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育中文学作品审美教育的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祁永鹏

长沙高新区雅礼麓谷中学 湖南 长沙 410006

摘要

在初中语文教育的广阔天地里,文学作品犹如璀璨的星辰,散发着无尽的魅力。文学作品不仅是语言的艺术结晶,更是蕴含着丰富审美内涵的宝库。初中阶段是学生审美意识逐渐觉醒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文学作品审美教育具有深远意义,文学作品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扇通向不同审美境界的大门。然而,当前初中语文教育中的文学作品审美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如何深入挖掘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怎样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本研究旨在探讨初中语文教育中文学作品审美教育的优化策略,以期提高初中语文审美教育的质量,让学生在文学的海洋中更好地领略美、感悟美、创造美。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育;文学作品;审美教育

正文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教育的目标不再局限于单纯的知识传授和语言技能训练。现代教育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审美素养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涵盖了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这些作品蕴含着丰富的审美资源,如优美的语言、独特的意境、深刻的思想等。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和审美创造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

一、在初中语文教育中开展文学作品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文学作品是一座美的宝藏,通过开展审美教育,能让学生的审美感知更加敏锐。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涵盖了各种体裁和风格,从诗歌的韵律美到小说的情节跌宕之美,从散文的意境美到戏剧的冲突美。例如,学习古诗词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短短十个字,将塞外雄浑壮阔的景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在阅读中,逐渐学会感知文字背后的画面、声音、色彩等元素,从而提升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力。这种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将伴随学生一生,使他们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平凡事物中的美,提高生活的幸福指数[1]

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

文学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在审美教育过程中,学生需要深入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以《孔乙己》为例,学生通过分析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悲剧命运,能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扭曲以及社会的冷漠。这一过程不仅是对作品的解读,更是对复杂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深入思考。学生在不断地审美理解中,学会从多个角度看待事物,提高自己的思维深度和广度,从而更好地理解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社会现象,增强文化包容和社会适应能力。

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审美教育不是单向地接受,更是激发学生创造美的过程。当学生沉浸于文学作品的美妙世界时,他们的想象力会被点燃。在阅读科幻小说时,学生可能会幻想未来世界的模样,进而产生创作自己的科幻故事的冲动。在学习描写景物的散文后,学生可能会尝试用自己的笔触描绘身边的美景。这种审美创造能力有助于学生在其他学科和生活中发挥创新思维,如在艺术创作、解决实际问题时提出独特的见解和方案[2]

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传递着积极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审美教育中,学生与作品中的正面人物形象产生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柯察金的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精神会激励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文学作品中的美丑对照也能让学生明辨是非善恶,从而在成长过程中形成健全的人格,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是优秀文化的结晶。通过审美教育,学生能够深入领略本民族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同时,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审美学习也有助于学生了解多元文化,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优秀文化得以传承和在世界范围内弘扬[3]

二、初中语文教育中文学作品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

教学观念方面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文学作品审美教育的开展。许多教师仍然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将重点放在字词讲解、语法分析和段落大意概括等方面,而忽略了文学作品本身的审美价值。例如,在教授古诗词时,只是简单地解释字词含义和诗句翻译,而没有引导学生去体会诗词的意境美、韵律美和诗人的情感美。这种以应试为导向的教学观念,使得审美教育沦为知识教育的附属品,无法真正发挥其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作用。

教师素养方面的问题

部分初中语文教师自身的审美素养有待提高。教师是文学作品审美教育的主导者,如果教师缺乏对文学作品深入的审美体验和理解,就难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审美学习。有些教师对文学作品的解读较为肤浅,缺乏对作品背后文化内涵、艺术特色的挖掘能力。例如,在讲解外国文学作品时,由于对外国文化背景了解不足,无法准确地传达作品中的文化特色和审美价值。

教学方法方面的问题

在文学作品教学中,教学方法的运用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方面,教学过程往往缺乏情境性。文学作品的审美体验需要一定的情境氛围,而很多教师只是平铺直叙地讲解作品内容,没有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品中的美。例如,在教授小说时,没有通过角色扮演、多媒体展示等方式营造小说中的环境氛围。另一方面,缺乏互动性的教学方法。审美教育应该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单方面的灌输,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审美体验和讨论的机会,这就限制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

评价体系方面的问题

现有的语文教学评价体系不利于文学作品审美教育的开展。在考试评价中,对文学作品的考查更多地侧重于基础知识和阅读理解能力,而对学生的审美体验、审美创造等方面的评价较少。这种评价导向使得教师和学生都更加关注与考试相关的内容,而忽视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例如,在作文评价中,更多地关注作文的结构、语言规范等方面,而对学生在作文中体现出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缺乏足够的重视。

