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经典阅读教学中融入品德教育的策略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张晓明

江苏省启东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 226200

摘要

小学语文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知识传授与塑造价值认知的双重使命。经典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语文教师立足经典阅读可以给小学生开展品德教育,促使学生在经典阅读中汲取爱国情怀等优秀品德。为此,文章研究小学语文经典阅读教学中融入品德教育,首先分析小学语文经典阅读教学中融入品德教育的重要意义,其次思考小学语文经典阅读教学中融入品德教育的基本原则,最后提出小学语文经典阅读教学中融入品德教育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小学语文;经典阅读;品德教育

正文


前言:《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语文等课程需要利用教材中蕴含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从教育本质上看,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是语言文字的教学,更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需要做好小学语文各项教学工作。因为经典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发展的结晶,承载着不同时代的价值认知,在经典阅读教学中融入品德教育可以让珍贵的精神财富在小学生心灵中生根发芽。所以语文教师需要在经典阅读教学中融入品德教育,给学生全面成长提供教育支持。

1 小学语文经典阅读教学中融入品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1.1助力学生品德形成

小学阶段是学生品德塑造的黄金时期,经典阅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品德教育融合为学生品德形成铺设坚实的基石。一方面,塑造核心价值观。经典阅读中蕴含着丰富多样的价值观念,语文教师在经典阅读中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其中的品德观念,以此养成良好的品德[1]。例如在《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阅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了解周总理年少时立下的宏伟志向,让学生意识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命运的紧密关联,进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另一方面,培养良好道德品质。语文教师可以将经典阅读作品中道德品质作为教学的关键载体,引导学生在阅读思考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认知,为全面发展奠定道德基础。例如在《司马光》阅读中,引导学生在分析司马光砸缸救友的细节基础上汲取品德养分,重点学习司马光在危急时刻的冷静思考品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果敢行动品质。

1.2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而在小学语文经典阅读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在学生的心灵中播撒文化种子,促使学生在优秀品德滋养下茁壮成长。小学语文经典阅读中许多作品都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承载着古人智慧、价值认知与情感态度,促使学生穿越时空与古人进行对话,将传统文化从历史深处传递到学生手中[2]。例如,语文教师通过《曾子杀猪》对小学生进行诚实守信这一优秀品德的教育,鼓励学生将诚实守信作为个人行为准则。与此同时,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美德,语文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能引导小学生生动诠释传统美德。例如,立足《孔融让梨》阅读教学对小学生进行谦让等优秀品德的教育,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谦让,促使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中焕发生机。

1.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当品德教育融入小学语文经典阅读教学中能给学生开启全面发展的智慧大门,促使小学生在知识、情感、道德等多方面茁壮成长,帮助学生成为有益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一方面,促进知识素养与品德修养协同发展。小学生阅读经典作品时能学习文学、历史、地理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促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基础上将品德力量转化为自身品德素质,促使学生在面对复杂世界时能获得良好品德的指引[3]。其次,另一方面,推动塑造健全人格与品德教育的紧密结合。小学生全面发展离不开健全人格的塑造,小学语文经典阅读教学中融入品德教育给学生提供无数的人格参照,帮助学生理解优秀品质。例如在《钢铁是怎样练成的》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保尔・柯察金的坚韧不拔精神,在《小王子》阅读教学中思考善良纯真,给学生树立不同的人格榜样。

2 小学语文经典阅读教学中融入品德教育的基本原则

2.1渗透性原则

要想在经典阅读教学中融入品德教育,语文教师应该坚持渗透性原则,在解读经典文本过程中不断挖掘德育素材,促使学生在阅读思考中养成良好的品德素养。例如在讲解《狐假虎威》寓言故事时,应该引导学生思考狐狸借助老虎威风吓跑其他动物的故事情节,鼓励学生思考这种行为的对错,在学生交流基础上引出诚实这一品德,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诚实品质。同时,语文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说教式教育模式,通过声情并茂等方式讲解让学生沉浸在经典阅读学习中[4]。以《游子吟》教学为例,应该以朗读等方式促使学生沉浸在母爱的温暖中,促使学生在欣赏文学之美的基础上养成“孝顺父母”的优秀品德,进而实现品德教育与经典阅读教学的无缝对接。

2.2适度性原则

小学语文经典阅读教学中融入品德教育时应该坚持适度性原则,保障经典阅读教学与品德教育实现有机融合。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充分考虑小学生呈现出的认知能力,立足年级特点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指导,合理控制品德教育深度。在低年级课程教育中,语文教师需要借助经典故事对学生进行容易理解的品德观念教育,在高年级课程教育中,语文教师应该立足阅读材料开展扩展教学,如在《少年闰土》中对小学生进行珍贵友谊的品德教育。这样能合理控制品德教育深度,促使学生在经典阅读学习中汲取更多的高尚品德养分,助力学生全面成长。

