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与音乐教学的相互融合摭谈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孟凡蕾

山东省兰陵县第十小学

摘要

音乐是启发情感和心灵的重要源泉,能培养学生审美追求和高尚人文理想,在一定程度上与语文学科提出的教育目标相契合,因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音乐资源能较好地活跃课堂气氛,全面调动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小学音乐教学中利用语文元素,创设美妙的音乐情境,培养良好的课堂氛围,更能提升音乐课堂教学效果。两科教学相互促进,紧贴校情学情,充分发挥优势作用,全面提升语文音乐教学质量。对此,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与小学音乐教学相互融合策略做初步探讨。


关键词

小学;语文;音乐 ;相互融合 策略

正文


 2022版新课标颁布,核心素养成为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要求不断深化的时代背景下,音乐媒体教学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水平不断提升,同时在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对于语言文化和语文知识的应用要求也更加突出。通过两门学科的深度融合,不仅能够为各自教学活动开展提供教学创新,还能够全方位提升学生我综合素养,满足新时教学改革的现实要求。但是在相互融合过程中,必然会存在多方面问题,以此在相互融合过程中,必须要强化融合方式方法的研究,构建完善的融合体系,为小学教学中音乐与语文学科的深度融合起到应有的支撑作用。

、小学音乐语文教学的融合途径

1利用故事提升对歌曲的理解

利用故事形式提升学生对歌曲的理解,是音乐教学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在低年级音乐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讲故事的形式,先把音乐作品的背景讲述给学生,也可以先进行教学,让学生对歌词有所了解后,利用讲故事的形式,把歌词的含义讲给学生。通过故事与歌曲形式的结合,能够更好的创设教学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3]。在歌词教学完成后,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歌曲改编成为故事表述出来。通过将不同的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能够创设更加良好的教学环境,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够深化语文课程教学中“说话”的基本教学要求,帮助学生更好的记住歌词内容。

2利用传统文化提升音乐素养

音乐是世界范围内相通的艺术形式,但同时又具有明显的民族性特征。利用音乐教学让学生更好的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目的,将传统文化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导入音乐课堂教学中,不断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同样是音乐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基本要求。新时代背景下,小学生接触外部环境影响更加复杂,在缺乏对应辨识能力的情形下,将音乐教学与传统文化教学有机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对民族文化的感知力,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基础。例如在某些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古风歌曲形式对学生进行教学,而在古风歌曲教学中,则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将演唱与朗诵有机结合,将语文教学与音乐教学有机融合为一体。

3利用文学场景创设音乐情境

音乐曲目本身都是在特定情境下产生的,要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要求学生能够深度融入至教学情境中,以此才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更好的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感受音乐的情感力量。在情境创设过程中,教师语言的应用,本身就是语文教学的内容之一,通过更加优化的方式将语文知识融入进来,利用对应的文学语言,为学生创设美妙的音乐情境,就能够培养良好的课堂氛围。例如在《幽静的山谷》曲目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朗诵歌词,或者是为学生利用多媒体形式播放散文,将背景音乐与朗诵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音乐的情感。

二、小学语文与音乐教学的融合途径

 1、在语文朗读教学中应用音乐资源

 朗读是语文学科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拓展学生思维深度、增强想象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等作用。纵观目前小学语文教学,部分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过于随意,常见盲目开展朗读教学现状。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重视朗读在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促进学生发展方面发挥的作用并在朗读中熏陶学生思想情感,强化整体感知能力,提升语文综合素质。

以《静夜思》教学为例,教师可选取古琴曲《忆故人》作为朗读诗词配乐,余音绕梁和潺潺流动的音乐和学生个人思想情感相融,学生在幽静缓慢的音乐中充分体验和感悟作者在静夜下散发的浓厚思乡之情,进而理解作者表面在于表达夜晚,实则传递感情的深层内涵。从上述案例可得知,无论教师所选的古诗《静夜思》和选取的古琴配乐《忆故人》,二者在艺术表达、情感内容主题方面都达到高度契合,尤其古韵十足的琴声配合故事感强烈的诗词。如果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重视音乐与知识内容契合,不仅无法激发学生兴趣和情感,更会影响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内容,降低课堂教学效率。从上述教学可看出,音乐是激发学生学习和启发思维重要途径之一,高雅的音乐与人文性较强的语文知识相结合,能将学生吸引至魅力十足的语文课堂,促使学生在音乐的世界中尽情想象,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2、在语文识字教学中应用音乐资源

识字是语文教学基础,关系到学生阅读、写作等的学习。作为低年级语文教学重难点,教师应结合小学生年龄、性格、认知等各方面特征引入音乐,促使学生在生动、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生字知识,提升语文识字教学效率。与此同时,小学低段学生处于培养学习兴趣的关键期,但纵观语文识字课堂教学,多数学生认为较为枯燥单一,该如何激发学生识字兴趣是语文教学重要学习任务。大部分语文教师提倡在广告商标、阅读课外书、看电视等现实生活案例中识字,还有一种方式借助音乐资源识字,因为学生经常演唱一首歌,长此以往就会熟悉歌词生字,语文教师可在学生刚入学时就为其推荐歌曲,如《上学歌》《弟子规之歌》《蜗牛与黄鹂鸟》《小学生守则之歌》《粉刷匠》等儿歌,实现趣味识字教学的同时维持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先学习生字再学习拼音要求,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识字量。相关研究指出,优美音乐能放松全身肌肉,消除大脑紧张焦虑情绪,跟着音乐的节拍读出需记忆材料,学习后再播放轻松愉悦的音乐,恢复大脑记忆。

3、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音乐资源

优秀的音乐作品记录历史和反映现实生活,语文教师借助音乐导入能活跃课堂气氛,为高效教学做好铺垫。相关教育者指出,人在自然状态下产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能激发人潜在的高超记忆力,学生会在音乐导入下自觉进入学习状态,实现真正意义层面的高效学习。

以《找春天》教学为例,教师选取学生在生活中经常听到的歌曲《春天在哪里》进行导入,部分学生聆听到这首歌曲时下意识歌唱。此时语文教师顺势提出提问:“大家知道春天在哪里吗?”学生纷纷回答,此时语文教师直接引入新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开启语文教学。此外,借助音乐深化学生感知。相关研究指出,欣赏文学作品的关键点在于体验和感悟意境,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单凭文字无法深入体验意境,语文教师可适当引入音乐资源,刺激学生听觉感官,激发学生潜在想象与学习兴趣,并使自身思想情感与作者、文本内容产生共鸣,在美的引领下升华情感,达到陶冶情操目的。以《小池》教学为例,当学生初步理解诗词含义后,教师为学生播放著名古筝曲《春江花月夜》,古诗搭配古曲,再现诗词特有的意境,促使学生沉浸其中,活跃课堂气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适当穿插音乐能有利于学生深层次理解作者传递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审美能力。

多学科互动教学、跨学科融合教学,已经成为小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形式,在小学音乐和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应当强化对融合教学的重视程度,构建更加完善的教学体系,探索新型融合教学模式。以此才能够实现对学生知识教育的同时,强化对学生思想层面的引导,强化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为推动小学阶段教学改革奠定坚实基础,为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欢锦.“语文元素”在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中的运用[J].新课程,202038):38.

[2]陈婷.小学语文课堂与音乐的有效融合[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2011):95.

[3]王小维.基于音乐媒体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应用策略分析[J].新课程,202043):12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