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探索——以《朝花夕拾》为例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徐敏

浙江省诸暨市浣东初级中学311800

摘要

在新课标深入推广的背景下,为了提高初中语文阅读的成效,教师需要加强整本书阅读策略的实施。如何有效地提高整本书阅读的效果,还需要通过学习任务群的有效构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开展深度的阅读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此本文以《朝花夕拾》为例探索了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希望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

学习任务群;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实施

正文


引言: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内容应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的方式组织与呈现,并且要强调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整本书阅读”任务群的建议是“针对作品的语言、形象、主题等方面的话题展开研讨”“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尝试撰写文学鉴赏文章”。整本书阅读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以及思维的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和价值。作为教师必须要认识到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通过制定和实施长期教学规划以及科学合理设计学习任务群不断优化和提升整本书阅读的效果,推动学生通过整本书阅读实现自我成长和发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学习任务群的设计

(一)基于文本内容合理设计阅读目标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一本散文集,总共有十篇。其中前三篇主要介绍了鲁迅的童年生活后三篇主要介绍鲁迅从绍兴到南京,最后出国留学以及回国教书的生活历程。书中表达了鲁迅对师长和亲朋好友的怀念反映了当时半封建半殖民社会的丑恶现象,还体现了部分青年知识分子在旧社会寻找出路的艰苦历程。首先教师要立足于新课标的要求明确整本书阅读的目标[1],合理制定整本书的阅读计划目标一:引导学生采用精读和略读等方法深入了解作者各个年龄段的生活历程以专题阅读的形式积极探索和明确朝花夕拾这本书的主题。目标二:引导学生合理制定阅读计划,立足于人物与事件,深入阅读文本内容,并完成相关的阅读任务,感知鲁迅寄寓其中的情感深入挖掘文本体现的思想及情怀。目标三:引导学生通过对标题目录背景资料和文本评语等阅读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具体的阅读方法,实现整本书阅读的目标。

(二)基于情境合理设计核心任务

为了保障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效果,教师需要立足于真实情境对核心任务进行合理设计。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需要教师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思考。在朝花夕拾这本书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这本书的内容追忆过去,感受鲁迅生命历程中的爱为整本书阅读的主题,以情境为载体为学生设计核心任务,引导学生完成教学目标。如:请你为纪录片《鲁迅》的拍摄设计三个专题名称并且为每个专题撰写拍摄提纲和拍摄思路;设计班级舞台表演秀,以“爱与恨”为态度选择书中人物站位,进行经典情节的表演并且予以评价打分;模仿鲁迅的语言风格设计朋友圈,每条对应一个书中故事或人物并说明设计理由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相关阅读篇目进行自主整理,并联合学校文学社团开展“阅读经典——致敬鲁迅”的“鲁迅展馆”宣传活动,用图片、绘画、手抄报、读后感、课本剧表演等形式分不同专题向大家介绍鲁迅的作品这样可以有计划的、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开展整本书的阅读学习活动,进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基于阅读核心合理设计任务

为了确保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有序高质量开展,还需要立足于阅读核心,围绕文本主题,对子任务进行层层递进的设计和实施。任务一:探寻鲁迅童年、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整理不同人物对鲁迅的影响。任务二:了解鲁迅先生的心路历程,探寻鲁迅的情感思想变化之路。任务三:理性看待文本中所体现出来的“温情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深刻感悟鲁迅的心灵之痛与民族之痛。在确定以上任务之后,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基础性和挑战性任务的设计对任务进行进一步细化。基础任务:要求学生采用精略相结合的阅读方法完成鲁迅先生笔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及阿长与山海经的阅读任务,并做好相关批注,方便后续学生开展阅读交流分享活动。挑战性任务:要求学生从文章中某个故事或者自主阅读的其他文章对鲁迅先生童年时期的性格进行分析,实现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阅读思辨能力。

二、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实施的路径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教师在课前需要掌握学生对鲁迅先生的了解情况,并立足于学生的兴趣点,分享一些有关于鲁迅及其作品的影视资料。这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对鲁迅作品进行快速了解[2]。因为朝花夕拾的语言比较幽默风趣,而且展现了丰富多彩的童年趣事,故事中描写的人物形象比较生动,能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关联到自己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人和事。因此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童年生活学习话题、教育思想、故乡人物等,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唤醒学生阅读的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和阅读过程中,积极探索鲁迅的爱与恨

(二)科学搭建阅读支架

为了让学生走进鲁迅的生活,体会鲁迅的爱与恨,教师需要通过问题的设计为学生搭建阅读支架,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逐步深入的探究。在阅读之前,教师可以提问学生鲁迅童年时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动物是什么?他喜欢在哪里玩?他喜欢哪些游戏?他的保姆和老师是谁?他有哪些喜欢和讨厌的人?这样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对文本进行初阅读,了解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提问鲁迅对父亲让他看五猖会之前背《鉴略》是什么态度体现了他怎样的教育鲁迅为何学医?他弃医从文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他批判了哪些丑恶现象?在以上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对文本内容进行回顾,并开展更深层次的阅读。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搭建对文本进行进一步深入的思考和阅读,锻炼学生思维的同时强化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效果。

(三)设计趣味阅读活动

教师可以阅读任务为核心,为学生设计多元化的趣味性活动,提高学生参与阅读的积极性。比如教师可以围绕鲁迅的童年组织学生开展自由创作活动,要求学生在探寻鲁迅童年的同时了解鲁迅的性格特点可以采用漫画表演或者文字和图片相结合的形式将鲁迅的童年生活展示出来。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书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和探讨,并制作相关的人物卡片,促使学生更好了解鲁迅的成长历程以及思想情感。最后教师还可以通过交流分享会的开展,鼓励学生积极推荐鲁迅相关的书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阅读经验。

(四)开展多元化评价

为了进一步强化整本书阅读的效果还需要教师开展多元化的阅读教学评价活动。比如在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教学目标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在引导学生自主评价相互评价的同时,老师也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不仅要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要评价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以及概括反思能力和信息搜集和整理能力[3]。同时教师还需要采用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将学生在各个阶段阅读所取得的成果进行记录,并以档案的形式进行保存。比如教师可以在档案袋中收录学生收集作品资料的照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的照片以及学生阅读笔记的照片等。此外,在整本书阅读活动完成之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采用ppt的形式或表演的形式或撰写小论文的形式将自己的整本书阅读成果进行直观化的展示,方便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学习,促使学生不断成长和发展。

结语:综上所述,为了进一步强化整本书阅读的效果,教师可以通过学习任务群的设计和实施,为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新思路,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任务的科学合理设计以及多元化学习活动的实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整本书阅读的任务,培养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傅家洪.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与实施[J].语文课内外,2022(23):88-90.
[2]韦凤娣.初中“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构建与应用研究[J].学语文,2024(3):18-20.
[3]张豫红.初中语文学习任务群的阅读教学方法探究[J].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2024(7):0040-004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