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融合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课堂;情境教学;模式;实践与探究
正文
引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教学内容的渗透和课堂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认识到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作为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渗透一些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语文知识,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在课堂实践中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将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这些都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进而促进他们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融合的必要性
1.1体现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语文是重要的基础学科,具有很强的人文性、综合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能够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使学生更加热爱语文这门学科,激发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自然、他人之间的关系,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语文教学应体现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1]。
1.2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语文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在当前教育体系下,小学阶段被视为学生品德养成的关键时期,其教学目标除了培养基础的语文知识外,还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教师要结合语文教学特点,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讲解相关文章内容等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因此教师还需要积极开展情境教学活动,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逐步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3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时期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它不仅是知识积累和技能培养的关键阶段,同时也标志着一种全新学习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初步形成。在这个时期,学生将开始适应学校环境,建立起学习的基础,并逐渐形成适合自己个性和兴趣的生活模式。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认知能力,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小学语文教学进行融合,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还能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良好习惯,使其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都能保持较高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1.4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人生态度。同时,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也能为其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使他们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此外,小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语文教学融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理念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健全的人格,促进其健康成长。
1.5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体现在对传统思维框架的大胆挑战,它要求我们跳出固有的条框限制,通过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来解决复杂问题。这种能力使个体能够预见未来趋势,并创造出新颖且有效的解决方案,从而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脱颖而出。当今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瞬息万变,如果教师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将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和方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二、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融合的存在问题
2.1教师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普遍认为语文学科本身的知识量就比较大,加上小学生年龄较小,精力有限,学习起来相对吃力,因此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上。很多教师没有认识到学生综合素质是一个综合的、动态的概念,只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对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身心健康等方面的教育与培养,导致学生在这些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影响了其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此外,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过分注重分数而不关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成为自己眼中“会考试”的工具,这不仅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有效开展,也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2]。
2.2教师缺乏专业素养
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情感与价值观的塑造者。在塑造学生的品德、技能和认知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和互动,他们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理解世界、培养能力和实现潜能的平台。然而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教学存在不正确认知,认为语文学科教学内容较为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此外,一些小学语文教师还缺乏系统全面的教学经验和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难以将语文教学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相融合。因此,现阶段有必要加强对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培训,促使其积极探索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模式,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内容,以提升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
2.3课堂教学方式单一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我国小学阶段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法显得较为陈旧且缺乏多样性。教师们通常采用传统的讲授和讲解模式,很少结合现代技术手段,使得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都显得相对单调。这种教学方式可能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无法充分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因此,需要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引入更多互动性强、趣味性高的教学策略,以适应新时代教育的需求。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学生为主体,重视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例如:在教学生字时,仅仅是让学生对生字进行读音、字形以及词义等方面的理解,而没有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文章来体会课文的思想情感,进而加深对生字的记忆。这种教学方式显然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另外,部分教师也存在着“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学目标不明确,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4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目标不明确
在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教师应确立明确而具体的目标,以此作为指导教学活动和评估学生进步的基准。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不仅限于学术成就,还包括道德品质、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等多个维度。通过设立清晰的学习标准,可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的关注和支持,从而促进其全面成长。但是,部分教师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只是一味地注重学生的语文成绩,并没有站在学生长远发展角度去考虑,更没有将综合素质培养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导致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不高。以目前社会形势来看,小学生已经不再是只需要掌握基础知识就能满足未来工作要求的时代了,想要真正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就必须加强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认真研究如何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融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持续地发展。
2.5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生活
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撰过程,是一场汇聚了众多教育工作者、专家学者以及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集体智慧与汗水。他们通过长期不懈的研讨和交流,共同探索教育教学的真谛,最终凝聚成一份宝贵的教材编写指南。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训练和提升。但是由于目前小学教学中过于重视语文学科知识的讲解,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教学内容与生活相脱离,也成为制约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此外,还有一些教师会直接照搬教科书上的内容,不能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接受能力进行灵活的运用。例如,在教授《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课时,老师只要求学生按照课本中的步骤完成相应的任务,但没有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寻找素材,最终导致学生的收获微乎其微,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融合的策略
3.1加强教学改革,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供保障
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实现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很多教师仍未转变教学理念,在教学中依然沿用传统模式,课堂内容枯燥乏味,不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因此,要想让语文教学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融合起来,就必须加强教学改革,让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到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与能力,同时将新课改理念融入到语文教学中,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供保障。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加强教师培训力度,更新教师教学观念,提高其专业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定期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或组织外出学习,增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融合起来[3]。
3.2明确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同时还要兼顾学生品德、心理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教育。因此,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从“以学生为主体”出发,强化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例如:在教授《草船借箭》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进行角色扮演,感受诸葛亮机智过人的才智,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再如,在教授《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深入体会抗日英雄们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报效国家的思想情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详细讲解与分析,让学生真正了解课文内涵,充分发挥出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水平。
3.3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例如:通过开展“讲故事比赛”活动,让学生来进行角色扮演,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性,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等来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利用图片、视频、音乐等元素来丰富教学内容,并结合情境式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合作教学法等多样化教学方法来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3.4丰富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知识视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丰富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各种语文学习资源和课外读物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另一方面,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结合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为学生推荐相应的课外阅读材料,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教授《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些关于桂林山水风景的纪录片、电影或者图片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教师也可以结合“世界文化遗产”这一主题,组织学生观看相关视频资料,如《中国传统村落——阆中古城》、《中国传统民居》等,让学生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开拓他们的思维空间,提高他们对美的鉴赏能力。
3.5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教师应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语文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关于游记、古诗等内容,通过这些教学内容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比如在学习《桂林山水》一课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游桂林”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在导游的带领下参观漓江,游览象鼻山、伏波山、独秀峰等地,不仅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描写的美景,还能亲身体验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激发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想品德修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等,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师应以教学内容为载体,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结合学生实际需求,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以促进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融合。
参考文献
[1]黄紫程.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策略探析[C]//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国际院士联合体工作委员会.2023年现代化教育国际研究学会论文集(三).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港北区港城街道中心小学;,2023:4。
[2]许国超.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究[J].新课程(教研),2011,(08):165。
[3]吕钊.基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小学语文教学探究[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7,(32):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