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苗瑾

昌吉学院 新疆 昌吉市831100

摘要

在当今社会,美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重视,高校音乐教育不仅仅是对音乐技能的传授,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音乐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音乐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还能培养其情感表达和社会交往能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增强其心理素质和人际关系,音乐教育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创造性的平台,鼓励学生在艺术创作中探索自我,发现个体价值,因此本文深入分析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并探索切实可行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

高校音乐;美育教育;现状;策略

正文


引言:

美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艺术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素养,高校音乐教育承载着重要的美育功能。然而近年来,随着社会对职业教育和实用技能的重视,音乐教育逐渐被边缘化,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受到一定影响,导致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美育熏陶,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滞后,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面对这一现状,有必要进行全面分析,挖掘高校音乐教育的潜力,为美育的实施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高校音乐美育教育的现状

1.1教学内容偏重技能训练,忽视音乐作品的情感

在高校音乐美育教育的现状中,教学内容普遍偏重于技能训练,往往忽视了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和文化内涵。许多课程着重于技术性训练,如乐理、声乐技巧和器乐演奏的基本技能,而较少涉及如何理解和表达音乐作品的情感。这种过于注重技巧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深入感受音乐的艺术魅力和情感表达,从而导致学生在演奏和演唱时缺乏灵魂与感染力,学生在课堂上对音乐作品的分析与讨论也相对匮乏,缺少对音乐背后历史、文化及情感的理解,这使得学生无法将音乐的技术与情感相结合,影响了其音乐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的全面发展。

1.2教师在音乐教学中未能有效引导学生的审美体验

在高校音乐美育教育中,教师在音乐教学中未能有效引导学生的审美体验,导致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停留在表面层次许多音乐教师在课堂上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却忽视了引导学生去感受音乐作品的情感和内涵。教师在讲解音乐作品时,常常缺乏对作品背景、作曲家的情感及其创作意图的深入分析,无法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共鸣和思考,学生在听课和演奏过程中,往往只能机械地模仿和练习,而缺乏对音乐深层意义的体会与认知[1]。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方式较为单一,未能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例如,课堂活动往往只是单纯的演奏或练习,缺少对音乐作品的讨论、情感表达及即兴创作等环节,这使得学生难以形成对音乐的独特理解和审美体验。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主动探索和创造的动力,最终影响了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与兴趣。

1.3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多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思考

在高校音乐美育教育的现状中,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思考和情感共鸣许多学生在学习音乐时,倾向于关注作品的表面元素,如旋律、节奏和和声等技术性特征,而忽视了作品所蕴含的文化背景、历史语境以及情感表达。这种肤浅的理解使得学生在演奏和欣赏音乐时,难以体会到音乐的真正魅力与深意,在讨论经典音乐作品时,学生可能仅仅关注演奏的技巧与准确性,却无法深入分析作曲家的情感历程、创作动机以及作品所反映的社会文化意义,教学过程中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往往缺乏引导和启发,导致学生未能形成独立的思考方式教师在课堂上通常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未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度和批判意识,使得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成为了被动的接受,而非积极的探求。这种缺乏深度思考的状况,不仅影响了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也限制了学生艺术审美的全面发展,导致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无法真正建立起与作品的情感联系,错失了提升音乐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重要机会[2]

2.美育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的策略

2.1调整课程内容,增加音乐作品情感解析

音乐不仅仅是音符的组合,它是情感和文化的表达对音乐作品情感的深入解析,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体会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进而在演奏和欣赏中获得更丰富的体验,将情感解析纳入课程核心,将极大有助于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实现更全面的成长。高校可以开设“音乐作品情感解析”课程,专门针对经典音乐作品进行情感剖析,在教授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看该作品的经典演出视频,接着引导学生讨论学生在观赏过程中所感受到的情感。这种互动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将自己的直观感受与作品的情感主题相结合。教师可以进一步介绍《天鹅湖》的创作背景,讲解柴可夫斯基在作品创作时所经历的情感波动,以及其作品中表现的爱与失落的主题。接下来,教师可以将乐谱分发给学生,分析音乐的结构,如旋律的起伏、和声的变化,以及这些元素如何传达出不同的情感色彩[3]

在课程中,教师还可以安排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学生对作品情感的理解,分组讨论《天鹅湖》中不同角色的情感表现,学生可以分析主角奥杰塔的悲伤与绝望,以及王子的内心挣扎,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还能增强学生对音乐情感的理解。为了更深入的体验,教师可以邀请专业舞蹈演员来现场演绎《天鹅湖》的片段,学生在观看时能更直接地感受到音乐与舞蹈之间的情感联动,进而增强对作品整体性的理解。课程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即兴创作,基于《天鹅湖》的主题,让学生用自己的音乐表达情感。这样的实践学生不仅能理解情感的多样性,也能在创作中学会如何运用音乐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这种将情感解析与实际演奏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音乐时,不再是单纯地学习技术,而是能将技术与情感相结合,形成对音乐的深层理解与独立思考能力。

