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模式的创新实践探索
摘要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创新实践
正文
前言
“教学评一体化”模式,顾名思义,就是将教学、学习和评价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整体。在这一模式下,教学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个性化发展;学习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评价也不再是单一的结果评价,而是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为学习者提供实时反馈,帮助其不断调整和优化学习策略的重要手段。
一、“教学评一体化”模式的理论基础
“教学评一体化”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互动,逐步构建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下,学生成为知识建构的主体,而非被动接受者。评价不再局限于学习结果,而是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通过实时反馈,帮助学生调整和优化学习策略。这种模式不仅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还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教学评一体化”模式的创新实践
2.1 精准设定教学目标,明确评价导向
在“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中,精准设定教学目标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在设定目标时,需深入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需求,确保目标既具体又可测评,同时紧密关联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如强化数学运算、逻辑思维及问题解决能力。评价环节的设计同样至关重要,它应紧密围绕教学目标,通过多样化的评价任务,如口头汇报、书面练习、动手实践和小组研讨等,全方位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和核心素养的进步。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清晰的学习导向,还促进了他们全面发展,确保教学评一体化模式的高效实施。
2.2 创设真实情境,促进深度学习
在“教学评一体化”的框架下,创设贴近生活的真实情境是激活学生学习热情、驱动深度探索的关键。教师可巧妙融入日常问题,如家庭预算规划、校园测量任务等,或通过设计富有趣味性的数学游戏和实践活动,如数学寻宝、几何拼图等,让学生沉浸于真实的应用场景。这种情境化学习不仅展现了数学的实用魅力,还激励学生主动提问、勇于表达个人观点,并锻炼批判性思维能力。由此,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而是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深度学习的目标得以实现。
2.3 实施表现性评价,关注学习过程
在“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中,表现性评价对于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状况至关重要。教师可以通过细致观察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构建数学模型、或是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实践操作等环节,深入评估他们的数学运算是否准确高效、逻辑思维是否清晰严谨,以及面对挑战时的问题解决策略。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生的学习路径与策略选择,通过即时反馈和建设性指导,助力学生自我调整,优化学习方法,从而在数学旅程中持续进步,确保学习效果的不断提升。
2.4 强化师生互动,促进教学相长
在“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中,强化师生互动是核心。教师可与学生携手共创评价标准,设计评价任务,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中,提升学习的主动性与责任感。通过角色互换、小组合作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反馈,教师则依据学生建议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实现教与学的双向滋养,共同进步,营造和谐共生的教学氛围。
三、教学案例分析
3.1 案例分析一:《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数学运算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过程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教师带着一篮子新鲜的苹果走进教室,准备开始一场别开生面的分数加减法课程。教师首先通过分配苹果的情境,生动地引出了分数加减法的概念。学生们被这个真实且有趣的情境深深吸引,纷纷投入到探究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热情中。
随后,学生们分成小组,通过摆苹果片、画图、列式计算等多种方式,亲自动手实践,探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奥秘。在小组讨论和实践操作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掌握了计算方法,还锻炼了数学运算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分数加减法的规律,并通过一系列的练习题目进行巩固。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仅学会了知识,更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评价方式
在这节课中,评价方式多样且全面。教师不仅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实践操作等环节中的表现来评价他们的数学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还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自己的学习状况,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责任感和主动性。
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更在互动和评价过程中增强了学习责任感和主动性。他们纷纷表示,这样的学习方式既有趣又有效,让他们更加喜欢数学这门学科。这节课为他们的后续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让他们更加期待未来的数学课程。
3.2 案例分析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概念,掌握其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过程
在一个充满创意的课堂上,教师以“包装礼物”为引子,展示了各种形状精美的礼盒,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表面积的概念。学生们被这些色彩缤纷的礼盒深深吸引,学习兴趣高涨。
接着,学生们分组合作,利用手中的小方块拼搭出不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并通过测量、计算,探究它们的表面积计算方法。在操作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掌握了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还锻炼了空间想象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通过一系列贴近生活的练习题目进行巩固。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仅学会了知识,更体验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评价方式
在这节课中,评价方式同样多样且全面。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实践操作等环节中的表现,对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进行了全面评价。同时,学生也通过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反思了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提出了改进建议。
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不仅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更在互动和评价过程中增强了学习责任感和主动性。他们纷纷表示,这样的学习方式既有趣又实用,让他们更加喜欢数学这门学科。这节课为他们的后续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让他们更加期待未来的数学探索之旅。
结论
在“教学评一体化”模式的探索之旅中,我们深刻体会到,精准的教学目标、真实的情境创设、全面的表现性评价以及积极的师生互动,是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这一模式,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构建更加高效、生动、个性化的学习空间,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数学的世界里快乐成长,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张津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一体化的思考与实践研究[J].考试周刊, 2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