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交通事故车速鉴定制动痕迹关键问题
摘要
关键词
交通事故;车速鉴定;制动痕迹
正文
交通事故车速鉴定在交通事故司法鉴定中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它不仅是分析事故性质、确定发生事故原因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对交通事故作出责任认定的重要依据。通过对汽车制动过程的详细分析,结合制动性能检测报告对制动距离、制动协调时间、制动速度、纵滑附着系数确定等关键问题进行分析说明。分别开展了道路交通事故车速鉴定方法的分析和研究,在系统总结现有道路交通事故车速鉴定具体方法的基础上,指出根据制动痕迹长度计算车速的具体公式以及附着系数取值等。分析了制动协调时间在车速鉴定中的作用,指出不能单一地从制动协调时间推算出制动初速度,但制动协调时间内的速度减少值可以使计算更准确。论述了汽车事故中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基础知识,包括道路车辆动力学基础、汽车碰撞事故参数的不确定性方法等。
1动力学分析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并充分考虑汽车理论及检测技术,车辆制动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行车安全。车辆紧急制动会使车轮抱死,进而在地面上产生拖痕。对车辆制动性能进行的检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制动力、制动距离、制动减速度、制动协调时间与制动过程中方向稳定性。为准确开展事故鉴定,须正确理解事故发生前及发生后车辆行驶表现出的制动特性,然后根据动力学理论和对制动有直接影响的各项因素,即可明确整个制动过程。
1.1驾驶员自身反应时间
在车辆行驶过程中,从驾驶员感觉到危险信号开始,到踩下制动踏板的时间即为驾驶员自身反应时间,表示为t0。该时间长短主要和驾驶员注意力集中程度及动作灵敏性有关,而这两者还和驾驶员的身体状况、技术水平等有关,道路与气候等因素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根据以往经验,这一时间通常处在0.3-1.0s范围内。
1.2制动装置反应时间
在车辆行驶过程中,从驾驶员右脚踩下制动踏板开始,待汽车开始产生制动力经历的时间即为制动装置的反应时间,也可称作制动滞后时间,表示为t1。该时间长短主要和制动系统的传动机构与制动装置具体形式等有关。以液压制动装置为例,其反应时间通常处在0.03-0.05s范围内,而气压制动装置的反应时间较长,通常处在0.2-0.5s之内。
1.3制动力增长时间
在车辆行驶过程中,从汽车制动装置产生制动力开始,伴随驾驶员踩下制动踏板力度的不断增加,制动力从零上升至最大值经历的时间即为制动力增长时间,表示为t2。该时间的长短主要和制动蹄、制动鼓之间的接触情况以及制动装置结构等因素有关,当然也取决于驾驶员踩下制动踏板时的作用力大小及速度快慢。对于液压制动装置,其制动力增长时间通常在0.15-0.20s范围内,而气压制动装置的制动力增长时间较长,通常在0.3-0.8s之内。
1.4制动持续时
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减速度达到最大后,继续行驶至完全停住经历的时间即制动持续时间,表示为t3。在这一时间当中,制动减速度保持不变。事故发生时,大部分驾驶员都会把制动踏板踩到底,即便车完全停住,也不会立即松开制动踏板,所以可不考虑松开制动踏板的时间。在车速鉴定过程中,需要根据当事人的讲述对现场拖痕予以勘察,以确定驾驶员是否始终踩住刹车,保证制动距离取值科学性与准确性。
2关键问题分析
2.1制动距离
制动距离指的是车辆以一定初速度行驶时突然制动,从踩下制动踏板到完全停车经过的距离,需注意,制动距离并不是制动拖痕。因制动过程中轮胎的滑移率与滑移状态有所不同,所以拖痕也完全不同。在制动刚开始的情况中,滑移率从零开始不断增长,此时轮胎滚动与滑动相混合,地面上的拖痕比较模糊,而伴随滑移率的不断增长,拖痕逐渐拉长,尚可辨认,此即为制动轧印。当车轮抱死时,滑移率为1,车轮进行滑移,无法在地面上辨认出轮胎的花纹,只有一条黑色拖痕。可见,根据制动拖痕计算得出的车速要小于实际车速。另外,车辆制动时是否有拖痕产生,还和驾驶员自身技能水平、车辆制动性能等因素有关。比如,当车辆加装了防抱死装置时,无论如何操作都不会产生拖痕。
2.2制动协调时间
制动协调时间指的是在车辆紧急制动过程中,从踩下制动踏板到车辆制动力达到标准而发出的平均减速度,相当于性能检测报告当中MFDD为75%时经历的时间。对于采用液压制动装置的汽车,其制动协调时间通常不超过0.35s,采用气压制动装置的汽车,其制动协调时间通常不超过0.60s,而对于汽车列车、铰接客车及无轨电车,其制动协调时间通常不超过0.80s。可见,制动协调时间仅仅是制动装置作用时间主要组成部分,实际车速要比以制动协调时间为依据确定的结果略大。
2.3制动速度
制动速度实际上就是制动初速度,在制动装置的反应时间内,车辆处在匀速运动状态,其车速保持不变。在制动力的增长时间内,车辆从匀速运动变为减速运动,制动速度开始变小;在制动持续时间内,车辆处于匀减速运动状态,制动速度均匀减小。此处计算初始速度的值采用的距离即为制动拖痕(在现场产生的制动拖痕因车辆加装防抱死装置或路面等方面的原因可能小于采用公式计算得出的制动拖痕,使确定的速度也小于实际车速)。其取值主要和路面及车速有关,具体为:当为新路时,48km/h以下取0.80-1.00,48km/h以上取0.60-0.70;当路面磨损情况相对较轻时,48km/h以下取0.60-0.80,48km/h以上取0.55-0.70;当路面磨损情况相对较重时,48km/h以下取0.55-0.75,48km/h以上取0.45-0.65;当路面上有很多焦油时,48km/h以下取0.50-0.60,48km/h以上取0.35-0.60。以上数据均为路面处于干燥状态下的数据,如果路面湿滑,则以上参考标准不适用。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有制动拖痕的情况下进行车速鉴定时,首先,要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做好汽车的动力学分析,明确计算公式中不同参量具有的物理意义。其次,要保证各参数选择的客观性及公正性,如纵滑附着系数等。再次,要深入分析性能检测报告各项参数,正确使用各项数据。最后,则要借助相关软件对鉴定完成的车速予以验证。
参考文献
[1]张华灿,林良健.交通事故中机动车车速司法鉴定的案例分析[J].法制博览,2020,11(34):86-87.
[2]姜鹤.浅析道路交通事故车速鉴定中“典型公式”的应用[J].时代汽车,2018,11(6):141-142,244.
[3]王辰,卜德军,呼啸.交通事故车速鉴定中动量守恒定律适用范围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6,10(5):260-262.
[4]冯浩,方建新,陈建国,等.道路交通事故速度重建技术现状[J].中国司法鉴定,2014,12(6):68-71.
[5]李骏,敖慧云,王华中.试论道路交通事故车速鉴定的多途径[J].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2014,52(10):15-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