教材选编方面的问题

教材选编对文学作品审美教育也存在一定影响。部分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在选编上可能存在局限性,不能完全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群体的审美需求。有些经典文学作品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而教材缺乏有效的辅助引导材料。同时,现代文学作品和本土特色文学作品的选编比例可能需要进一步优化,以更好地展现文学作品的多元性和丰富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

三、初中语文教育中文学作品审美教育的优化策略

更新教学观念

1.树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教师应认识到文学作品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地位。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例如,在教授朱自清的《春》时,不能仅仅把它当作一篇需要背诵段落大意和生字词的课文,而要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如文中描绘的春草的嫩绿、春花的艳丽、春风的轻柔等,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美的体验。

要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转变为素质教育观念下的审美教育。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的发展,而不是只看重考试成绩。在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应明确审美教育的目标,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和审美创造能力等。

2.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文学作品审美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审美活动中来,让学生成为审美体验的主角。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自己分析皇帝、骗子、大臣等人物形象的特点,以及这个故事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不同的学生由于生活经历、文化背景等因素的不同,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感受也会有所差异。教师要包容这种差异,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而不是将单一的审美标准强加给学生。

提升教师素养

1.提高教师的审美能力

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感知能力。通过广泛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参加文学研讨活动等方式,丰富自己的审美体验。例如,教师可以阅读《红楼梦》等经典名著,深入体会其中的人物形象之美、诗词之美、建筑文化之美等,从而在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美。

加强对文学作品文化内涵的理解。文学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要深入研究作品的时代背景、文化传统等因素。如在教授古代诗词时,要了解古代的文化习俗、哲学思想等,以便准确地向学生传达作品的审美价值。

2.掌握多样化的审美教育方法

教师要学习和掌握多种审美教育方法,如情境教学法、比较教学法、问题引导法等。情境教学法可以通过创设与文学作品相关的情境,如在教授《威尼斯商人》时,通过多媒体展示威尼斯的风光、建筑等,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威尼斯的环境中,更好地理解作品。比较教学法可以将不同作家的作品或者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如比较鲁迅的《故乡》和《社戏》,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作品的异同点,加深对作品审美特征的理解。

改进教学方法

1.创设审美情境

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为学生营造与文学作品相契合的氛围。例如,在教授《黄河颂》时,播放黄河奔腾咆哮的视频,同时配上激昂的音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黄河的雄浑壮阔,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语言描绘情境。教师可以运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将学生带入文学作品的世界。如在讲解《桃花源记》时,教师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桃花源的宁静、和谐、美好的景象,“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让学生在教师的语言引导下,在脑海中构建出桃花源的画面。

2.加强互动与合作

组织课堂讨论。教师可以根据文学作品的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例如,在学习《骆驼祥子》时,提出“祥子的悲剧命运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这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通过这种互动讨论,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作品,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审美体验。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如在学习古诗词时,让学生分组进行古诗词朗诵比赛,每个小组选择一首古诗词进行朗诵创意编排,包括朗诵的节奏、语调、配乐等方面的设计。这样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合作中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完善评价体系

1.丰富评价内容

在对学生的评价中,除了传统的知识和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价外,要增加对学生审美体验和审美创造能力的评价。例如,在作文评价中,不仅要关注作文的结构、语言规范等方面,还要评价学生作文中所体现的审美情趣,如对自然美、人性美的描绘,以及是否有独特的审美视角等。

2.采用多元评价方式

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等方式。教师评价要注重鼓励性和引导性,在指出学生不足的同时,也要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学生自评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审美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如在读完一部文学作品后,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对作品的理解程度、审美收获等。学生互评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例如在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展示后,让其他小组的学生进行评价,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

优化教材选编

1.注重作品的多元性

在教材选编中,要增加文学作品的类型和风格的多元性。除了传统的经典文学作品外,要适当选编一些现代文学作品、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外国文学作品等。例如,选编一些当代青年作家的优秀作品,让学生感受到现代文学的活力;选编一些少数民族的民间故事或诗歌,展示我国多元的民族文化特色;选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典文学作品,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

2.结合地方文化特色

教材选编可以适当融入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学作品。例如,在南方地区的教材中,可以选编一些描写江南水乡风情的文学作品;在北方地区的教材中,可以选编一些体现北方民俗文化的作品。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家乡的文化之美,也能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结论

初中语文教育中的文学作品审美教育意义深远且亟待优化通过研究发现,文学作品审美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感知美、理解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塑造健全人格。然而当前存在教学观念滞后、教师素养不足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应更新观念,以审美为核心并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提升教师素养,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并优化教材选编,从而推动初中语文审美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乔炎红.与“美”不期而遇——探索初中语文课堂实施审美教育的对策[J].智力,2023,(35):41-44.

[2]顾晋玮.文学教育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与策略[J].华夏教师,2023,(13):67-68.

[3]谢春春.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探析[J].基础教育研究,2023,(02):43-4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