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手段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张玉馨 李长江

东平湖管理局梁山黄河河务局 山东省济宁市272600

摘要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方法,可极大程度上提升工程效率与质量。从信息化监测到数据分析,以及智能化决策支持,信息技术能渗透在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有效优化了水资源调度、施工管理及安全监控等核心领域。本文针对于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探究了其对工程管理效果提升方面带来的深远影响,以期推动水利行业的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

信息技术;水利工程;建设管理

正文


引言:

水利工程作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会直接影响到防洪减灾、灌溉供水以及水资源的综合运用。然而传统的管理模式存在着效率较低、信息流通不畅等诸多问题。伴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怎样将全新的技术运用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过程之中,已经成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本文针对于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研究,并探究其对提升工程质量与效果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在提升水利工程管理质量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可显著提升工程管理效率、精确度。通过传感器、遥感、卫星监测等各项技术手段运用,管理人员能实时获取现场各项数据,进而完成科学决策与管理优化。比如,大数据分析技术能使管理人员从海量数据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预测工程风险、优化资源配置,并合理地规划施工进度。另外,智能化监控系统对水资源调度、施工过程的安全监测实时分析,可实现管理工作自动化与精准化,极大程度上减少人为操作带来的延误与误差,提升项目的质量控制水平[1]。因此,信息技术不但可改善传统管理模式带来的局限性,还能有效提升水利工程整体管理效率,为水资源合理运用及水利设施的长期安全运行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二、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主要应用领域

(一)传感器技术与远程监控在水利工程的应用

    传感器技术和远程监控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给水利管理提供了诸多的便利。在关键工程环节及区域布置传感器,可帮管理人员实时监测水位、水压、流量、土壤湿度等各项环境参数,保障施工过程的安全性与科学性。远程监控系统是通过无线传输技术把采集到的传感器数据,实时地传输到中央控制平台,让工程管理人员可及时了解现场施工的实际状况。这一技术不仅提高了数据获取的速度以及准确性,还降低了现场人工巡查带来的巨大工作量与风险问题。另外,远程监控和传感器的结合,能让水利工程在面对突发状况时,及时作出反应,如水位突涨、管道泄漏情况,都可通过实时监测进行预警,避免出现重大灾害。

(二)大数据分析技术优化水资源管理的现状

    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优化水资源管理,通过对大量复杂数据的收集、处理与分析,可帮助管理人员实现精确的水资源调度与利用。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方式较为依赖于人员经验和局部数据,很难全方位掌握整个区域的水资源状况。然而大数据技术能整合来自传感器、遥感、气象、历史数据等多方面的信息,构成一个全方位的水资源动态模型。通过这些数据的实时分析与预测,管理人员可优化水资源配置,确保供需平衡,避免水资源浪费或匮乏[2]。大数据分析还可识别出潜在的水资源管理问题,如水质变化、旱涝风险等,提前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这一技术运用在城市供水系统、农业灌溉以及水利工程调度等方面,都可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与效率,还显著提升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为应对气候变化及人口增长对于水资源带来的压力,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三)云计算与物联网技术在施工管理中的应用

    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可实现高度的智能化与信息共享,提升施工效率与管理水平。互联网技术的使用,可让现场的施工设备、机械、传感器之间互联互通,形成智能化的监测与控制网络。这些设备可实时采集数据,如设备运行状态、施工进度、环境条件等,及时上传到云平台进行储存与分析。云计算给这些海量的数据提供了强大的处理能力,管理人员通过远程访问云平台,即可实时掌握施工现场全貌,对异常情况作出反应。这种在云计算管理模式运用背景下的管理工作开展,突破了时间与空间限制,能让多方协同管理变得更为有效。项目经理、施工人员以及技术专家都能通过共享平台,完成信息沟通与决策,提升施工过程的透明度。另外,云计算还可通过历史数据的累积与分析,给今后的项目建设提供参考,优化施工方案,减少资源浪费与成本投入。

三、水利工程建设中信息技术应用的主要挑战

(一)管理人员缺乏正确应用信息技术的思想观念意识

    水利工程建设中,管理人员缺乏正确运用信息技术的思想观念意识,是信息化推广过程之中遇到的一大阻碍。一些管理人员仍旧依赖传统管理模式,对信息技术的作用以及潜力,缺乏足够的理解与认知,导致在后续项目管理之中,很难发挥出信息技术自身的优势。一部分管理人员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较低,认为现有的经验以及手段已经能应对工程的需要,忽视了信息技术在提高工作效率、优化资源管理、提升施工安全等方面的关键作用。另外,管理人员针对信息技术的复杂性与技术成本存在顾虑,担心在使用过程之中,会遇到技术难题或者增加不必要的投入,进一步降低了管理人员对技术革新的积极性。而这种观念滞后,容易导致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推进较为缓慢,很难实现真正的施工管理智能化与现代化。

(二)管理人员采取的管理方式不恰当

    水利工程建设环节,管理人员运用的不恰当管理方式,会直接制约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很多管理人员仍旧坚持传统模式,依赖经验与人为判断,所以在面对复杂的工程环境时,很难及时作出科学的决策。例如,管理者在信息采集与处理上缺乏系统性,没有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完成数据分析与实时监控,导致信息滞后或失真,影响了工程进度与安全。另外,管理人员在协调各部门之间沟通的时候,会经常出现信息孤岛现象,没有及时实现信息共享与交流,造成了资源浪费与决策效率低下[3]。除此之外,一部分管理人员针对新技术的应用灵活度不够,在面对技术变革的时候,没有及时对管理策略进行调整,从而导致信息技术潜力并没有被充分地发挥出来。这些不恰当的管理方式,都会使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之中的应用,难以形成合力,影响工程整体效益与安全性。

