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绘画创作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期刊: 教育研究 DOI: PDF下载

李玉功

(泰州学院美术学院,江苏省泰州市, 225300)

摘要

随着艺术教育的不断深入与发展,高校绘画创作课程的教学改革显得尤为迫切。本文旨在从专业角度出发,对当前高校绘画创作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深刻反思,并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改革措施。文章首先分析了传统绘画教学存在的问题,接着探讨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最后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改革的具体路径。通过本文的探讨,期望为高校绘画创作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高校绘画;创作课程;教学改革;艺术教育

正文


引言

高校绘画创作课程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审美能力和实践技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绘画创作课程往往存在着内容陈旧、方法单一、评价片面等诸多问题,难以满足当代艺术教育的需求。因此,本文将从专业视角出发,对高校绘画创作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提升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教学改革的背景与意义

(一)传统绘画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高校绘画教学往往过于注重技法的传授和模仿,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意思维的培养。课程内容过于单一,缺乏时代感和创新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教学方法陈旧,缺乏互动性和实践性,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接受,难以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和观点。此外,传统教学中对艺术理论的讲解不足,学生难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导致理论知识与实际创作脱节。教学资源的分配也不均衡,优质资源往往集中在少数教师和学生身上,其他学生难以获得充分的支持和指导。评估体系单一,过分依赖结课作业的评分,忽略了过程性和综合性的评价,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进步。这些因素不仅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和课程的整体质量。因此,亟需对传统绘画教学进行全面的改革,以适应现代艺术教育的发展需求。

(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艺术的发展,高校绘画创作课程的教学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教学改革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艺术领域的发展需求。具体而言,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代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多元化。传统的绘画教学往往局限于技法和风格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在创意、表达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通过教学改革,可以引入更多跨学科的内容和现代艺术元素,使学生在掌握传统技法的同时,能够接触到更广泛的艺术形式和创作理念,从而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2.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艺术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不仅能够丰富教学手段和学习体验,还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和生动的学习资源。教学改革应充分利用这些技术,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学习和创作需求。

3.全球化背景下,艺术创作越来越强调跨文化交流和国际视野。教学改革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和跨文化沟通能力,通过引入国际艺术项目、邀请国际艺术家讲座等方式,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全球竞争力。教学内容应融入多元文化元素,使学生在创作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理念。

4.艺术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艺术人才。教学改革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项目实践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探索,形成独特的艺术观点和创作风格。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在艺术领域取得成功,也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艺术人才。

(三)教学改革的可行性

当前,高校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学理念,为绘画创作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高校不仅具备完善的教学设施和较丰富的图书资料,还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此外,高校与行业、企业及国际艺术机构的紧密合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和国际交流平台,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提升实践能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的广泛应用也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便利性。例如,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使他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不同艺术风格和创作过程;在线课程和远程教学平台则为学生提供了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使他们能够根据自身需求和时间安排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够帮助教师更精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果。综上所述,高校在绘画创作课程教学改革方面具备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先进的技术支持,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艺术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教学改革的具体路径

(一)课程内容的改革

在高校绘画创作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更新教学内容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首先,应引入当代艺术元素和多元文化理念,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时代和现实生活。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当前艺术界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还能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和批判性思维。例如,可以引入数字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等新兴艺术形式,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使学生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中拓展视野,增强跨文化理解能力。

增加跨学科的教学内容,如艺术与科技的融合、艺术与人文的交汇等,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和创意思维。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全新的创作工具和表现手段,还能帮助他们理解科技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同时,艺术与人文的交汇,如艺术史、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融合,能够帮助学生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思考艺术创作的意义和价值,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设立主题性创作课程,鼓励学生围绕特定主题进行深入研究与创作,培养学生的专题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主题性创作课程可以围绕社会热点、文化现象、历史事件等多方面展开,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索。例如,可以设置“城市变迁”“环境保护”“民间民俗”等主题,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不仅提升艺术技能,还能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通过这样的课程设置,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创作相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为了提升高校绘画创作课程的教学效果,应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

