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边坡抗滑桩加固分析

期刊: 建筑砌块与砌块建筑 DOI: PDF下载

沈旭

安徽省公路桥梁工程有限公司 安徽 合肥 230031

摘要

现阶段,在高速公路施工中,在一些特殊的地质环境中,抗滑桩在治理滑坡工程中时有着十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而言,抗滑桩在治理滑坡工程时有着许多优势,如干扰当地地质环境的力度不大、占地面积少可节约土地资源、多个抗滑桩的施工作业可以同时进行、整体的工程施工时间相对于其他施工方法较短等优势。基于此,本文就高速公路边坡抗滑桩加固进行简要探讨。仅供业内同行参考。


关键词

高速公路;边坡;抗滑桩;加固

正文

1 抗滑桩施工流程及方法

根据拟定的滑坡体处置方案以及设计图纸和规范要求,抗滑桩施工应从滑坡段一端向另一端跳槽开挖,分3序施工,各序分组见表1,在桩身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5%后方可开挖相邻桩;桩身开挖时遵循开挖一节、支护一节原则,在上一节护壁混凝土终凝后进行,方可开挖下一级。

1  桩位分组表

组号                           桩位编号

Ⅰ         A1、 A4、 A7、 A10、 A13、 A16、 A20、 A23、 A26、 A29、 A32、 A35、 A38

Ⅱ         A2、 A5、 A8、 A11、 A14、 A17、 A19、 A22、 A25、 A28、 A31、 A34、 A37

Ⅲ         A3、 A6、 A9、 A12、 A15、 A18、 A21、 A24、 A27、 A30、 A33、 A36

1.1 抗滑桩工艺流程

抗滑桩施工工艺流程:测量、确定桩位→首节开挖→混凝土护壁施工(锁口)→运输提升装置架制作安装→挖孔→护壁钢筋制安、安装模板→护壁混凝土灌注→护壁模板拆除→基底检查处理→钢筋笼制作→钢筋笼吊装、就位→混凝土浇筑→养护、桩基检测→破除悬臂端混凝土护壁→挡土板预制→挡土板安装→验收。

1.2 测量放线

在场地完成三通一平的基础上,采用全站仪设备,工程人员按照设计坐标完成桩位的测定,然后沿着桩孔线或者是四边角点的方法进行并完成放样工作。布孔工作要根据设计要求放出挖孔轮廓线和孔位,再进行编号工作。施工误差问题经常性出现,这就需要每个边与设计图纸相比适当地放大约 5 cm。上述工作完成后,在滑坡体上建立起监控体系,进行定期环境监测,以便可以及时有效地发出危险预警信号,更可为工程单位提供一份完整的监测报告。

1.3 开挖抗滑桩

采用人工挖孔方式,桩身分节开挖、分节支护。该段落地层自上而下分布为:全风化泥岩、强风化泥岩、中风化泥岩及泥质粉砂岩,对于全、强、中风化岩层均采用人工持铁锹、尖镐配合风镐开挖;中风化层岩石必要时可进行少量装药爆破。桩孔开挖直径为2.6m×3.1m。每天进尺为1节,当天挖的孔桩需浇筑完护壁混凝土,悬臂端开挖时(0~4m深)由于该段落为反压回填段落,孔壁较为疏松,并根据地质揭露情况,选择合理的节段高度进行后续开挖。如遇地下水情况时,应调整开挖节段调度,随时观察地质揭露情况,必要时采用符合要求的钢板(>5mm)制作成钢护筒,改用沉井法继续掘进;当开挖深度(>10m)或孔内CO2浓度(≥3%)时,必须采用符合要求的通风设备通风,方能确保施工环境符合要求。

