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异家庭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教育路径探析
摘要
关键词
离异家庭;儿童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
正文
前言:据社会学专家相关调查,自2000年起,我国离婚率就已经呈现明显的递增趋势,并且根据校内离异家庭调查结果来看,全校处于家庭离异状态的儿童超过100余人,并且,几乎每一个班级都会离异家庭儿童,数量最多高至8名,年级越高的班级,离异家庭儿童数量越多。由于家庭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儿童心理健康也非常容易引发一系列问题,无论是在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还是在学业和品行方面都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一、离异家庭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儿童社会化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家庭承担着最主要的教育场所,儿童心理和生理发展处于关键的转折阶段,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同时,也会存在各类教育矛盾和教育冲突,如果这一时期的儿童家情况出现剧烈的变动,则非常容易对儿童的心理健康状态造成较大影响,不仅仅会对儿童同人格的形成造成直接影响,还会在儿童人际关系和问题处理方式上,与完整家庭成长的儿童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根据相关调查,与完整家庭的儿童相比,离异家庭成长的儿童非常容易出现各类心理健康问题,也就是说,离异家庭儿童的心理健康状态明显差于完整家庭儿童的心理健康状态。对于离异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儿童而言,家庭的缺失导致儿童出现明显的心理状况问题,比如心情易怒、易烦躁、情感需求旺盛等,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胆小或自卑等负面情绪。在集体相处环境下,离异家庭儿童可能不会与完整家庭儿童出现明显的差异性,可以与大部分儿童友好相处,但是在诚实、礼貌、守信等品格方面,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据教育工作者反映,一般情况下,如果儿童家庭处于离异状态,则儿童的家庭教育就会出现明显的缺失,无论是离异家庭,父母言行举止的偏差,还是家庭情感的缺乏或失调,都会对儿童心理健康状态造成明显的不良影响。儿童的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十分有限,这就代表着面对家庭处于离异或即将处于解体状态下,儿童无法在短时间内接受家庭离异的事实,因此会在心理层面上出现抗拒事实变化的现象,甚至如果儿童接受能力比较差,也非常容易出现消极悲观的负面情绪,容易对周边的环境产生恶意。无论是国内调查还是国外研究,儿童心理健康学者均表明,不良心态广泛存在于离异家庭环境下的儿童,他们在心理层面会因为家庭离异大概率出现明显的状态,比如自卑、逆反、敌视,或者是封闭、孤僻、支配、嫉妒等,种种负面的心理状况就会导致离异家庭儿童抗挫能力缺失的问题。如果学校或教师没有采取正确的处理办法,而是使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其进行思想健康教育,甚至仅仅以考试分数为评价儿童学习成长的唯一指标,就非常容易破坏礼仪家庭儿童的自尊心导致儿童出现各类负面情绪,严重者甚至会出现一些极端行为,无论是对儿童的学习状况,还是身心成长,会造成严重打击。总体而言,如果家庭、学校、社会没有给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足够的支撑和帮助就非常容易导致离异家庭环境下的儿童在人际交往、问题处理、自身认知等方面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但是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家庭离异为儿童心理健康成长持有无影响论,这主要是因为,对于家庭离异产生的儿童心理健康影响的早期研究是建立在发展性缺失理论之上的,而发展性理论缺失理论所隐含的假设是完整和谐的家庭成长环境是一个儿童实现社会化目标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如果出现家庭离异的情况,就会对儿童社会化训练和教育造成灾难性破坏。发展性缺失理论对于家庭离异儿童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在研究范围上,大多数研究者都会把研究重点放在家庭离异,对儿童心理健康成长造成的负面后果上,但是没有对中间产生的变量加以权衡和考量;其二,在发展性缺失理论的研究方法上,大多数学者研究早期都会使用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化地质模型,也就是将完整家庭儿童的心理状况与离异家庭儿童的心理状况进行比较分析,针对于两种情况下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深度剖析,挖掘离异家庭儿童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的发生原因,同时对辍学、责任感缺失、低自尊等问题进行研究。对于离异家庭儿童早期研究调查而言,大多数研究者都会以临床样本为基础,然后以家庭离异对儿童心理状况造成的负面影响直接将家庭离异下的儿童证明为问题儿童,也就是说这一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具有明显的瑕疵和不足,所以许多学者也会认为,家庭离异对于儿童心理和行为举止等方面的负面影响具有夸大、过分渲染等。
二、离异家庭对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路径
(一)增加家庭内部沟通
