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问题链建构知识体系实现课堂的高效性--以“水溶液中的平衡”复习教学设计为例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一、问题的提出
高三后阶段的第二轮复习,主要是针对高考的热点问题,选取合适的专题进行复习,旨在培养学生围绕一个主题,搜索相关知识、解决环绕主题的系列问题的能力。从本质上讲,是将学过的知识和已经具备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运用于解决问题的一种复习。因此,专题复习不应再注重知识结构的先后次序,应该本着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的思路,去寻找所需要的、有用的方法和技能;本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将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设计某一复习专题时,首先应从问题的思维主线入手,引导学生从全新的、应用的角度进行思考,形成不同于基础复习的思维方式;其次,进行围绕主题内容的专题分析训练,形成不同于基础复习的训练方式;从而达到构建知识网络和形成方法体系并重的目的。本文以酸碱滴定曲线图为模板,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来复习水溶液中的平衡问题。
二、教学设计
情景探究:常温下,用0.1mol/LNaOH溶液滴定20.00mL0.1mol/LCH3COOH溶液,滴定曲线如图所示:
问题1:A、B、C、D四点对应的溶质分别是什么?这四个点所对应的溶液都存在哪些平衡?
设计意图:酸碱中和反应过程中溶质的变化;渗透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的思想,为解决后续问题奠定基础。
问题2:从A点开始滴加NaOH溶液,对CH3COOH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
D点之后继续滴加NaOH溶液,对CH3COO-的水解平衡有何影响?
设计意图:考查外界条件的改变对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的影响及其应用。学生要学会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
问题3:从定性的角度分析,整个滴定过程中水的电离程度如何变化?
问题4:若已知A、B、C、D四点对应溶液的PH值分别为3、5、7、9,请计算这四点时由水电离出的H+或OH-的浓度分别是多大?并按水的电离程度由小到大排序。
设计意图:从定性、定量的角度复习回忆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因素并能进行简单计算。这块并不要求学生面面俱到,重点在于让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缺少的部分关系恰好是教师在复习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超越的最近发展区。
问题5:以B点为例写出溶液中的3个守恒关系(电荷守恒、物料守恒和质子守恒),并将A、B、C、D四点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分别按由大到小排序。
设计意图:掌握盐溶液中的三大守恒关系,并能进行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比较。我们应该充分相信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鼓励学生思考,高效课堂是要使得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提出曲线变化过程中的讨论问题,提高了学生分类归纳的能力,把静态离子浓度的比较变成了动态离子浓度的比较,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变化。
问题6:若已知A点的PH为3,请计算A点时CH3COOH的电离平衡常数。
变式1:若曲线上另有一点F,溶液的PH为a,此时溶液中的 c(CH3COO-)=c(CH3COOH),请计算F点时CH3COOH的电离平衡常数。
设计意图:复习回顾电离平衡常数的表达式,影响因素和应用。
例题:(浙江高考卷改编)已知25℃时醋酸的电离常数ka=1.8x10-5。向20ml 0.1 mol·L-1 醋酸溶液中逐滴加入 0.1mol·L-1 NaOH溶液,滴定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曲线图如右: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从点①到点④,水的电离程度逐渐增大,而
c(CH3COO-)
c(CH3COOH)·c(OH-) 逐渐减小。
B、从点①到点②,混合溶液中一直存在:
c(Na+)>c(CH3COO-)>c(CH3COOH)>c(H+)>c(OH-)
C、若溶液中存c(Na+)=c(CH3COO-)+c(CH3COOH),则对应的是点③
D、当溶液中c(CH3COOH):c(CH3COO-)=5:9时,溶液pH=5
设计意图:学习的最终目标就是能够学以致用,通过本节课的复习,让学生形成解答水溶液中的平衡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是高三复习课高效性体现。归纳的过程中应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切忌教师包揽过多,甚至出现教师一言堂而学生鸦雀无声的情况。
三、教学反思
1、 关注过程,动态生成
实现高效课堂,不仅要关注学习的结果,关注学习的过程同样重要,尤其是学生的思维变化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突出了在曲线变化过程中溶质成分的改变引起溶液中离子浓度的改变,通过向CH3COOH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的典型问题的分析,把看似静止的溶液变成动态的生成过程,让学生运用分类、探究、质疑等研究方法,对原有难点重新建构,形成对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2、关注疑问,积极鼓励
实现高效课堂,不能仅局限于传授学科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疑难困惑,在这些疑问中往往蕴藏着学生的智慧与创造,教师要积极保护与引导,忽略学生的疑问,则难以构建高效的课堂。在本节课的推进过程中,有的学生对曲线变化中各点或各段的溶质成分产生了好奇,也有的学生对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的相对大小排序有不同的见解等等。教师在课堂时间的安排上要留有充分的质疑讨论空间,让学生积极思考,尽可能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全程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3、 关注方法,学科关联
实现高效课堂,不论是化学还是其他学科的方法,只要能够切实有效地解决问题,都应当予以鼓励与借鉴,形成学科关联的意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了一道曲线变化过程中离子浓度的关系判断题,既考查了学生对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的比较,又借鉴了数学等元替换的思想,使学生感受到跨学科性联系的重要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疑问的学生不会具有创造性,教师要更加关注学生思维的变化,适时推进,总结探索出适合自身情况的一般性思路和方法。高效的课堂不是学生依据教师规定的轨道按部就班地走,而应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智慧课堂,充满着师生、生生互动的灵动课堂。教师在复习中应搭建阶梯、问题引领、鼓励探讨、适时解惑,把更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