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实践应用
正文
引言:
分层教学是因材施教理念的体现,我们发现,初中数学因为有其抽象性和繁琐性,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也逐渐分层,甚至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如果采用普适性教学,会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吃不下,因此采用分层教学模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教学模式,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符合他们的学习能力,进而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一、分层教学的内涵
分层教学是因材施教理念的体现,也是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符合国家对于教育的要求,符合社会、家长、学生对于教学的期望。我们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常常呈现出分层现象,尤其是初中数学学科,分层现象更明显,优秀的学生具备较强数学素养,新知识一教就会,而较差的学生不具备较强数学素养,新知识学习慢、学习差,旧知识混乱一团。如果采用普适性教学模式,对于优秀学生来说,他们没能进行深层次学习,而对于数学素养和数学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节奏,遇到困难无法解决,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还会造成问题堆积,更会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久而久之就会对数学学习变厌烦,再想融入会难上加难。
针对这种情况,展开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数学基础和数学素养的学生展开不同层次的数学教学模式,将在数学学习目标、数学学习关注、数学学习作业等各方面都进行分层,对好生布置较难的数学学习计划,持续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而对差生布置较简单的数学学习计划,让他们先适应数学学习,先将简单知识弄懂,后续再想办法提升,使所有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都适应,不断提高自身数学水平,不断进步。
二、分层教学的实践应用策略
(一)学生分层是必须前提
开展分层教学,对学生进行分层是必须前提,只有对学生有精准的了解,才能找准目标,随后对症下药布置分层教学措施。对学生分层应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依据数学基础、数学能力进行分层,也就是常说的好生与差生分层,教师对学生精准了解,随后设计三个或四个层次即可,即:好、中、差三层,或:优秀、良好、合格、不及格四层,分别以ABC或ABCD来代替。二是依据数学缺陷进行分层,学生在学习中会发生对某一知识点不熟练或不清晰的现象,就算是同一层次的学生,学习缺陷也可能是不一样的,比如同一个层次,一个学生解“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习题错误很多,另一个学生则对立体集合图形解题错误较多,这一点也需要记录下来,将数学知识类型分类,简单标注在每一个学生评价上即可,比如B1为有理数乘除法存在问题,A2代表一元一次方程解析出问题。
学生分层的依据是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定,除此之外,利用好学生学情大数据,比如日常课堂小测、作业、考试等,都可以作为资料,反映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另外,分层教学一定要注意隐性化,不要让学生知道自己被分到哪一层次,更不能直接以“优生”、“差生”等来命名,这对于差生来说是致命的,知道自己被分到了较低的层次,一些学生能知耻后勇持续进步,但大部分学生都会感觉自己被抛弃,再加上学习不顺利就会慢慢自我放弃,反而造成负面影响[1]。
(二)关注分层是基础原则
学生成绩有好有坏,依据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被分层,随之在教学关注上也要进行分层,这一点是分层教学基本原则。我们发现,差生成绩较差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数学素养不足、概念没弄明白以及问题堆积,更在于他们没有一个健全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别人学习的时候他们在开小差,别人习题演练拔高的时候他们却只想着抄作业,慢慢地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才分出层次。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往往对好生多加关注,多为好生服务,而忽视了差生发展,和差生互动比较少,课堂教学得过且过,这是不对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反过来,再教学中要对C、D层的学生多加关注,在课堂上多提问,多互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对A、B层学生可以适当放松关注,他们的学习习惯较好,自我学习效能较高,为保证教学质量,明确要求C、D层学生每堂课向教师提出他们学习中出现的三个问题,甚至更多问题,教师及时解答,既是在给学生解答数学问题,同时也是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三)教学目标和内容分层是主要模块
教学目标和内容上分层展开是分层教学的主要模块,具体来说就是对A层学生提出更高的教学目标,提出更难的教学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让他们更快速成长,而对B层学生提出正常问题,让他们的学习压力适当,学习完整的数学知识,而对C层学生则提出较简单的问题,设计难度较低的教学目标,缓解他们的学习压力。
例如在“数据的初步分析”学习中,教学往往只涉及数据在图形中的反映与趋势变化,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数据归纳总结和读图能力,教师对A层学生布置深入的问题,如给学生布置银行存款或理财产品场景,提出不同储蓄模式和利率,让A层学生在多种储蓄模式和理财产品类型中选择最优的模式,利率模型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的,对B层学生布置正常数据分析任务,对C层学生来说,让他们处理数据模型和数据量都较少的分析题。总而言之,在教学内容的难度上分层,尤其是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布置较低难度的学习目标,先让他们融入教学体系之中,后续可以再想办法提升[2]。
(四)实行分层互助学习
分层教学是优秀的教学理念,合作学习也是非常不错的教学方式,那么两者能不能结合起来呢?当然是可以的,在分层教学的基础上,也能实行分层互助教学。即将ABCD层学生混乱成组,好生与差生混合一组,避免打击差生学习积极性,在同一个学习目标下进行协同学习,为体现出自主性和层次性,应实现“先分后总”的学习过程,先让每一个学生进行个人独立学习,再进行团队合作探讨,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学习任务,否则差生容易随波逐流,反而影响差生的学习效果。而在合作学习中为体现出分层教学的特点,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学习任务卡,每个学生一张,在学习任务卡上体现出层次性来,对差生设计较简单的学习目标任务卡,而对差生则设计较难的学习任务卡,或者设计选择性学习目标,可以是某一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复杂运算、数学建模设计习题等方面,这些内容较难,如果学生有兴趣、有精力和时间,在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基础上,可以去完成选择性任务,但不强制要求,这样也满足了好生进一步学习的需求,但也不会给差生带来学习困扰[3]。
(五)学习缺陷针对性训练
每个人都会存在学习缺陷,好生的学习缺陷少,而差生的学习缺陷较多,并且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缺陷各有不同,那么对于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缺陷所在,就要展开针对性的教学和训练,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比如有的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知识点不熟悉,有的学生对立体几何图形模块知识点不熟悉,那么在课堂上对不同学生讲解不同数学知识内容,布置不同知识习题让他们解答,从而促使学生解决学习缺陷,将未掌握的知识点弄懂悟透,将错误较多的习题多加练习,正确下次不犯同样的错误。
(六)分层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是教学重要形式,通过一定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在分层教学应用中,也应在课后作业布置上进行分层。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层,一是作业量,二是作业难度。尤其是在“双减”背景下,要求全面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这就更应该布置更少量的、分层次的课后作业,减轻学生的负担。
在作业量上,提倡对差生减少作业量,因为差生做作业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别的学生能很快昨晚,而他们要到深夜才能做完,那么针对性的减少差生的作业量,使得他们也能很快完成,不拖延到深夜。在作业难度上,也是同理,重点对差生而言,需减少作业难度,让他们能顺利完成,而不是想着抄作业蒙蔽过关。可以设计必做题和选做题的模式,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完成必做题,而要求B层学生额外完成一道选做题,A层学生额外完成两道选做题[4]。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生的数学基础、数学素养会有层次,导致学习能力也有层次,那么就展开分层教学,找准学生所在层次,并布置层次性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对好生设计更难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对差生设计较简单问题,让他们适应数学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适应教学,自然能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丹.分层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东西南北:教育,2021(10):1.
[2]张雪梅.分层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23):106-107.
[3]云亚军.分层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析[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0(05):158-159.
[4]骆芹.分析分层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21):63-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