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中关于问题驱动教学法的实践
摘要
关键词
高中数学;问题驱动教学法;实践路径
正文
在教育改革大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需求,传统教学方式已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问题驱动教学法以其问题导向的鲜明特点,正逐渐成为引领数学教学创新的重要力量。该方法以问题为引擎,通过问题的精心设计与引导,唤醒学生的求知欲,锻炼他们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立足于一线教学实践,深入探讨了问题驱动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期望能为数学教学革新与发展贡献自己的思考与见解。
一、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应用问题驱动教学法的意义
(一)引导解题思路,塑造主动思维
在高中数学课堂上,问题驱动教学法的运用对学生解题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教师通过提出针对性强的问题,将学生引导至特定的思考环境中。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理论与实际问题连接起来,更重要的是,它鼓励学生在求解过程中进行主动思考,逐渐养成独立分析问题的习惯。学生在追寻答案的旅途中,会学会从不同角度剖析问题,深挖潜在的数学规律,进而提升解题的灵活性与准确性。
(二)递进式提问,促进自主学习能力
问题驱动教学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递进式的问题设计,这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至关重要。教师会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设计难度逐层递进的问题,这样既能保证问题的挑战性,又能防止因难度过高而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探索者,他们在解决问题的征途上不断挑战自己,拓宽知识视野,从而显著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三)点燃探索之火,提升学习成就感
问题驱动教学法的运用还能有效点燃学生的探索热情,进而增强他们的学习成就感。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往往难以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内在魅力和实用价值。然而,通过问题驱动的方式,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在探寻问题答案的过程中,他们不仅发现了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场景,更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这种成功的体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在数学学习的征途上更加自信、坚毅。同时,在小组合作和个人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也锻炼了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高中生的求知欲不高,课堂主体不明确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其核心理念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构建活跃、高效的课堂氛围,当前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这一理念并未得到充分贯彻。教师往往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主导课堂节奏,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这种教学方式抑制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欲望,使原本就具有理论性的数学变得更加枯燥乏味,导致学生难以集中注意力,整体学习效率低下。
(二)基础的数学知识掌握情况不强
数学学习过程中,许多学生面对复杂的数学问题时常常感到畏惧,尤其是那些数学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现阶段的高中数学教学往往是系统地引导全体学生进行学习,但这种方式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跟随进度显得尤为困难。由于教师未能及时针对这部分学生的知识漏洞进行巩固和提升,随着时间的推移,“数学学困生”现象愈发严重,这一现象不仅影响了学生的整体学习成效,还可能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信心和兴趣造成长远不良影响。
三、高中数学教学中关于问题驱动教学法的实践路径
(一)新旧知识衔接,促使学生温故知新
数学知识的连贯性与系统性是其核心特点,新知识的习得往往需以旧知识为基石,教师在引入新课程内容时,必须对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学习能力进行深入分析,从与新课程紧密相关的已学知识出发,精心设计具有过渡性质的问题,旨在激活学生既有的知识网络,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触及新知识的领域,引发认知上的冲突和探索的欲望。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借助旧知识的支撑,降低新知识的学习难度,使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以高中数学必修二中《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为例,该课程教学难点在于公式推导过程。考虑到学生已经对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及其推导方法有了深入的理解,教师可以此作为切入点,设置一系列具有层次递进关系的问题。通过回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两点距离公式,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引导学生思考空间中任意一点到原点距离的计算方法,逐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从二维平面过渡到三维空间;结合实际问题,如测量长方体砖块的对角线长度,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解题的灵活性;鼓励学生借鉴前面的解题思路与方法,自主探索空间直角坐标系中两点间距离的计算公式。这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问题,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有效促进学生新知识体系的自主构建与内化吸收。
(二)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实施问题驱动教学法时,问题的“驱动性”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要求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具备适中的难度、贴近学生的实际水平,且还需兼具趣味性与生活性等特点,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而问题情境的创设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能帮教师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情境,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
例如,讲解必修三中《系统抽样》时,教师可创设问题情境:学校为了全面提升本年级的教学质量,计划从本年级学生中随机抽取100名学生进行教学意见调查。请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何设计抽样方案,以确保调查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由于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因此部分学生可能会提出直接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案进行操作。然而,经过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后,学生会逐渐发现这种抽样方法可能存在的问题,如各班级被抽取的学生样本量可能不均衡等,从而影响调查结果的代表性和准确性。此时,教师可以顺势引入系统抽样的概念和方法,通过对比分析两种抽样方法的优缺点与适用场景,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系统抽样的优越性与重要性。通过这种问题情境的创设以及问题的引导和启发,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系统抽样的相关知识及其实践应用价值,探究兴趣与解决问题能力也得到有效提升与培养。
(三)带领总结归纳,做好新课教学铺垫
随着课堂临近尾声,每分每秒都显尤为珍贵,教师应精准把握这一时机,以问题为纽带,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回顾与总结。通过精心构思的问题,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更能促使他们深化对新知识的理解与吸收,这也是巩固学习基础、提升思维能力的绝佳机会。更进一步,教师可利用这一时段,为下节课的教学内容做好充分的铺垫,通过抛出一些与下节课紧密相关、又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这些问题不必立即揭晓答案,而是作为悬念留给学生,引导他们在课后自主预习与探究,如此一来,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为下节课的高效教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例如,在《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一课结束时,教师可以这样提问:“我们已经了解了平面与平面之间的平行关系,那么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之间还可能存在哪些特殊的位置关系呢?这些关系又各自具有怎样的性质?我们该如何去判定它们?”通过这样的问题设置,自然引出下节课的教学内容,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精神。
(四)针对教材设计问题,扎实学生数学基础
高中数学教学中,教材是教学的根本依据,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教师在运用问题驱动教学法时,必须紧密结合教材内容,深入挖掘其内涵与价值。通过设计一系列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能引发深度思考的问题,可有效引导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本质与规律。
以“空间几何”教学难点为例,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紧紧围绕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和核心概念,构思一系列具有层次性和挑战性的问题,问题要能触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更要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引导他们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夯实数学基础。例如:“你能否列举出空间几何体的一些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对于我们理解和应用空间几何有何重要意义?”“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与空间几何相关的实际问题?你是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的?”通过这样的问题驱动,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空间几何的基础知识,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提升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也为他们未来的数学学习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总而言之,问题驱动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十分显著,通过问题的引导和探究,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在这种教学法的引导下,能更主动地学习,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本质,该教学法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重要影响,更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值得教师深入研究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二云. 问题驱动教学法在高中数学课堂的应用策略分析[J]. 新课程,2021,(49):140.
[2]黄国志. 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驱动教学法的应用研究[J]. 高考,2021,(18):23-24.
[3]梁伟. 问题驱动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5):222-223.
[4]鲁小凡.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策略探析[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20(12):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