(三)信息资源的扩散速度较慢

    水利工程建设环节的信息资源扩散速度较慢,因为信息共享机制不够完善,所以项目的各参与方之间信息沟通落后,很容易导致重要数据无法及时传递。比如,现场监测数据、施工进度、天气变化等信息,都没有及时地传达到决策者手中,可能会导致决策失误或者延误,从而影响到项目的顺利推动。另外,部分管理者在信息资源采集及整理过程之中,缺乏有效的标准化流程,导致信息处理与传递的效率低下。这一情况还会导致信息重复采集与资源浪费,进一步加剧了信息扩散速度缓慢。技术设施不完善以及人员培训不足,也会加剧信息传播效率滞后,限制实时数据运用,降低了项目整体科学性与灵活性。这些问题相互影响,导致信息资源在快速扩散的时候面临挑战,制约了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效果。

四、信息技术手段在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策略

(一)建立健全水利工程信息化标准和管理体系

    想要建立健全的水利工程信息化标准与管理体系,就需要首先制定统一的信息化标准,保证各项技术与设备的兼容性,防止因为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无法互通,导致出现信息孤岛现象。标准要涵盖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分析等多个环节,保障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另外,完整的管理体系也能给信息化建设提供清晰的框架与指导方案,明确各方在管理工作之中的职责与决策,提高协同工作的效率。通过打造信息化管理平台,就可以实现针对不同项目进展的实时监控与数据共享,促进跨部门以及跨领域的信息交流。与此同时,体系建设还要包含定期评估以及更新机制,适应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让各个管理体系更加具有前瞻性和适应性。健全的信息化标准与管理体系,不但可提升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与高效性,还能为实现智能化数据驱动的决策提供坚实的保障。

(二)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也是推动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朝着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伴随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管理人员正在面对日益复杂的技术环境,因此只有通过系统化的培训工作,才可使管理人员掌握全新的工具与应用技能。通过定期举办信息技术培训,课程包含数据分析、云计算、物联网等各种前沿技术,可使管理工作者深入地理解这些技术的原理以及实际的运用方法。另外,在培训过程中还要注重管理人员的实践操作能力,可以模拟真实的工程环境,让管理人员在实战中,提高自身技术应用能力,增强其对信息化管理流程的掌握[4]。同时,建立知识分享机制,鼓励一些经验较为丰富的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去分享其自身的工作案例与应用经验,有助于提升团队整体的技术水平。而通过这一系列的系统化培训体系建设,不但可提升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能力,还能增强他们针对于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之中的应用价值的认知,促进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推动项目高效安全运行。

(三)推广信息技术在中小型水利工程中的适用方案

    现阶段中小型水利工程,通常都面临着资金以及人力资源的局限性,但是通过恰当的信息技术应用,即可实现成本有效控制以及管理效率的同步提升。比如,使用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可以建立一个简易的水文监测系统,让工程管理人员及时获取水位、流量等关键数据,而不需要投入大量的硬件设施。同时,针对于中小型水利项目的特征,开发定制化的信息管理软件,也能帮助管理人员及时实现施工进度、质量、安全等方面的实时监控与分析。另外,要多鼓励中小型水利工程引入智能化调度及决策支持系统,有效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减少工程延误以及安全隐患。通过推广适合中小型水利工程的信息技术方案,不但可提高这些项目的管理水平,也能为其后续发展打下基础。

(四)增强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提升跨部门协同能力

    增强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提升跨部门协同能力,也是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效率的关键决策。伴随水利工程项目复杂性不断增加,涉及到的参与方以及部门也越来越多,传统的信息交流模式已经无法匹配快速、准确的信息传递需求。因此,就需要打造一个高效的信息共享平台,让各个参与方可以在同一个平台上实时更新以及获取项目的关键信息,保证所有部门对工程的进度、质量、安全等关键数据都可以及时掌握。这种信息共享不但可促进数据透明化,也可减少信息孤岛现象,让不同部门之间形成高效协同,快速响应项目需求与突发状况。另外,信息共享平台可以集成各种工具以及应用,实现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进一步提高跨部门协作的工作效率。而通过推动信息共享与协作,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不但可以更加科学与高效开展,还能提升项目整体的执行力与响应能力,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五)提高信息技术应用中的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能力

    在水利工程之中,管理工作会涉及到大量的敏感数据,比如施工方案、项目财务以及人员信息等等。如果没有及时妥善保护,那么这些信息则可能会面临泄露或者被滥用的风险。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健全的数据安全管理体系,制定出明确的数据处理以及储存标准。另外,还需采用加密技术以及访问控制机制,有效地限制对一些敏感数据的访问,保证只有授权人员才可获取相关的信息内容。同时,要定期开展安全审计与风险评估,及时地发现,并且修复潜在的安全漏洞,降低数据泄露的风险[5]。除此之外,强化对员工的信息安全培训,可以增强员工的数据安全意识以及操作规范,从而在工作源头上减少由于人为错误带来的安全隐患问题。通过提升数据安全以及隐私保护能力,不但可以维护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信息安全性与可靠性,保证信息完整,还可增强各方对信息化系统的信任,给工程的顺利推进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手段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能提升项目效率,保障项目安全以及优化资源配置。通过传感器技术、云计算、大数据分析以及智能化调度系统等多种技术的同步运用,管理者既可实时地监控工程进度、科学决策,降低工程风险。因此,未来伴随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要朝着更加智能化、数据化的方向进步,提高工程管理水平,推动行业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杜树威.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有效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3,26(08):193-195.

[2]王佩俭.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有效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2,25(08):183-185.

[3]徐浩淞.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J].工程技术研究,2021,6(21):197-198.

[4]董风齐.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有效应用[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1,(08):165-166.

[5]王维东.论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投资,2021,(16):54-5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