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理念下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创新与优化路径探讨
摘要
关键词
课程思政;心理健康教育;价值观引导;教育创新;多层次支持体系
正文
引言
随着社会发展和竞争加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凸显,许多学生面临学业、就业等多重压力,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对其学习和生活造成不良影响。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仍以传统讲授和心理咨询为主,缺乏有效的创新,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心理需求。同时,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思路。课程思政主张将价值观引导融入课程,通过情感关怀和价值塑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以课程思政理念为指导,探索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优化教育路径,使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还能提升其价值观和情感素质。
1 课程思政理念下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
1.1 课程思政理念概述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各类课程之中的教育理念,强调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融入价值观引导,使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理念在高校课程中日益重要,尤其是在具有情感关怀和心理健康导向的教育中更显必要。课程思政的核心是育人功能的全面提升,旨在将德育与智育相结合,促使学生在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获得积极的思想引导,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课程思政不仅仅是一种教育形式的创新,更是一种价值塑造的有效途径。
1.2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构建积极的心理状态,增强应对压力、调节情绪的能力,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具体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包括情绪管理、挫折应对、自我认知与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内容。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关乎个人发展,也影响到其学业表现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在于构建一个能够全面支持学生心理发展的体系,帮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具备应对各种挑战的心理素质。结合课程思政理念,心理健康教育在提供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应渗透思想政治引导,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关怀,在思想上获得指引。
1.3 课程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
课程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关注学生发展的整体性上具有很强的契合性。课程思政注重学生的价值观塑造,而心理健康教育则重视学生的心理状态,两者相结合可以实现对学生的全面支持。例如,通过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融入人生观、价值观的讨论,让学生在理解心理知识的同时,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责任感。将思政教育内容结合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增强抗压能力,并在面对挫折时具备积极的心态和应对策略。因此,在实际教育实践中,将课程思政理念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是提升教育质量、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路径。
2 课程思政视角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创新设计
2.1 价值观引导的心理健康课程设计
在课程思政理念的引导下,心理健康课程应着重融入价值观塑造和情感关怀的内容。通过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课程内容,帮助他们在获得心理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体来说,可以开设如“成长的力量”主题课程,鼓励学生分享生活中的挫折和挑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这些经历背后的成长意义,学会如何将压力转化为动力。这样的课程不仅帮助学生理解自我和他人,还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2.2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的创新
为了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打破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采用更加丰富的活动形式。团队建设活动、情景角色扮演、艺术疗法等方法均是有效的创新形式。例如,通过“信任背摔”等团队建设活动,学生们在相互支持与信任中增强团队意识、增强心理韧性;情景角色扮演活动则能帮助学生模拟生活中的人际冲突情境,学会应对复杂情感和人际关系。此外,艺术疗法可以通过绘画、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释放压力,表达内心情绪。
2.3 将思政教育融入校园心理活动
在日常校园心理健康活动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不仅能够增强活动的吸引力,也有助于情感教育的开展。例如,可以开展“心理电影赏析”活动,通过观看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影片,例如讲述成长、友谊与自我救赎的电影,让学生在观看过程中获得情感共鸣,并在观后讨论中引导他们反思影片中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种活动形式可以潜移默化地将思想引导融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使他们更具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
2.4 使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教育模式
借助线上平台与线下活动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不仅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还可以提供更加丰富的心理健康资源。例如,建立一个线上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定期发布心理知识讲座、情绪管理视频和自我认知测试,学生可以随时通过平台获取心理健康支持。在线下,心理辅导员可以开展小组辅导和工作坊,帮助学生应用所学心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线上线下的联动不仅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可及性,还能实现对学生心理状况的持续关注和跟进。
3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的优化策略
3.1 通过学生成长档案监测心理变化
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学生成长档案不仅记录学业成绩,还应包含心理健康状况。通过构建成长档案,每月记录学生的心理状态,班导师与辅导员协作,对可能存在心理困扰的学生进行及时关注和支持。这种系统性的跟踪机制不仅便于及早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也为进一步辅导提供数据依据。例如,班导师可以结合平时观察与学生的成长档案,分析其情绪波动与心理发展趋势,及时调整教育策略,进行针对性干预,构建一个完整的心理健康预警系统。
