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小学语文教学育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提升方法
正文
核心素养是全新的教育理念,而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奠基期,需要通过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来认识世界、发展能力,并在不断积累和思考的过程中完善个人的精神世界,逐步成长为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和良好的思想品德的人,因此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它应该贯穿语文教学育人始终。语文学科作为小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想保证教学成效,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必须要端正态度,不断优化语文教学目标、丰富学科教学资源,还要基于学生实际改善教学手段,从各个层面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道德修养、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显然这样的内容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小学语文的教学需求。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以此促进学生终身发展能力的提升,让学生核心素养得以形成。本文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展开论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重视基础知识,引导学生积累运用
只有量变到一定程度才能形成质变,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重视引导,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积累丰富的知识,从而为其之后的理解和运用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在组织综合性学习活动“遨游汉字王国”时,语文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搜集相关的汉字知识,包括汉字的发展史、汉字故事、汉字谜语、歇后语等,而后鼓励学生在课上展示。此时,学生们会通过他人的实践成果了解到更多知识,教师也可以抓住机会鼓励学生们进行积累,即利用积累本记录有趣的汉字,对其字形结构、含义进行解读,或是摘抄汉字故事、谜语和歇后语,还可以尝试用自己积累的素材造句、扩写。当然,为了使积累活动落实到位,语文教师要设置检查、分享制度,即定期检查每个同学的积累本,选取优秀的作品在班级中展示传阅,从而营造良好的积累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培养学生的积累习惯,可以让其掌握更多语言知识和技能,潜移默化地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在现实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不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积累的,认为这一部分内容过于简单,经常将积累知识放在预习和课后复习阶段,有的学生能够认真对待这两个学习环节,因此积累知识不会有所耽误。但是很多小学生由于年龄尚小,自我约束力不够,加之部分家长监督管教缺失,这两部分的积累知识内容就会有所欠缺,导致学生语文知识积累量不多,严重相应学生自身发展。因此教师应该重视此方面的教学工作,将其放在课堂上,小学语文重在知识的累计,只有足够多的积累,学生碰到语文问题才不会慌张,才能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发展核心素养。同时,教师还要随时掌握学生基础知识积累和掌握情况,在学生一些共性问题上进行不断的强化,在一些个性问题上进行个别辅导,以此助力学生基础知识更加牢固,积累更加丰厚。
二、优化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综合素养
(一)实施情感教学,完善学生价值体系
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教师在讲课时可以渗透情感教育,以便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其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例如,讲授《黄继光》一课时,语文教师就可以着重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包括梳理文章的写作顺序、具体事件,使学生初步了解此文的写作背景,想象当时的场景,更快地将自己代入角色去品味,而后要详细剖析描写主人公语言、神态和动作的语句,思考黄继光在不同情况下的心理状态,并联系个人实际感受黄继光作出牺牲选择时所下的决心,更为真切地体会黄继光为革命胜利奉献自我的伟大精神。最后,教师可以补充一些“过去的故事”,让学生们了解战争年代人们的生活状况以及那些为了国家、民族前赴后继、牺牲自我的先烈们的伟大品格,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处于当前的社会生活中自己能够做些什么,培养其珍惜当下、报效祖国的理念。通过渗透情感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道德修养,促进其核心素养发展。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类似的文章,教师需要不断挖取其中的情感因素,以此作为培养学生道德品行,完善学生价值体系的重要途径。
(二)注重创设情境,保证学生学习成效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高效学习。例如,根据《只有一个地球》一文的主题,教师可以在讲课期间使用信息技术播放冰川融化的视频片段,讲解该现象造成的后果,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哪些行为会导致碳排放量增加,以此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科普,让学生明白污染环境带来的一系列危害,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用的环保小建议,或是以当地的某个区域为例,展示该地10年前和现在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环境污染带来的消极影响。在此情境中,语文教师可以更为顺利地向学生传输理论知识,学生们也能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题,并受到启发,不断强化自身的环保意识,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在新课改不断推进的今天,传统的一言堂教学应该摒弃,课堂一节课只有教师一个人讲,一个人说的年代已经不适合现在学生学习需求,这时教师采用情境创设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在一问一答中间去掌握语文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生的参与中,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在此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中对问题进行深度考虑,得出有自己认知的一些答案,产生自主意识,加强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加深印象,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也是十分有益的做法。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创设情景中,必须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相互结合,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如果是这样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鼓励合作学习,强化学生语文思维
良好的思维习惯可以使学生受益终身,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落实核心素养理念时设置合作学习环节,针对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文思维。例如,教师可将学生分成6人小组,并根据《猎人海力布》一文布置探究任务:(1)文中主要描述了几件事?分别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2)文章主人公身上有哪些宝贵的品质?请结合文章中的具体情节进行分析。(3)如果你是文中的“乡亲们”,你想对海力布说什么?(4)假如文章还有结尾,你想补充哪些情节?(5)如果你是导游,你要怎么向其他人介绍这块名为“海力布”的石头的由来?据此,学生们可在小组中讨论,提出各自的观点,并对存在差异的想法进行深入分析以达成共识,同时完成开放的任务,形成多样化的学习成果,再于班级中分享交流,通过互相借鉴迸发更多灵感,同时不断完善各自的学习思路,有助于提升其思维品质。合作学习是小学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方法之一,学生可以在这样的学习中锻炼自身的表达能力,让学生思维在合作学习讨论中进行展示碰撞,进而获得灵感以此掌握语文知识,让学生思维、表达、感受等能力在这一过程中进行加强,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形成发展。
三、重视学生实践,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语文是来源于生活的学科,理应回归到生活之中,通过实践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学生不仅会终身受益而且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对于小学语文来说,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所,是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重要阵地。但是,在立德树人的教育背景下,在新课改的推进一下,教师只将眼光局限于课堂,很难全方位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时,教师就需要将着眼点放在课堂之外的实践活动,让教学更好的与实际生活相互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知识,用语文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方法提升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也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文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和作用,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决心和信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材运用,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特点,利用教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首先需要再教材中挖掘现实生活中的影子,让学生在教学教材的引导下,在生活中进行实践,给学生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比如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有口语交际,教材中会交给学生一些实践中口语交际的方法和技巧,教师则需要引导学生将这些内容引用在学生日常生活实践中,提升学生交际技巧,让知识不再浮于表明,而是真正深入到学生生活中,实践中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难题。其次,要将教学引申到课堂之外,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一些感受和语文知识内容,以此培养学生和谐素养,比如教师在让学生写一篇文章前,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找素材,在实际的事件中获得启发,以此作为写作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思考、观察、感受能力,也可以锻炼学生写作能力,鼓励学生以此作为一种写作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最后,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受劳动、付出、奉献的价值,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播撒爱的种子,让他们在爱中长大,也同样能将爱播撒四方。习惯将伴随学生一生的成长,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核心素养中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师应该重视此教学内容,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束语: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时代下落实教育改革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新人才的有效方法。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准确把握核心素养的内涵,据此完善教学目标和授课方法,也要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多元手段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同时立足实际不断调整教学思路,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探究的平台,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使之在参与中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够完善个人知识结构和精神世界,从而推动他们的身心健全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分析[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12):182-184.
[2]李昀钊.聚焦核心挖潜增效——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基础教育论坛,2022,(31):45+47.
[3]吴琼.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索[J].小学生(下旬刊),2022,(10):106-108.
[4]李仁.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智趣活动的策略与实施途径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35):132-1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