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别与运用——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

期刊: 理想家 DOI: PDF下载

​雷金波

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 215100

摘要

在持续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史料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教学理念,其重要性变得越来越突出。要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就必须进行史料教学。那么选取怎样的史料,如何运利用史料引导学生理解教材,就不仅仅影响课堂效果,也影响着史料实证素养培育的程度。本文试图通过人教版《鸦片战争》为案例来探讨如何选取史料,如何有效进行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

史料教学;教材;鸦片战争

正文


在持续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史料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教学理念,其重要性变得越来越突出。在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史料教学的理念与实践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一、选用多类型史料,让学生尝试用不同史料理解历史

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来源当然应以教材为主,但由于教材的容量有限性,为了便于学生更加深刻理解历史,对历史产生兴趣,教师应利用多种类型史料去引导学生学习历史

鸦片战争》这一课的线索是比较清晰的可以按照时间发展顺序,设计为三目第一目‘战争起源’;第二目‘战争过程’;第三目‘战争之思’。通过了解史事理解中国近代史的悲惨开端。在第一目中我选择了两则文字材料,四张图片材料从政治,经济,军事,对外政策四个方面对比中英两国当时的境况。例如,我选取了林则徐等人给英国国王的一封信作为材料:洪惟我大皇帝抚绥中外,一视同仁……贵国王……历次进贡表文云:“凡本国人到中国贸易,均蒙大皇帝一体公平恩待”等语。窃喜贵国王深明大又,感激天恩,是以天朝柔远绥怀,倍加优礼,贸易之利垂二百年,该国所由以富庶称者,赖有此也。我天朝君临万国,尽有不测神威,然不忍不教而诛……接到此文之后,即将杜绝鸦片缘由,速行移覆,切匆诿延……林则徐、邓廷桢、怡良会奏:《拟谕英吉利国王檄》此处教师可以设问:从信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林则徐具有明显的“天朝上国”思想?如此,从一封信切入,通过林则徐给英国女王的信件来反映清王朝的迂腐与落后,进而引导学生了解清朝对世界的认识。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进一步分析和思考,中英两国之间在观念方面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对鸦片战争中清帝国失败所带来的影响。

在第一目教学中,我还运用了一系列图片史料来比较中英两国的实力差距。在教室大屏幕上展示给学生看,屏幕左侧展示清朝男耕女织式落后的农业国,右侧展示工业化的英国。在这样的两幅图片史料的鲜明对比之下,学生自然能够理解中英实力之差距,这也为后面讲述清朝战败原因做一个铺垫。

二、选用史料要全面,使学生形成对所探究的问题全面丰富的理解

在第二目中,我采用了视频资料与图片(地图)资料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讲述。例如,我选取了纪录片《中国通史》当中有关“鸦片战争”过程的一小段视频。在播放视频前,教师一定要先布置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如此方能事半功倍。比如我在这段视频前布置题目:为什么英军能够以少胜多?在学生观看视频时候自然会更加集中注意力,看到视频当中两方战斗场面时候,答案依然不言自明。而且我们老师如果采用过多是语言描述,学生听多了难免疲乏厌倦。引用小段视频史料辅助教学不仅比语言描述更加生动有趣,还能加深学生印象,进而有利于学生对当时两个不同文明之间的战争模式有个更加清晰直观的认识,同时也能为后面分析清廷战败原因打下基础。

我还选取了1840年7月中英第一次厦门之战中,8名战死清军士兵的档案。

左营守兵吴灿生,年二十五岁,系鸟枪手,妻傅氏,男顺意。

左营战兵吴观赏,年四十三岁,系鸟枪手,妻孙氏。

右营战兵邱明禧,年三十九岁,系弓箭手,祖母林氏,母刘氏,妻陈氏。

后营战兵吴振胜,年二十四岁,系藤牌手,父俊,母林氏,史词,弟贤。

根据这些档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分析士兵的基本情况:士兵年龄大小不一,说明军中没有正常的退役和更新兵役制度。也就是说,当时也没有正常的征兵制度。更可怕的是,对于如此差距,时人竟然还认识不到。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引用一则关于林则徐的话作为文字史料。林则徐无疑是那个时代了解外国情况的代表性人物了,然而他认为,“夷兵除枪炮之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其腿足缠束紧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是其强非不可制也”。据此他得出错误的结论:“边衅”不会启。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史料实证素养出发,选用史料尽可能的全面,引导学生解读史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为历史教学提供支撑,促进教材知识的有效拓展。依照课标但不局限于课标,使学生形成对所探究的问题全面丰富的理解。

三、选用不同观点的史料,让学生能够多角度的看待问题

关于鸦片战争清朝失败的原因,常规教学多总结为制度落后、政治腐败、君臣闭目塞听、政府应对战争的组织不力等。对于这些解释,学生不易理解。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如下的史料,听听鸦片战争的当事人——林则徐对战争失败的解释。……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热也林则徐的这封信,反映了林则徐从武器与战术落后的角度,对鸦片战争清政府失败的反省,这有助于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在武器与战术方面的落后,是鸦片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同时,这也是林则徐思想认识落后的反映,即:林则徐只看到了清政府表面上的落后,而没有认识到,体制的落后才是最根本的落后

另外在第三目‘战争之思’中我还选取了茅海建先生的专著《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中的部分史料,例如下表即是根据其中的史料列出的。

青军与英军枪支比较表


型制

点火装置

枪长(米)

弹丸(克)

射程(米)

射速(发/分钟)

研制年份

中方

鸟枪前装滑膛火绳枪

火绳

2.01

5

100

1-2

1548

 

 

英方

伯克式前滑膛燧发枪

摩擦燧石

1.16

35

200

2-3

1800

布伦士威克式前滑膛击发枪

击发枪机撞击火帽

1.42

53

300

3-4

1838

在课堂上出示这个材料,学生可以很明显看到,与英军的枪支相比,清军的枪支有许多缺陷:枪身太长,装药、填弹、射击均不方便,而且还无法安装枪刺,短兵相接难以应敌;点火装置落后,风雨天性能极差弹丸较小,杀伤力差而且射程近,射速慢。中英两军战斗力的差距就不难想象了。

学生在阅读这些材料后,再对战争失败的原因进行思考,得出的结论可能不会仅仅停留在武器质量、装备制造、军队调集、兵役制度、闭目塞听这些方面,而是会深入到清朝的制度层面。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虽然师生不能重新置身于历史的发展进程之中,但完全可以借助丰富生动的史料,尽最大可能地融入历史发展的氛围,感受历史发展的脉搏。虽然无法完全了解历史的真实,但应该借助多视角的史料尽可能地去接近历史的真实,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作出合理、公正的分析和评价。既有助于学生对教材结论的理解,更有助于史料实证素养培育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