1. 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

互动式教学方法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课堂活跃度。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小组讨论可以围绕特定的艺术作品或创作主题展开,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维火花,促进观点的多元化。角色扮演则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体验艺术创作的过程,增强其对艺术作品的感知和理解。此外,案例分析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提升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引入项目式教学法

项目式教学法通过实际项目的完成,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具体实施时,可以设定一系列与绘画创作相关的项目,如创作主题为“城市变迁”的系列作品、以环保为主题的装置艺术等,或者以竞赛项目为目标。每个项目可以分为多个阶段,包括选题、调研、创作、展示和评价。在每个阶段,教师应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克服创作中的困难。项目完成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和互评,增强其自我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运用现代教学技术

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和生动的学习体验。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可以模拟真实的艺术创作环境,使学生在虚拟空间中进行创作练习,增强其空间感和立体感。例如,通过VR技术,学生可以进入一个虚拟画室,使用虚拟画笔进行创作,感受不同材料和技法的效果。AR技术则可以将虚拟元素与现实环境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的构图和色彩搭配。此外,数字化教学平台和在线资源库的建设,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和创作工具,支持其自主学习和探索。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改革,可以有效提升高校绘画创作课程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培养其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三)评价体系的改革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是提升高校绘画创作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评价体系应涵盖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等多个方面,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进步情况。具体而言,学生自评可以帮助学生自我反思和自我激励,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改进方向;互评则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教师评价则应注重专业性和指导性,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改进建议和支持。

在评价内容上,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成长,而不仅仅是最终的作品成果。过程性评价可以包括学生的创作思路、技法运用、材料选择、时间管理等方面,通过记录和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此外,过程性评价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增强其自信心和成就感。

为了进一步提升评价体系的全面性和专业性,应引入社会评价机制。具体措施包括邀请行业专家、学者和艺术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这些外部专家不仅可以提供专业的意见和建议,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动态和市场需求,提升其专业素养和行业认知。社会评价机制的建立,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和交流平台,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评价体系还应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和个性化,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个性化的评价标准和方法,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评价中获得有效的反馈和支持。同时,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学生,帮助其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促进其持续进步。

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并引入社会评价机制,可以全面提升高校绘画创作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艺术人才。

三、教学改革的实施与保障

为确保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效果,高校应制定详细的教学改革方案和实施计划,明确改革目标和具体措施。首先,改革方案应包括对现有教学模式的全面评估,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后续改革提供科学依据。其次,明确改革目标,如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优化课程结构,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等。具体措施应涵盖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评价体系、资源配置等方面,确保各项改革措施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是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高校应通过多种途径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如定期组织教学培训、学术交流和工作坊,鼓励教师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和研究项目,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对在教学改革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完善教学设施和资源配置,为教学改革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高校应加大对教学设施的投入,更新和升级教学设备,建设现代化的教室、实验室和工作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优化资源配置,确保教学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如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互通互用,提高资源利用率。

加强与行业和社会的联系与合作,为教学改革搭建广阔的平台和资源网络。高校应与行业企业、艺术机构、研究机构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开展联合培养、项目合作、实习实训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渠道。邀请行业专家、学者和艺术家参与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和实践指导,增强教学的实用性和前瞻性。

总之,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和取得预期效果,需要高校从多方面入手,制定科学合理的改革方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学设施和资源配置,加强与行业和社会的联系与合作,形成多方合力,共同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结论

高校绘画创作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教育者们的共同努力和探索。通过本文的阐述与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及具体实施的可行性和路径。教学改革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推动高校艺术教育的整体水平。期望未来高校绘画创作课程能够不断创新与发展,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学设施和资源配置等,为培养更多优秀的艺术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杨海萍. 现代教学技术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M]. 北京:教育出版社,2021.

[2] 石玉红. 高校教学改革的策略与实践[J]. 高等教育研究,2022(5):78-82.

[3] 王嘉璐. 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 教育评论,2020(2):112-116.

[4] 董茹. 绘画创作课程教学的创新思考[M]. 上海:美术出版社,2019.

[5] 赵凯超. 高校艺术课程教学改革的保障机制研究[J]. 艺术教育,2021(10):230-234.

[6] 孙阳.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J]. 教师发展,2022(8):156-16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