2.2实施多元化教学方法,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在美育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应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更是一种情感交流的媒介。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教师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找到自我表达的方式。以“电影音乐赏析”课程为例,教师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带领学生深入探讨音乐中的情感内涵,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选择了电影《盗梦空间》中的经典音乐片段“时间”作为教学内容。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先简要介绍电影的故事情节:一位专业的“梦境潜入者”通过进入他人的梦境来植入思想,面对时间流逝带来的种种挑战与选择。教师让学生思考角色的内心挣扎与情感冲突,并引导学生预测这段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教师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纷纷讨论角色的复杂情感以及音乐可能传达的紧张和希望。

 

接下来,教师播放音乐片段,学生们静静地倾听音乐中低沉的旋律和逐渐上升的和声让学生们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情感张力。随着音乐的推进,教师鼓励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身处于角色的梦境中,体验那种时间与现实交错的感觉。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学生被音乐深深打动,有的甚至流下了眼泪,学生在心灵深处感受到了角色的孤独与渴望。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体验音乐的情感,教师随后组织了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学生的感受和理解,音乐中的渐强段落让学生感受到了角色对时间的无力感,仿佛在无尽的追逐中永远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

2.3开展系统的音乐欣赏课程,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欣赏课程不仅仅是听音乐,更是一个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音乐内涵、体悟音乐情感的过程。通过系统的音乐欣赏,学生能够从技术、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全面了解音乐作品,培养出更为深厚的音乐审美素养,通过选择经典作品、分析音乐结构、探讨音乐背后的故事以及进行听觉体验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提升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增强学生对艺术的敏感性和鉴赏力。以高校的“经典音乐欣赏”课程为例,该课程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西方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的代表作品。在课程初期,教师首先选择了几部经典音乐作品,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和肖邦的《夜曲》。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将作品的历史背景、作曲家的生平以及创作意图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结构,比如乐器的编排、旋律的发展以及和声的运用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了解到作品的技术细节,还能理解作曲家在创作时所倾注的情感与思想。

在聆听音乐的环节,教师鼓励学生闭上眼睛,专注于音乐的每一个细节。学生们通过多次反复聆听,逐渐能够捕捉到音乐中的情感变化和动态对比。教师会在这一过程中适时地暂停音乐,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与理解,例如音乐在某个段落中带来的愉悦或忧伤的情绪,让学生不仅停留在音乐的表面,而是深入挖掘出作品的内涵和情感,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了更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还引入了一些相关的艺术形式,比如视觉艺术和文学。

在音乐欣赏课程的后期,学生需要选择一部音乐作品,并结合其他艺术形式进行综合分析,学生可以选择德彪西的《月光》,并研究其与印象派绘画的关系,或者通过相关的诗歌作品探讨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断激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创作,开展系统的音乐欣赏课程,高校音乐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的课程设计不仅关注音乐的技术与结构,更注重音乐背后的情感和文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学生能够在聆听、分析和创作中深化对音乐的理解,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和情感表达能力,未来的音乐教育应继续探索这种系统性的课程设置,帮助学生在音乐的海洋中找到自我,实现全面的艺术成长与发展。

2.4促进课堂互动与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进行深入讨论

在美育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需要通过课堂互动与合作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进行深入讨论,从而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情感体验。在某高校的“经典音乐欣赏”课程中,教师采用了“主题演讲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第一节课上,教师选择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作为讨论的主题。教师首先给学生讲解了该作品的历史背景、创作动机以及其在音乐史上的重要性。随后学生被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作品中的一个乐章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乐章的音乐特点、情感表达和文化意义学生们在查阅资料、聆听不同版本的录音以及观看相关的音乐会视频的过程中,逐渐对乐章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小组讨论中,教师鼓励学生分享各自的发现和看法。每组在课堂上进行15分钟的展示,其他同学则有机会提问和评论。某组选择了《第九交响曲》中的“欢乐颂”,在展示时,学生不仅分析了旋律的动感与欢乐,还讨论了这首曲子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解读,特别是它如何成为和平与团结的象征。其他学生在听完展示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音乐作品与社会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通过引导性的提问,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音乐与文化、历史之间的关系,增强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在这个互动过程中,学生们的情感体验和理解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每个小组在准备和展示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音乐的理解,还培养了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技巧。通过小组内部的讨论和相互合作,学生们在倾听和分享中感受到音乐作品的情感深度和丰富性。特别是在分析“欢乐颂”时,学生们不仅关注旋律本身,还开始探讨其所传达的社会意义,这种讨论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热情和兴趣。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学生们在知识与情感上都得到了升华课堂互动不仅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也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艺术作品的深入理解。

结语

在美育背景下,提升高校音乐教育的有效性,不仅需要关注教育内容的丰富性,还需重视教学方法与学生参与感的提升。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师资培训、鼓励跨学科融合等策略,可以有效促进音乐教育与美育的深度融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审美能力。未来高校音乐教育应继续探索创新的教育模式,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为培养具有高尚情操与人文素养的全面人才奠定基础期望在高校中营造出更加生动和谐的音乐教育环境,让每位学生都能在音乐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之美。

参考文献:

[1]杨廷森.高校音乐美育教育教学模式路径研究[J].四川文化艺术研究,2021,(00):34-39.

[2]朱箐竹,陈璐.高校音乐美育教育教学模式路径研究[J].戏剧之家,2021,(13):96-97.

[3]曾焯.高校音乐教学中的美育教育——评《大学音乐美育教程》[J].中国高校科技,2020,(06):11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