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智能制造技术》课程教学策略探究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赵琳 张安彩 潘广源 张森

(临沂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 山东临沂 276000 )

摘要

在课程思政教育背景下,针对高校《智能制造技术》课程教学策略深入探究。分析课程思政内涵,分析两者融合必要性,提出具体教学策略。具体为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以及评价体系构建,总结智能制造领域人才培养新思路。


关键词

课程思政;智能制造技术;教学策略;思政教育;创新能力

正文


如何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当前高校教育改革重要议题。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探究《智能制造技术》课程教学策略,可高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智能制造人才,为高校《智能制造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一、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智能制造技术》课程内涵

(一)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

《智能制造技术》高等教育体系重要课程,核心目标在于让学生深入理解智能制造领域基础理论。结合课程思政,使专业知识学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紧密相连,共同构成强调价值引领完整教学体系。在课程内容设计,《智能制造技术》为学生打下理论基础,涵盖智能制造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关键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应用。教师传授专业知识时,巧妙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使学生学习技术,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讲解智能制造系统构建时,教师要求学生掌握相关原理,如算法优化生产流程、提高设备利用率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新技术如何应用实际生产中,实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目标。锻炼学生技术思维,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体现对学生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中,教师在讲解技术时,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技术应用道德边界,使学生明确智能制造系统数据安全、如何避免技术滥用对人类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技术伦理与社会责任的强调

高校教育体系中,《智能制造技术》课程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承担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技术社会、伦理关系重任。学生通过课程深刻认识到智能制造技术作为“双刃剑”,虽然推动工业生产效率飞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但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就业结构深刻变化、个人隐私保护挑战等。在课程在内容设计,注重对相关问题探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例如智能制造技术对就业结构影响,课程采用数据分析,向学生展示技术进步如何导致传统制造业岗位减少要求学生掌握扎实专业技能,具备持续学习能力。课程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在个人职业规划中融入趋势,如何保持就业竞争力,关注因技术进步而面临就业困境群体,培养学生同理心

课程中,教师讲解技术层面安全防护措施,引导学生探讨享受技术便利,确保个人隐私不被侵犯,在技术发展与个人隐私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通过讨论,学生意识到作为未来技术从业者,学生有责任在设计智能制造系统时,将用户隐私保护作为首要考虑因素,确保技术健康发展不损害公众利益。在伦理原则方面,课程强调智能制造技术应用遵循基本道德准则。例如,在智能制造系统设计,重点关注工人安全,使智能化不会削弱对工人健康安全保护,凭借技术手段提升工作环境舒适度。课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平衡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避免技术滥用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使学生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在技术决策中融入伦理考量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手段,邀请行业专家讲座、组织学生专题研讨、开展模拟项目实践等。学生从理论层面理解智能制造技术意义,在实践中体验到技术应用挑战后续职业生涯中,负责任应用相关技术,为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实践创新与综合素质的提升

高校《智能制造技术》课程积极响应时代号召,致力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社会输送具备扎实专业知识,拥有强大实践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课程在设计实施进行全面革新,注重通过多样化实践环节,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课程大幅增加实验课程比重,强化实习实训环节。实验室学生可亲手操作智能制造设备,亲身体验智能制造技术魅力。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如何解决问题,如何优化生产流程,提高自身实践创新力。学校与多家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地参观、岗位体验、项目合作等实习机会,让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感受智能制造技术实际应用激发学生创新热情,课程积极组织各类科技创新竞赛项目。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新技术、新方法,勇于挑战传统,追求卓越。学生组建团队共同策划锻炼自身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领导力。许多优秀项目在竞赛中脱颖而出,为学生赢得荣誉,给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拓宽学生知识面,提升综合素质,课程开设跨学科课程,如智能制造与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与物联网、智能制造与可持续发展等课程将智能制造技术与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环境科学等多领域相结合,使学生从广阔视角审视智能制造技术发展。定期邀请行业专家来校举办讲座,分享行业最新动态、个人职业发展经验,为学生提供与行业精英面对面交流机会,拓宽个人视野。注重专业技能培养,保障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质量。开设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程组织文化艺术活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对学生文化素养培育,教师可组织学生参观历史文化遗址参加公益志愿服务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关爱他人、服务社会,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二、 《智能制造技术》课程思政融合的必要性分析

(一) 智能制造技术与国家发展战略的关联性

智能制造技术采用数字化、网络化等手段,实现生产过程自动高效化化,提高生产效率。推动制造业从传统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制造业国家经济重要支柱,其转型升级关系到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形成产业生态系统和产业集群。实现国家经济结构优化,提高经济整体素质。《智能制造技术》课程培养智能制造领域专业人才重要途径,其教学内容方式影响人才质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二) 思政教育对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意义

