]。
总而言之,在乡镇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应基于乡镇学生以及学科本身的特点,对教学方法不断的优化。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提升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因此,可以采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计算的兴趣,也可以基于教学的工具,帮助学突破在计算过程中的难点,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亦或是采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提高小学生计算的能力,落实乡镇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志雄.培养小学低年级数学计算能力的有效策略[J].新课程,2020(08):195.
[2]王兰兰.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分析[J].新课程,2020(08):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