3.2 构建师生互动式的心理支持系统
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营造开放的师生互动氛围,以构建信任的支持系统。定期举办“师生心理交流日”活动,通过倾听学生心声,了解其心理需求和压力源,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学生心理状态。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更轻松地表达心理问题,教师也可以在互动中给予情感关怀和指导。同时,教师间的协作也有助于建立一个多层面的心理支持体系,例如由心理健康辅导员、班导师、专业教师组成心理关怀小组,定期讨论学生心理状况,实施全方位的支持策略。
3.3 开展多层次心理干预服务
根据学生心理问题的轻重,建立基础普及、中度疏导和危机干预的多层次心理干预体系。对一般性心理压力的学生,提供心理知识讲座、情绪管理小组活动等基础普及服务;对于压力较大的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员可以提供个性化辅导,如开设主题为“压力管理与自我调节”的小组活动,通过分享和讨论帮助学生找到应对策略。对于情绪极度波动的学生,建立紧急干预机制,由专业心理咨询师或辅导员进行一对一危机干预,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咨询,确保及时、有效地应对学生心理危机。
3.4 评价与反馈机制的完善
为了不断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路径,需建立科学的评价与反馈机制。每学期结束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收集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和活动的满意度、实效性反馈,了解学生对教育活动的实际感受。例如,通过问卷评价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设置、教学形式等,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改善情况,并据此对课程进行调整与优化。同时,可以组织教师之间的交流,分享教学和心理辅导的有效经验,形成良好的反馈改进机制。通过学生和教师的双向反馈,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质量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4 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4.1 大学“自我关怀”心理健康课程案例
在课程思政理念下开设的“自我关怀”课程,通过一系列互动与反思活动,帮助学生提升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课程包含自我评估、情绪调节、情感表达等模块,每个模块结合思政内容,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挫折与挑战。在课堂互动环节中,学生可以分享自身经历,通过教师引导与同伴互动,理解到自我关怀的重要性。实际课堂中,通过设置“内在对话”“自我接纳”等练习,学生逐渐学会接纳自己的情绪,增强心理韧性。该课程不仅使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知识,还帮助其树立积极的价值观。
4.2 “校园心灵驿站”心理咨询项目
“校园心灵驿站”是高校面向全体学生提供的心理支持项目,设置有心理咨询室、心理志愿者团队及危机干预小组,全天候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咨询项目中的一项创新是结合思政元素的“心灵信箱”,学生可以通过匿名的方式表达内心困惑,由专业教师或心理志愿者书面回复,提供价值观和情感层面的支持。心理志愿者团队还定期在校园开展心理健康宣传,组织“情绪管理”“友谊与人际关系”等主题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支持资源。在危机干预方面,设立专人对接需要紧急心理援助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支持。
4.3 心理健康主题日活动案例
每学期开展的“积极心理健康日”活动,旨在通过一系列丰富的活动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帮助他们在实践中提升心理调适能力。在活动当天,安排了讲座、心理健康工作坊、团体辅导等多种形式,结合课程思政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内在自我和社会责任感。例如,工作坊环节通过“正向思维练习”帮助学生学会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团体辅导则通过角色扮演增强学生的共情能力和沟通能力。在学生的反馈中,这类活动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意识,并且帮助他们在真实的场景中应用所学知识,实现了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
4.4 案例总结与推广可行性
通过对上述课程与活动的分析,能够看到课程思政理念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不仅获得心理知识,还在情感和价值观层面得到关怀与引导。然而,实际操作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如资源分配不均、师资力量不足等,这些问题影响了活动的效果和覆盖面。因此,在推广中需要从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教师培训等方面着手,确保课程思政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能够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整体而言,这些案例的实施效果表明,基于课程思政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路径,为学生心理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5 结论
课程思政理念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创新路径。通过将价值观引导与情感关怀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心理知识的同时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情绪管理能力。本研究探索了在课程思政框架下的心理健康课程设计和活动创新,通过丰富的教育形式和有效的支持系统,提升了教育的实效性。研究表明,通过建立成长档案、构建多层次心理支持体系及完善评价反馈机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得以明显优化。然而,实践过程中还需解决师资不足和资源分配问题,以更好推广这些有效措施。总体来看,基于课程思政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高校学生提供了多方位支持,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有助于推动学生健康积极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奕冉,贺泉莉,梁炜为,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1+2+3+4”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24,(24):29-32.
[2]余琼.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J].西部素质教育,2024,10(06):67-71.DOI:10.16681/j.cnki.wcqe.202406016.
[3]仝自文,张安琪.课程思政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和实践[J].公关世界,2024,(09):36-38.
[4]陈金环.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评价指标的构建——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例[J].林区教学,2023,(11):23-27.
[5]王卓.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功能及其实现路径[J].现代职业教育,2024,(09):9-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