1.4 护壁施工

为加快抗滑桩施工进度及施工安全,每节掘进完毕后,立即完成架模,迅速浇筑,采用吊桶进行混凝土浇筑,模板上沿开孔,孔径大小为30cm×30cm,开孔间距50cm,以方便混凝土下料,人工撮料入仓,钢钎捣实。混凝土浇筑完毕24h后方可拆模,应合理组织,确保每节护壁混凝土连续浇筑完成。拆模后如有蜂窝、麻面等,及时采取措施修补。下节护壁开挖前,在孔口用“十”字线检查上节护壁中线偏位,并对其垂直度、尺寸检查。如不符合规定时需及时修整,最终确保护壁相同水平面的任意尺寸偏差满足要求(≤±20mm)。

1.5 钢筋笼制作与安装

制作钢筋笼前,必须按规范要求对钢筋原材进行相关试验(如:焊接试验);清除钢筋表面浮锈、污垢;按规范对钢筋搭接焊质量抽样送检;在钢筋加工场加工成半成品,钢筋笼接头不得设置在土石面分界处和滑动面处。钢筋笼下放前应及时清洗混凝土护壁。用吊车下时应轻放慢下,入孔后不得左右旋转,钢筋笼采用25T起吊机分节连接安装。

1.6桩体混凝土灌注桩体

混凝土浇筑前,须重新清除孔底渣土,对混凝土护壁进行清洗,混凝土采用厂拌法集中拌制,明浇法浇筑。混凝土罐车配合料斗、串筒完成下料以防止离析,串筒底部出料口距浇筑面≤2m。混凝土每浇筑50cm厚,人工下至孔底采用插入式振捣器分层振捣密实,上层混凝土振捣时。施工过程中要形成详细准确施工记录,并且做到连续浇筑,不得产生中断情况。在灌注混凝土前,应先将悬臂端模板立好,并在悬臂端护壁与设计体型间贴1层塑料板,以便后续破除护壁混凝土,保证悬臂端外观质量。

1.7破除悬臂端护壁混凝土

所有抗滑桩混凝土浇筑完成达到100%的强度后,才可对抗滑桩反压回填部分土体进行挖除作业,挖除过程中安排专人对上游土体进行观测,若土体产生变化,及时停止并恢复该段落反压回填土体。锁口混凝土破除采用人工使用风镐破除,破除过程中严禁伤害桩基。

1.8预制、安装挡土板

挡土板在预制场统一预制,模板采用木模板组合拼装,混凝土采用拌合站集中拌合,严格按照配合比施工。挡土板安装应逐块进行,每安装完成1块及时对挡土板后进行分层夯填,挡土板后设置50cm厚碎石反滤层,反滤层设置高度为抗滑桩顶面下1m。

2 工程概况

A高速公路设计采用双向四车道标准,路基设计宽度24.5m,设计时速80km/h。K200+580~K200+880段上行方向,路面硬路肩处出现隆起,右侧边沟变形破损,路堑墙向内推移,墙身出现多处缝;右侧一级至二级挖方边坡出现护面墙破损、边坡滑塌的现象,其破损的石块侵入路面范围,严重影响行车安全。2020年9月,对K200+580~K200+880段右侧边坡滑塌情况进行了外业详细勘察及处治设计,制定措施采取抗滑桩进行处治。

