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课后服务的实践探索-----以山东快书进校园主推黄河文化传承为例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张素平 孙思敏

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中心小学山东省济宁市272200 山东省平邑县特殊教育学校山东省临沂市273300

摘要

小学生正处于认知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养,落实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课后服务为文化教育的实施提供了空间和平台。文章围绕传统文化与小学课后服务的融合这一核心主题展开探究,分析二者融合的实践价值,再以山东快书进校园主推黄河文化传承为例,提出具体的实践策略。旨在加深学生对本土文化的印象,实现文化育人目标。


关键词

传统文化;课后服务;山东快书;黄河文化

正文


前言:互联网背景下,大量网络信息席卷而来,对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带来侵袭,导致部分学生盲目崇外,对民族传统文化置若罔闻。课后服务是为缓解学生作业负担而提供的个性化发展平台,蕴含可挖掘和利用的教育价值。借助课后服务加强文化教育能够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心,减少网络负面信息带来的损害。因此,教育主体应该认识到传统文化融入课后服务的实践价值,并积极探索有效策略。

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课后服务的实践价值

从本质上看,文化是人类生产生活实践的产物,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具有重要的传承和弘扬价值。以山东快书为代表的本土文化是地区内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象征着乡土情怀、家国情怀的赓续。

课后服务的核心是课程,突出教育、实践的功能,在课后服务中融入山东快书传统文化,有助于拓展文化教育的内涵。过程中,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搜集资料、参与活动等方式,了解山东快书的历史背景、非遗传承人的故事,体会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自然而然形成乡土情怀和家国情怀,自主加入到文化保护的队伍中[1]。久而久之,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民族凝聚力得到发展。

因此,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课后服务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二、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课后服务的实践策略

(一)挖掘文化资源,建立实践档案

传统文化在课后服务中的实践探索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时间坚持和发展。为确保学生在系统化的课程中获得长足发展,教育主体需要做的是挖掘文化资源,建立实践档案,为后续的实践活动提供指导。

以山东快书进校园主推黄河文化传承为例,教师提取关键词“山东快书”、“黄河文化”,借助线下实地考察的方式走访山东快书的文化基地,与非遗传承人面对面沟通交流,了解山东快书的艺术起源、发展现状、流派和传统书目;再结合线上平台观看视频资料、阅览文献信息和新闻资讯,感悟山东快书的艺术形式和特点,从中选出适合小学生学习水平的内容,初步建立资源库。在此基础上,教师搜集整理黄河主题的成语、人文故事,建立山东快书与黄河文化间的联系,完成电子版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课后服务的实践档案[2]。档案中包含文字、视频、图片等资源,为学生提供认知层面的学习素材;包含活动、案例、游戏等资源,为学生提供行为层面的探究素材。

通过实践档案的建立,碎片化的传统文化资源得以整合,形成一系列有教育价值的教学素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体验。

(二)解读文化资源,设计实践原则

实践档案建立后,教师对档案中的文化资源进行内容解读,设计实践活动所遵循的原则,以便学生在高质、高效的学习环境中探索文化。

1.教育性原则

课后服务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在课后服务中融入传统文化,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文化学习的兴趣,更是为了向学生传递文化知识、技能和素养,突出文化育人的价值。例如,教师借助文字、图片资源引导学生熟悉山东快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进程,促使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的理论知识;教师借助活动、视频资源指导学生模仿山东快书的表演形式,帮助学生获取文化技能,促使学生自主参与实践,讲述黄河文化故事。

2.梯度性原则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过程呈现出阶梯化的规律特征,低段、中段、高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所以单一的课后服务实践内容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教师要遵循梯度性原则,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文化服务。例如,针对小学低段学生,教师设计集卡牌实践活动,将《李闯王渡黄河》、《冯夷当河伯的故事》、《望洋兴叹》、《鲁班修造将军柱》等黄河文化故事制作成卡牌,学生集齐所有黄河文化的卡牌,便能获取一件精美的礼品。为获取文化卡牌,了解黄河文化,学生需要熟悉山东快书的知识,如学生A通过询问家中的长辈,搜集整理戚永立、刘同武、高元钧、杨立德等山东快书艺人的信息,说出代表人物的名字和作品。为奖励A,教师给予A一张“鲁班修造将军柱”文化卡牌,卡牌背后是具体的故事:黄河水流湍急,为方便两岸人民的生活,鲁班在桑园峡中段修建将军柱,彰显了民间奇巧之计的智慧,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黄河文化内涵。针对中段学生,教师设计表演类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角色扮演的舞台,学生以组为单位参与活动。以“鱼跃龙门”成语为例,组长负责表演山东快书,用曲艺的方式描述“鱼跃龙门”的背景和旁白,组员扮演“鲤鱼”、“巨龙”、李白等角色,完成情景剧[3]。针对高段学生,教师组织考察探究、文创产品设计等实践活动,学生制作黄河主题的鸳鸯板、服装,表演《车闸》等代表作,录制视频,上传到学校官方网站上,加以宣传。

3.丰富性原则

文化资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教师开发课后服务实践课程时,要坚持丰富性原则,灵活展现文化内容,设计形式多样的实践形式。例如,教师向学生出示山东快书的历史背景、艺术表现形式、民俗习惯,引导学生从多角度了解山东快书。又例如,教师积极开展讲座类、实地考察类、文化体验类活动,拓展学习空间。

(三)整合文化资源,开发实践课程

传统文化资源是为教育服务的,课后服务的目标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课后服务的关键措施是整合文化资源,开发实践课程,为学生提供系统化的学习活动。具体而言,教师从以下方面入手。

1.设计课程目标

教师根据教育性原则,设计课后服务实践课程的目标,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提供价值导向。以山东快书进校园主推黄河文化传承为例,课后服务实践课程目标体系如下:(1)提升学生文化认同感。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山东快书的文化知识,包括文化渊源、艺术形式、文化特点、表演技巧等;学生能够感悟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学习黄河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品质。(2)提高学生实践探究能力。学生能够借助多样化的方法探究文化知识,理清山东快书与黄河文化之间的关系。(3)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学生能够认识到弘扬传统文化的意义,并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践行文化观,自主传承传统文化。

2.开发课程内容

教师依据梯度性原则,开发课程内容。模块一:文化认知。教师结合游戏、集卡等方式,向学生传递山东文化、黄河文化的理论知识,深化学生认知。模块二:文化体验。教师借助朗诵、表演、手工制作等方式,指导学生亲自参与体验,表演山东快书,讲解黄河文化,强化学生情感体验。模块三:文化传承。教师引入家乡方言、产品设计、调查报告等方式,鼓励学生实践表达,建立行为印象[4]

3.丰富课程形式

教师基于丰富性原则,设计主题讲座、实地考察等活动,带领学生走出去,到文化基地、博物馆、艺术馆中体会山东快书传统文化。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课后服务的实践探索,为文化教育提供新的发展契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得到提升,乡土情怀和家国情怀得到滋养。教育主体应该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积极开发课后服务平台,为学生创造高质、高效的文化探究环境。

参考文献

[1]王瑞杰.“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特色化课后服务研究[J].科教文汇,2024,(15):43-46.
[2]付荣.“双减”背景下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小学课后服务课程的策略[J].新课程研究,2024,(21):95-97.
[3]原子茜.民族地区小学课后服务模式的制度化特征与生成逻辑——以E市民族小学“非遗兴趣班”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24,35(03):103-110.

[4]李凤菊.优化课后服务内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小学数学课后服务常见问题及策略[J].新课程导学,2024,(18):5-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