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任铁斌

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沙湾中学 邮编:748506

摘要

在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全球化的加速发展,青少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初中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任务,更肩负着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培养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

正文

 

前言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道德素养和法治素养的提升。因此,探索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合格公民具有重要意义。

1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1.1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承载着系统的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双重任务,它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法治观。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和生动的案例分析,学生能够学会明辨是非,理解并遵守法律法规,培养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样的教学不仅关乎学生个人的成长,更对培养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具有深远意义,确保他们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始终坚守道德底线,维护法治秩序。

1.2 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素养

教学不仅局限于道德认知和法律知识的传授,更着重于引导学生将这些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通过学习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学生能够逐步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和法治素养,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法律决策。这样的教学为学生的未来社会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确保他们能够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实的法治意识,积极贡献于社会。

1.3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不仅教授学生道德和法治知识,还涉及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2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1 明确教学目的,优化课程设计

2.1.1 明确教学目的

教师应清晰地把握教学方向,紧密围绕学生的道德认知、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等核心素养展开教学。教学目的不仅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还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成长需求紧密相连,确保教学内容能够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与法治的原则。通过明确教学目的,教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1.2 优化课程设计

教师应紧密围绕教学目的,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需求,精心规划课程内容,确保知识的系统性和层次性。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应注重融入生活案例和实践活动,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具体,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优化设计,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引人入胜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从而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培养核心素养。

2.2 丰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2.1 多样化教学方法

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讲授法传授基础知识,利用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通过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刻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角色扮演法让学生亲身体验道德情境。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还能使道德与法治知识更加生动具体,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2.2 引入信息技术手段

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资源等,将原本抽象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转化为生动、直观的图像、声音和视频,从而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此外,信息技术手段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便捷的学习方式,如在线学习平台、教育APP等,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学习。这样,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也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

2.3 强化学生参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2.3.1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教师应营造开放、包容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勇于发言,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通过思想的碰撞深化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解。小组合作活动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它能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问题。重要的是,教师要细心观察,识别每位学生的独特之处,为他们量身定制学习任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挑战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学习潜力和创造力。这样的教学策略,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能培养他们成为积极、自信的学习者。

2.3.2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扮演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布置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任务,促使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合作学习,让他们在小组讨论和协作中学会如何自主学习,如何从同伴那里汲取知识。教师还可以教授学生一些有效的自主学习策略,如时间管理、笔记技巧等,帮助他们更高效地学习。通过这些方法,学生不仅能掌握道德与法治的知识,更能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2.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2.4.1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学校需高度重视,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职业素养的核心,引导教师树立崇高的教育观念,深知肩负的教育使命,全心全意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教师应以身作则,用真挚的爱心关怀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此外,学校应建立全面、公正的师德师风评价机制,定期对教师的师德表现进行考核,确保每位教师都能秉持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我们能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和谐、积极的教育环境。

2.4.2 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学校应致力于构建一个持续学习的环境,鼓励并支持教师参与各类专业培训与学术交流。通过这些活动,教师可以及时掌握最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从而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提升教学质量。同时,学校还应鼓励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和同行互评,以此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与相互学习,共同推动教师专业素养的全面提升,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3教学案例分析

3.1 案例一:《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教学

3.1.1 教学背景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章节因其内容的抽象性,往往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使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关键内容,教师需要寻找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兴趣、降低理解难度的教学策略。

3.1.2 教学策略

针对这一教学背景,教师决定采用案例分析法来教授《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教师精心挑选了一系列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案例,如网络谣言的传播、校园欺凌事件等,引导学生分组进行深入讨论。通过讨论,学生逐渐理解了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内涵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理解,教师还组织了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亲身体验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实现过程。

3.1.3 教学效果

这种案例分析法的教学策略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学生不仅牢固掌握了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基本知识,还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参与讨论和角色扮演,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也得到了显著增强,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也大大提高。

3.2 案例二:《维护国家利益》教学

3.2.1 教学背景

《维护国家利益》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章节,因其内容的抽象性和国家层面的宏观视角,往往使学生在学习和理解时感到困难。为了破解这一教学难题,教师需要探索一种能够贴近学生实际、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

3.2.2 教学策略

针对《维护国家利益》的教学内容,教师创新性地采用了情境教学法。教师首先构建了一个贴近现实的情境:假设我国某地区遭受自然灾害,全国人民需团结一心,共同应对。在此情境下,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如何为维护国家利益贡献力量,如捐款捐物、志愿服务等。随后,学生分组讨论并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通过模拟实践加深对维护国家利益的理解。最后,各组进行成果展示和交流,分享学习心得。

3.2.3 教学效果

情境教学法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不仅掌握了维护国家利益的基本知识,还在实践中锻炼了能力,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同时,分组讨论和行动计划制定过程提升了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结论

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明确教学目的、优化课程设计、丰富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参与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同时,教学案例分析也表明这些策略在实际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推广意义。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和实践更有效的教学策略,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罗刚.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解读[J].信息周刊, 2019(35):1.

[2]龙红萍.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文渊(高中版), 2019, 000(005):33.

[3]李陆柒.关于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 201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