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奠定思想基础。使学生明确职业定位培养学生敬业爱岗、精益求精工匠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科技伦理观,确保学生后续工作中遵守职业道德,合理应用智能制造技术,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1]。思政教育介绍国家发展战略、社会热点问题等,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智能制造技术重要性,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教师组织科技创新竞赛结合思政教育创新理念,激发学生创新热情,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三) 课程思政与智能制造技术融合的可行性

课程思政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智能制造技术教育目标侧重学生专业知识。两者在教育目标具有高度契合性,将课程思政融入《智能制造技术》课程中,实现教育目标双重提升,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培养综合素质。智能制造技术涉及多学科领域,如机械工程、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等思政教育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2]两者融合,可在教学内容实现互补,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在高校中,智能制造技术和思政教育师资队伍具备较高专业素养。加强两支队伍之间交流合作,实现师资资源共享,为课程思政与智能制造技术融合提供人才保障。将两者融合,构建全面科学评价体系,考察学生专业知识和掌握情况,评估学生思想品德、社会责任感。

三、 课程思政背景下《智能制造技术》课程教学策略

(一)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设计应明确双重目标,如专业能力培养,让学生掌握智能制造领域基本理论、关键技术。结合思政教育目标,利用课程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例如讲解智能工厂规划设计时,可融入绿色制造理念,强调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承担社会责任,保护环境。讲解智能制造基本概念、发展历程时,穿插介绍国内外在智能制造领域成功案例,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3]。强调技术创新对国家竞争力重要性,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未知,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参与智能制造系统优化,体验从理论到实践全过程。融入团队协作、沟通交流能力培养,体现思政教育集体主义精神。设置智能制造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在模拟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组织学生完成专题研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形成批判性思维组织学生参观学习,了解企业文化、生产流程,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智能制造魅力邀请企业专家进校园讲座,分享行业前沿动态,激励学生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需求中。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评价学生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学生思政素养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全面反映学生学习成效,确保课程思政目标与专业教学目标共同实现[4]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

在《智能制造技术》课程中,创设与智能制造相关情境,如智能工厂生产流程、智能制造系统优化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专业知识,感受智能制造对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影响。设计与智能制造相关项目任务,如智能制造系统设计实现、智能制造生产线优化改进。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项目式学习中,学生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仿真软件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直观学习资源。例如,虚拟现实技术模拟智能制造系统运行过程,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智能制造魅力。采用仿真软件让学生实现智能制造系统设计优化实验,提高学生自身实践能力[5]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如实验、实习、参观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智能制造技术实际应用过程。增强学生实践能力,让学生深入了解智能制造技术实际需求。结合思政教育元素,如强调安全生产、环保意识等,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评估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多方面[6]

(三)评价体系构建

评价体系围绕“知识-能力-素质”三维一体构建,专业知识评价、实践能力评价、创新能力评价、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评价以及思政素养评价五大模块。每一模块细分为若干具体评价指标,确保评价全面性。专业知识评价是基础,考察学生对《智能制造技术》课程基本理论、核心概念及最新发展趋势掌握程度。具体为闭卷考试、在线测试、作业提交等,确保评价客观公正性。教师可鼓励学生深入学习,设置开放性问题,考察学生综合运用能力。侧重学生智能制造领域实际操作能力,如编程技能、系统设计优化、设备调试维护等。观察学生动手能力、问题解决策略鼓励学生参与企业实习,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激发学生探索精神,鼓励学生提出新想法、新方法。采用创新项目、科技竞赛、等形式评价,重点关注学生创新思维[7]关注学生在团队项目中表现,重点考察学生团队协作精神评价时采用同伴评价、教师观察记录及团队成果展示等多种方式,确保评价客观性。评估学生思想品德、社会责任感通过课堂讨论、主题演讲等形式评价,关注学生对智能制造技术与社会发展的认识思考。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行为表现,如诚信度、责任感等,将其作为思政素养评价重要内容。利用在线学习平台记录学生学习轨迹,作为过程评价依据撰写学习反思、参加思政讲座并提交心得,评价学生思政素养提升情况。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智能制造技术》课程教学策略探究是持续深化、不断创新过程。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专业课程,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这一过程教师扮演重要角色提升自身思政素养,创新教学方法,以生动形象方式,将思政教育元素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技术魅力,深刻理解技术与社会、伦理关系。

参考文献:

[1]潘梦雯. 新时代高校教学伦理探察[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4):58-60.

[2]张春梅,张明月,于明鑫. 高校教学督导工作的探析与反思[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6(12):105-107.

[3]段祯. 做好高校教学秘书工作摭探[J]. 成才之路,2022(23):48-51.

[4]陈艺恺. 艺术类高校教学管理的分析与探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22(35):35-38.

[5]王树坤. 高校教学科研楼基建自管模式探析[J]. 建设监理,2023(11):67-70.

[6]张楠. 高校教学管理中的二八定律研究与应用[J]. 黑河学院学报,2023,14(7):73-76.

[7]冯莉,李鑫,霍焱.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构建[J].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4):57-6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23年山东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编号SZ2023046),山东省教育厅,2023.0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