图片14.png 

1 抗滑桩立面布置图

3 高边坡基本情况调查

3.1 边坡坍塌现状

1)K200+695~K200+735段边坡滑塌。K200+695~K200+735段一级~二级护面墙边坡(约8m高)出现坍塌,坍塌边坡将一级平台覆盖,并掩埋该段的碎落台及边沟,渣土最终滑落至硬路肩停止,形成K200+695~K200+735共40m长边坡护、排水设施损毁。2)K200+740~K200+775段路堑挡墙缝。建设期在一级边坡砌筑了K200+686~K200+854共168m路堑墙,墙身顶宽2.0m,外高度4.0m,整体完好,墙身泄水孔无流水痕迹,墙脚处绿植生长良好。调查时K200+740~K200+775段(长度35m范围)共发现6处由上至下缝,宽度1.0cm~4.0cm间,缝内干燥、无水迹。3)K200+664~K200+866段滑坡。建设期K200+664~K200+866段滑坡,削方卸载后形成了一段高33m~45m四级~五级边坡,一级边坡为路堑墙,高4m;二级边坡混护,坡率1∶1.75,坡高约5m;三级边坡坡高约8m,坡率1∶1.5。平台宽度:一级6m~13m;二级最小2m,最大9m;三级2m~4m;削方卸载段落四级以上无平台。主缝出现在K200+735~K200+795段,三级平台后缘,将原混层形成错台,缝宽度顶部约10cm~20cm,出混凝土层后基岩。K200+715~K200+795段,路堑墙向边沟方向鼓出,最大偏移约2.5m;K200+710等处边沟受压,外侧壁向内倾,并有多道缝。

3.2边坡病害原因分析

根据现场勘察情况分析可知,该段工程类型为土石结合的挖方路堑,路堑边坡的地层以黄土及强风化泥岩为主,表层黄土覆盖,下层泥岩隙发育,整体呈散结构和碎状结构,自稳能力差。由于雨季降水集中,大气降水沿节理隙下渗,造成泥岩水膨胀、软化,强度明显降低,导致边坡在自重作用下,倾向路基,局部出现蠕动变形,隙不断发育增大,大气降水入渗比例增大,最终导致边坡失稳、坍塌。

4 边坡抗滑桩加固方案

K200+695~K200+735段塌方路段一级边坡坡面采取清理坍塌体+护面墙加固,在K200+705~K200+795段边坡一级平台设置钢混凝土抗滑桩。对K200+740~K200+775段路堑墙采取原位钻孔注浆加固,并在K200+686~K200+854全段路堑墙设置仰斜式排水孔。K200+695~K200+735段护面墙破坏比较严重的边坡坡面,清理坍塌体后采取挂网锚+种植紫穗槐加固。按照边坡滑塌处治方案,在K200+705~K200+795段一级平台顶设置抗滑桩,由K200+705和K200+795位置路堑墙顶向内4.5m处的连线为桩中心连线,桩径1.6m,桩中心距5.0m,跳桩施工。其中K200+705~K200+785段钢混凝土抗滑桩设计桩长为9m,17根;K200+790~K200+795段设计桩长为15m,2根,抗滑桩立面布置如图1所示。

5 边坡抗滑桩加固效果分析

5.1 表面位移监测与分析

边坡表面位移监测是通过在边坡上部布置测点,布设地面测量网点利用全站仪对水平和垂直相对位移进行监测。本项目采用徕卡TCA2003高精度全站仪开展监测,建立控制网对各测点坐标和高程进行监测。建立坐标控制网,对各控制点坐标进行修正,以降低测量误差。通过比较各观测点单次坐标观测值与初始观测值,计算得出坐标增量,计算确定位移变化量。分别选取一级边坡平台3个测点(记为P01,P02,P03),在相同高程位置边坡坡面布置3个测点(记为P04,P05,P06),对桩顶位移和边坡表面位移进行监测。将每次监测数据与初始观测值进行对比分析,分别得出坡面垂直方向位移(dx,正值向外),坡面平行位移(dy)和高差(dz)由于各测点监测数据相近,只选取P02和P06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监测结果如图2,图3所示。分析图2抗滑桩桩顶位移变化曲线,随着监测时间的增加抗滑桩有向坡外移动的趋势,与坡面平行位移不大,桩顶高程有下降的趋势。抗滑桩向坡外的位移随着监测时间的增加不断增加,监测年后基本趋于稳定,位移最大值为41.3mm。与坡面平行方向位移较小,监测期间略有波动,但最大值仅为7.1mm,变化量不大,监测结后基本趋于稳定。桩顶高程随监测时间的增加不断下降,且监测结时仍呈现小幅度增加的趋势。分析图3所示边坡表面位移变化曲线,坡面向外位移量相对较大,而与坡面平行位移和高程变化量较小。从曲线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前期坡面向外位移变化速率较快,后期较慢并逐步趋于稳定。与坡面平行位移略有波动,变化量较小,最大值不超过6mm。高程变化量也较小,也呈现前期变化速率较大后期逐渐放缓的趋势,监测完成后高程变化基本趋于稳定。这是由于抗滑桩采用跳桩施工,间隔一个孔位施工,后期二批抗滑桩已施工完成,逐步发挥作用,有效控制了边坡变形。