2.3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强调将品德教育与经典阅读教学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一方面,品德教育需要和经典阅读教学目标紧密结合。例如在《黄山奇石》教学中,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描写景色的修辞手法,感受黄山奇石的美,所以品德教育目标可以设定为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促使语文知识与品德教育相互融合。另一方面,语文教师需要统筹教学资源,在充分运用教材资源的基础上合理拓展课外经典读物,让学生在《呐喊》阅读中感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精神,促使学生在经典阅读中养成高尚的品德修养。

3 小学语文经典阅读教学中融入品德教育的有效策略

3.1故事魔法盒:开启品德教育之旅

在小学语文经典阅读的奇妙世界里,每一篇经典阅读故事都是充满魔力的魔法盒,成为开启品德教育之旅的神奇钥匙。引导小学生踏上收获品德教育的征程,促使学生在享受故事乐趣的同时汲取品德养分。以《鲁滨逊漂流记(节选)》为例,语文教师需要收集《鲁滨逊漂流记》的创作背景资料,与故事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针对学生呈现出的认知能力,语文教师需要展示鲁滨逊被困荒岛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鲁滨逊所处的艰难环境,引发学生进行文章阅读的好奇心。提出“如果你们独自流落到一个荒岛,你们有着什么样的感受?你们认为依靠自身能力能生存下来吗?”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对后续阅读教学有着较高的探索兴趣。在学生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带领学生了解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生活片段,在理顺文章意图的基础上圈出生字词。然后引导学生精读文本,提出“在面对困难的时候,鲁滨逊的心态是什么样的?这种心态对他在荒岛上的生存有着什么帮助?”这样能引导学生体会鲁滨逊在面对困难时呈现出的坚强乐观品质,让学生分析鲁滨逊在长期孤独生活中保持理智的重要价值,加深对《鲁滨逊漂流记》故事内容的理解。这样可以让品德教育在小学语文经典阅读教学中生动开展起来,让学生在阅读陪伴下提升品德修养。

3.2角色穿越门:让品德感悟更深刻

语文教师要想在经典阅读教学中有效融入品德教育,应该给学生打开角色穿越门,让学生走进经典作品的世界,给品德教育开辟一条全新的道路。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能摆脱传统的说教模式,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深入走进经典作品中的人物,也能让人物的品德认知、性格特点、行为准则变得可触可感[5]。这样有利于小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深刻理解勇敢、智慧、正义等品德内涵,绽放出绚烂的道德之花以《景阳冈》经典阅读教学为例,语文教师需要开展以下几方面的教学工作,促使经典阅读与品德教育实现更紧密地结合。首先,在教学之前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中的人物角色。针对武松这一主要角色,语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梳理武松在景阳冈打虎前后的行为、语言和心理变化理解武松的倔强、勇猛无畏;分析店家角色的善良,为全面理解故事人物关系奠定基础。其次,根据《景阳冈》故事情节创设表演情境,让学生自主选择想要扮演的人物角色。在学生表演之前,语文教师应该提出“你们现在是故事中人物,现在身处在充满危险的景阳冈,你会怎样做?”等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带入角色。在表演过程中,学生应该立足角色理解进行表演,“武松”需要在酒馆中展示出豪爽的性格特色,在与“老虎”搏斗过程中展示出冷静沉着的优秀品质,“店家”则需要体现出对客人的关心。最后,语文教师在小学生表演结束之后组织他们进行讨论,深刻体验武松等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可以提出“武松身上有你们敬佩的品质吗?”等问题,加深学生对文本中勇敢无畏、善良等品德的理解。为深化品德教育,语文教师也需要引导小学生将《景阳冈》故事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通过从不同角度诠释角色丰富对品德修养的感悟。