离异家庭对于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方面的缺失,不仅仅是家庭基础教育,还是儿童终身教育的缺陷,在儿童接受学校及社会教育之前,最先接触到的教育环境就是家庭教育,也就是说家庭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基础环节,具有自然早期性,而父母的权威性和感染性会对儿童的思想品格和行为方式造成直接影响,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等其他教育无法完全替代的教育重点[1]。因此,如果要想确保离异家庭儿童可以与完整家庭儿童一样,接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从家庭教育的缺失入手。首先,在离异家庭选择离异方式时,父母双方务必以一个和平友好的方式完成离婚环节。对于现代家庭而言,离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结束一段不愉快的婚姻关系,而不是让其他人和自己承受更多的痛苦,正因如此,离异家庭中的父母双方不应该将夫妻矛盾转移至子女身上,更不应该在子女面前出现诋毁另一方的情况,在商议离婚条件时,父母双方也不应该将子女作为牵制或要挟的筹码,否则,会加重家庭离异对于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负面影响。也就是说,夫妻双方在选择离婚时,应该以一个冷静理智的方式进行协议离婚,无论是在离婚谈判环节还是离婚后,夫妻双方都应该给予对方应有的尊重,并且要在子女面前尽量维护双方父母的个人形象[2]。在告知儿童父母离异时,夫妻双方也应该以一个平静委婉的方式向儿童解释离婚的原因,要准确向儿童表述,父母只是离婚,但是父母对于子女的关心和爱护并不会缺失,亲子关系依旧存在,以此提升儿童的安全感,尽量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其次,待夫妻双方正式解除婚姻关系后,父母双方应尽快调整好自己的情绪状态,要以一个良好积极的心态面对子女的教育问题,同时夫妻双方也可以调动周围的亲戚或朋友关系,弥补子女家庭教育中的性别教育资源缺失,竭尽所能让离异家庭儿童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让儿童明确及时父母离婚后,子女与父母的亲子关系不会发生任何变化。最后,离异家庭在子女教养方式上也要进行调整和转变,尽量采用民主型的教养方式,这种方式主要是强调离异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通过民主型教养方式,离异双方可以与孩子形成信任、理解的友好关系,也就是尽量为离异家庭儿童创造一个普通儿童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给予其积极、健康、正面的家庭教育。
(二)学校端正教育态度
学校教育也是完善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对此,在校内,学校应该选派专门的工作人员,重点对离异家庭儿童展开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给予一定的心理疏导帮助。帮助离异家庭儿童尽快走出家庭破碎的负面情绪。学校也应该与离异家庭儿童父母积极进行沟通,同时对教师队伍予以监管,要求教师应以一视同仁的态度给予离异家庭儿童正常的教育,严防有色眼镜的产生。教师是学校教育的关键人物,因此教师可以积极与儿童父母进行商议,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品格等特征,共同与家长商议学生的教养方式,以此共同促进离异家庭儿童心理层面的健康成长[3]。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应该主动与离异家庭儿童进行沟通和交流,要以一个耐心的教育态度,给予离异家庭儿童足够的关心和爱护,同时,也要对班级内部的学习氛围进行管控,避免其他同学歧视、嘲笑离异家庭儿童等问题出现。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鼓励离异家庭儿童主动参与集体活动,以此提升离异家庭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社会提供教育帮助
社会的氛围环境也是影响离异家庭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关键因素,因此在一些社会媒体杂志报道青少年犯罪等相关案件时,要尽量避免出现离异家庭儿童等文字的出现,报道内容应以事实为主,不得过分强调离异家庭儿童的身份,避免离异家庭儿童出现敏感、自卑、怀疑等负面情绪。社会也应该给予离异家庭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一定的扶持和帮助,对此,社会人员应该尽量减少关于离异家庭儿童的负面影响,而是将注意力转移至离异家庭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同时对其心理健康教育给予足够的关心和爱护。在公众场合,社会人员也要尽量避免提起夫妻离异等话题,也不要过多的询问儿童的家庭情况。
结论:综上所述,离异家庭会对儿童心理健康成长造成直接影响,它不仅仅造成了儿童正常成长环境的缺失,还对儿童的思维品格和行为方式造成一定影响,很容易导致儿童心理方面出现问题。因此对于离异家庭的儿童,家长还需要重视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从根本上维护儿童心理状态的健康成长,学校和社会也应该承担离异家庭儿童的培养和教育工作,以三方结合的方式,共同搭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新格局,为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促使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杨雅,王丽红. 离异家庭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2,(15):67-68.
[2]韩彩. 离异家庭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J]. 当代家庭教育,2020,(25):23-24.
[3]张倩. 浅析离异家庭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J]. 试题与研究,2020,(15):1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