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结合”视域下“福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价值与路径
摘要
关键词
两个结合;福文化;思政课教学
正文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传承与创新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在此背景下,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教学进行有机融合,成为教育界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福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蕴含着深邃的价值内涵与丰富的人文精神。于“两个结合”视域下,细致探究“福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价值与路径,对于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深度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两个结合”视域下“福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
(一)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
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不断充实与更新,乃是契合时代发展需求、满足学生多元知识诉求的必然要求。“福文化”作为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分支,其涵盖领域广泛,涉及民俗、宗教、哲学等诸多层面。将“福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恰似为教学内容注入一股鲜活的力量[1]。
从民俗维度审视,诸如春节贴福字、挂灯笼等传统习俗,其背后隐匿着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深切向往与诚挚祈愿,这些生动的民俗现象可作为思政课教学中关于传统文化传承与民众精神追求的鲜活案例。从哲学视角剖析,“福”所表征的幸福观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存在着一定的契合点。通过对比性讲解,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不同文化语境下对于幸福的多元诠释与追求路径,进而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促使思政课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多彩、层次分明。
(二)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两个结合”理念着重强调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福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范例,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结晶与精神传承。
当“福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时,学生得以近距离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深入了解其悠远的历史渊源、丰富的内涵意蕴以及在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如此一来,学生能够深切感知到“福文化”在当代社会依旧散发着的积极意义,进而对本国文化产生更为强烈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为培育具备坚定文化自信的新时代青年奠定坚实的情感与认知基础。
(三)促进思政课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结合
“福文化”在社会生活的诸多层面均有着广泛而深刻的体现与应用,诸如各类民俗活动的蓬勃开展、公益广告宣传的积极传播等。将“福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密切关注社会生活中的文化现象,进而推动学生将思政课所学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进行有机衔接。
例如,在春节期间,可组织学生深入观察社区内与“福文化”相关的各类活动,剖析这些活动所传递的价值观念以及对社区和谐氛围营造所发挥的积极作用。通过此种方式,学生能更准确把握思政课的社会价值和和谐社会建设核心内容,显著提高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实现思政课从理论到实践的有效转化,增强教学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四)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在某些情形下,可能会给学生留下较为严肃、枯燥的刻板印象。然而,“福文化”以其贴近生活、通俗易懂且饱含情感的鲜明特点,为思政课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与趣味。
当教师于课堂之上讲述“福文化”相关内容时,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可使思政课教学过程变得更为生动有趣,显著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从而促使学生以更为积极主动的姿态投身于思政课的学习活动之中。
二、“两个结合”视域下“福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
(一)深入挖掘“福文化”内涵,融入思政课理论教学
思政课教师应秉持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入开展对“福文化”的学术研究,全面梳理其历史渊源、精准把握其发展脉络、深刻剖析其核心内涵以及细致探究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多元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通过深入挖掘“福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联系,将相关内容有机融入思政课的基础理论教学环节[2]。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学实践为例,教师在讲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时,以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人们对“福”的不同理解为切入点展开教学。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了古代社会关于“福”的诗词、绘画作品以及相关史料记载,如《诗经·小雅·天保》中的“天保定尔,亦孔之固。俾尔单厚,何福不除”,形象地描绘了当时人们对福运的祈愿主要围绕着基本生存保障展开[5]。同时,展示了现代社会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的关于幸福生活的感悟等资料,呈现出当代人对“福”的追求已拓展至物质与精神并重的层面。通过这种古今对比的方式,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不同社会存在条件下社会意识的变化规律,进而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深刻内涵。具体如下表:
社会发展阶段 | 对“福”的理解 | 社会经济状况 |