3.3情感共鸣桥:引导学生情感共鸣

语文教师在经典阅读世界中需要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将学生的阅读思考与经典作品紧密相连,促使学生在突破阅读限制基础上走进故事所描绘的世界中,能够与作品中的人物感同身受。以《草船借箭》教学为例,语文教师可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教学工作:首先,营造情境,引发情感初萌[6]。通过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影视片段,向小学生直观展示大雾弥漫江面、战鼓雷鸣、箭如飞蝗的紧张场面,让他们对故事背景有着更清晰的认知。在展示资料结束后,提出“假如你是诸葛亮,在面对周瑜刁难的时候,你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如果你是船上的一名士兵,在大雾弥漫的江面上听到敌军动静,你会害怕吗?”等引导性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参与阅读学习的好奇心,也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带入,进而对人物情感有着初步感受。其次,深入文本,挖掘情感内核。语文教师应该带领小学生精读文本,分析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等人物在事件发展中呈现出的心理变化,从而对故事中人物建立情感联系。针对诸葛亮,需要带领学生重点剖析接受造箭任务时的淡定从容→面对周瑜刁难时的成竹在胸→草船借箭过程中的神机妙算,让学生深入体会诸葛亮身上的品德修养。再次,朗读体验,增强情感共鸣。语文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朗读,从人物性格特点指导学生的朗读方式,在朗读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人物情感。扮演诸葛亮的学生应该展示出沉稳自信的特点,扮演周瑜的学生应该展示嫉妒的性格特点,扮演鲁肃的学生应该展示忠厚老实的特点,这样能深化学生对故事情感的深刻体验。最后,拓展讨论,升华情感认知。在学生深刻理解人物情感之后,语文教师需要组织学生讨论人物品德与情感之间的关系,以“周瑜的嫉妒心对自身言行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为讨论话题,让学生明白情感对人物行为言行、品德修养的塑造作用。在此基础上,引导小学生将教材中的品德与现实生活进行联系,思考在同学竞争中是学习诸葛亮的大度?还是学习周瑜的嫉妒?促使学生将经典阅读中情感体验升华为情感认识。

3.4品德放大镜:聚焦文本细节分析

语文教师在将品德教育融入经典阅读教学中,需要从文本细节分析入手让学生深刻体验文本中凝聚的品德认知,激发学生从内心深处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例如在《西门豹治邺》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聚焦文本细节分析让小学生深刻体验西门豹的智慧,感悟西门豹身上所凝聚的反对迷信、为百姓谋福祉的优秀品德。首先,带领学生精读课文,在阅读过程中挖掘文中蕴含的情感。在讲解西门豹了解邺地情况时候,语文教师需要让学生深入思考第二段老大爷说的话,思考百姓的无奈之情,感受百姓对河伯的恐惧。与此同时,组织学生找出文章中描写西门豹言行的具体语句,并通过语句分析,感受西门豹的智慧,体会西门豹为民除害的坚定决心。其次,指导学生情感朗读,强化学生的情感共鸣。语文教师在示范朗读之后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在朗读描写百姓苦难时需要保持沉重的语调,在朗读西门豹惩治恶人的部分时保持激昂语调,通过角色朗读让小学生深入体验故事中凝聚的情感态度。最后,立足生活实际,增强小学生的情感体验。语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故事中的情感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讨论在面对不公平情况时应该怎样做,讨论官员如何为百姓服务,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样促使学生真正明白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将故事情感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内在动力。从而让品德教育在情感共鸣基础上实现更深入地开展。

3.5生活回音壁:映照品德实践效果

语文教师要想实现经典阅读教学与品德教育的有效融合,则应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将书本中的品德智慧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针对小学生的课程基础、学习兴趣与价值认知特点,教师应该通过生活实践映照品德实践效果,让学生认识到经典作品中品德元素不是脱离实际的,而是可以在生活中践行的行为准则。例如在开展《田忌赛马》教学之后,语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思考这是经典故事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强化对经典阅读中勇于创新、沉着冷静等优秀品德的认知。孙膑在仔细观察基础上提出调整马匹出场顺序的巧妙策略,这种智慧并非简单的小聪明,而是在对事物进行了解基础上提出的深度智谋,引导人们在面对问题时不能盲目行事。可以在班级内开展“学习策略挑战周”活动,要求学生将不同学科作业看成不同的“马匹”,根据学习情况安排完成顺序。针对有把握的学科作业(上等马),需要先快速且准确完成,针对难度较大的学科作业(下等马),需要先跳过,用剩余时间集中攻克。这样能合理分配时间,也能合理优化精力分配,促使学生更好地利用学习时间。

4 结束语

小学语文经典阅读教学与品德教育的融合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教育实践,在深入挖掘经典阅读中蕴藏的品德教育资源之后,语文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向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给学生品德成长开辟充满生机的道路。针对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语文教师需要积极利用故事魔法盒,开启品德教育之旅等教学策略,将经典作品中的品德元素涓涓滋润学生的心田,促使学生在知识海洋中汲取品德养分。这种融合不仅能丰富小学语文教学的内涵,也能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促使学生将品德元素转化为自身的价值判断。

 

参考文献:

[1]周瑜.将优良品德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18):91-93.

[2]刘霞.文化自信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17):85-87.

[3]李佳.文道合一:基础教育阶段语文与品德融合教育的理路及方式[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52(04):118-124.

[4]韩祖华.小学语文班主任在教学中对品德教育的渗透路径[J].华夏教师,2024,(06):34-36.

[5]赵霞.新课改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关于德育的相关渗透[J].品位·经典,2022,(22):167-169.

[6]高雅婧.小学语文红色经典主题阅读教学“着陆点”[J].语文世界,2024,(28):50-5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