 

图片15.png 

2 桩顶位移变化曲线

图片16.png 

3 边坡表面位移变化曲线

5.2 深部变形监测与分析

深部位移可以反映边坡的变形情况,本项目采用钻孔测斜仪进行监测。在抗滑桩内部设置测斜孔,并做好保护,止在施工过程中碰撞弯曲,在水泥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止渗入水泥浆,通过测斜仪监测确定不同深度抗滑桩的变形情况。以9m长抗滑桩作为研究对象,在施工过程中布置测斜管,使用测斜仪对深度变形进行监测。2020年10月,抗滑桩施工完成后进行初次测量,每次测量3次,取稳定值作为监测值。监测时间从2020年10月开始到2021年6月,取其中三次监测数据作为研究对象,绘制抗滑桩不同深度位移变化曲线如图4所示。分析图4所示曲线变化情况,不同深度抗滑桩变形趋势基本一致,抗滑桩向坡面外侧的位移较明显,最大值出现在深度为6m处。抗滑桩完工后,在边坡上部土体推力的作用下,3m以下有向坡面外侧移动的趋势。从抗滑桩顶面向下,随着深度的增加变形呈现先增大后变小的趋势。对比分析2021年3月和2021年6月的监测数据,二者相差不大,说明深度变形呈现不断变小的趋势。抗滑桩下部为稳固岩体,变形量不断变小,9m位置位移基本为0。抗滑桩变形最大位移出现在深度为6m处,2021年6月监测变形量为10.3mm。结合其他监测数据,抗滑桩深度变形已基本趋于稳定,进而得出边坡土体已基本停止滑动,说明采用抗滑桩对边坡处治后有效控制了边坡滑动,边坡土体处于稳定状态。

图片17.png 

4 抗滑桩不同深度位移变化曲线

结束语

综上所述,A高速公路运通车以来,由于受到温度变化、降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局部高边坡出现了滑塌破坏。通过对施工现场进行详细调查,确定了破坏类型和破坏程度,分析了成因,并有针对性的制定了处治措施。针对K200+705~K200+795段抗滑桩处治施工,制定监测方案对滑坡处治效果进行分析,确定加固效果。分别布置测点对桩顶位移和坡面位移进行监测,得出监测前期变形速率较快,而抗滑桩完工后变形速率明显下降,变形逐步趋于稳定,且总位移量也较小。通过在抗滑桩内部布置测斜管,采用测斜仪对抗滑桩深部位移进行监测,得出随着深度增加,抗滑桩变形呈现先增加后变小的趋势,且最终逐渐趋于稳定,说明抗滑桩有效控制了上部边坡土体的滑动,边坡处于稳定状态,达到了预期的加固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茜,杨建明,罗辉,等.衡阳某红黏土滑坡抗滑桩施工难点及优化研究[J].施工技术,2018,48(01):188-191.

2] 刘敏.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施工技术研究[J].北方交通,2017,40(06):144-145,150.

3] 石勤.探讨抗滑桩施工方法及关键技术[J].信息系统工程,2019,22(06):177-178.

4] 朱家宏.岩土工程中边坡加固工程施工技术探析 [J].广西城镇建设,2021,(11): 129-130.

5] 芦凯捷.公路路基抗滑桩施工技术的应用 [J].黑龙江交通科技,2021,(11):1 28+130.

6] 罗朝虎.人工挖孔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施工工艺与质量保证措施分析[J].建筑技术开发,2021, 48(19):161-16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