古代社会 | 温饱、平安等基本生存需求的满足,如“五谷丰登”“人畜平安”等祈愿 | 生产力水平低下,以农业生产为主,物质财富相对匮乏 |
现代社会 | 物质层面的富足(如高品质生活、良好的经济收入等)以及精神层面的满足(如个人价值的实现、社会关系的和谐等) | 生产力高度发达,经济多元化发展,人们更加注重精神生活品质 |
(二)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以“福文化”为载体开展多样化教学活动
为了克服传统教学方式的限制,并增强思政课程的实用性和吸引力,教师应当积极采纳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并以“福文化”作为核心元素,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具体做法包括,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精心搜集、整理并展示与“福文化”相关的图片、视频、动画等素材,借助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福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角色扮演活动,根据“福文化”相关的传统习俗或特定场景,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从而亲身体验这些传统习俗所承载的深厚文化意义[3]。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讲授家庭美德这一章节时,巧妙地以家庭团圆饭的筹备与共享这一传统家庭活动为切入点,精心策划并组织了情景模拟活动。教师首先将学生合理地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分别扮演家庭团圆饭筹备及用餐过程中的不同角色。在模拟活动中,学生们需要依照传统的家庭分工与互动方式,进行诸如共同商讨菜谱、协作完成烹饪、长辈先动筷、晚辈热情服务等行为举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汇报,要求各小组分享在情景模拟过程中所真切体验到的家庭美德,以及对“福文化”在家庭团圆氛围中、具体家庭关系互动中的体现所形成的深入理解。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不仅对家庭美德的内涵有了更为深刻且全面的认知,而且对于“福文化”在家庭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和具体呈现形式有了更直观且真切的感受,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三)结合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福文化”氛围,渗透思政课教学
学校应充分重视并积极利用校园文化建设这一重要平台,将“福文化”元素巧妙融入其中,精心营造浓厚的“福文化”氛围,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渗透。具体而言,可在校园内精心设置“福文化”主题的宣传栏、展板,定期更新展示内容,全面展示“福文化”的历史渊源、内涵意蕴、相关活动等方面的内容。还可以举办各类“福文化”主题的讲座、展览、文艺演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广泛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深切感受“福文化”的独特魅力。此外,在校园景观设计中巧妙融入“福文化”元素,例如在花园、广场等地设置“福”字雕塑、灯笼等装饰性元素,使学生在校园生活的日常行走中随时都能接触到“福文化”,在不经意间受到其熏陶。
(四)开展“福文化”主题实践活动,拓展思政课教学空间
为了将思政课教学从相对封闭的课堂内有效延伸到广阔的课堂外,拓展教学空间,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以“福文化”为主题的各类实践活动[4]。如下表:
“福文化”主题实践活动 | 思政课教学目标 |
社区春节写福字、送福字活动 | 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让学生理解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在民间传承的认知 |
“福文化”调研活动 | 培养学生的调研能力和社会洞察力,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各阶层对“福文化”的认知度和传承情况,加深对社会文化现象的理解,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
“福文化”创意大赛 |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创造热情,促进学生将思政课所学知识运用到文化创意实践中,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意识 |
以学生参与社区春节写福字、送福字活动为例。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要熟练掌握写福字的书法技巧,还要与社区居民进行亲切交流,深入了解他们对“福”的理解和期望。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深刻感受到“福文化”在普通百姓心中的重要地位,也明白了思政课中关于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同时,学生们的书法技巧得到了锻炼,社会服务意识也得到了培养,有效拓展了思政课教学空间。
结论:
从“两个结合”的视角出发,将“福文化”融入高等教育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之中,展现了其深远的意义。通过深入挖掘其内涵、创新教学方法、结合校园文化及实践活动,成功实现了“福文化”与思想政治课程的深度融合。这一做法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了思想政治课程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6]。然而,在实践中仍需不断探索和完善。教师应提高运用“福文化”的能力,学校也应增加支持力度,共同努力为培养新时代好青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冀鑫.“两个结合”视域下山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三重逻辑[J].中国军转民,2024,(19):203-205.
[2]郑丽萍.“两个结合”视域下“福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与路径[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35(03):22-26.
[3]白迪.浅析南京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大学,2022,(36):103-106.
[4]于国良,牛凤燕.齐鲁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内涵和实践路径[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24):116-118.
[5]蔡潇,汪智勇.构建中国话语用好红色资源讲好中国故事——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个结合”重要思想[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4(02):1-5.
[6] 童力.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两个结合”的科学论断[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1-10-29 (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