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任铁斌

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沙湾中学 邮编:748506

摘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逐渐从传统的理论灌输转向生活化教学模式。生活化教学模式强调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情境模拟、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形式,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从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教学模式

正文


引言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培养学生道德情操和法律素养的重要课程,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通过构建与实施生活化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1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概念及特点

1.1 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概念

生活化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日常生活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它巧妙地将学生实际遇到的问题和经验融入教学内容之中。通过采用情境模拟、深入案例分析及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手段,此模式旨在使学生在贴近真实的情境中学习知识、磨练技能。生活化教学不仅关注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视学生在实践中的学习与成长体验,强调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1.2 生活化教学模式的特点

生活化教学模式以其独特的特点在教育领域中脱颖而出。其核心在于与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学内容直接取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精准对接学生的实际需求,从而轻易激发学生的共鸣与兴趣。此模式通过情境模拟、案例分析等多样化教学手段,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和情感投入,使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更为重要的是,生活化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知识,进而有效提升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2.1 明确教学目的

生活化教学的核心目标在于塑造学生的道德情操与法律素养,使他们成为具有高尚品德和遵纪守法的公民。为此,教学目的需紧密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来设定,包括深化道德认知,使学生能明辨是非、善恶;强化法治意识,让学生了解并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培养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力量;以及提升公民意识,教导学生行使权利的同时也要履行义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砖加瓦。通过这些教学目的的实现,生活化教学模式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的未来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2.2 选择教学内容

在选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时,关键在于确保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我们应优先考虑那些贴近学生生活、具有鲜明代表性和广泛影响力的案例与情境。例如,通过引入交通安全、网络安全、消防安全等实际案例,不仅能让学生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还能教会他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有效保护自己。同时,校园生活中的行为规范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通过分析正当与不当行为的实例,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道德规范的实际意义,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践行这些规范。这样的教学内容选择,旨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共鸣,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2.3 设计教学方法

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应多样化,注重情境模拟、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形式的运用。通过情境模拟,学生可以在模拟的情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生活场景,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认识道德与法治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分析真实事件或虚构的情况,讨论其中存在的道德问题和法律问题,形成对道德与法治的理性思考。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和积累道德规范及法律法规的知识。

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3.1 创设生活化教学氛围

为了有效实施生活化教学模式,教师需精心创设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氛围。在教室布置上,可以巧妙利用墙壁、黑板及多媒体设备,展示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图片、视频及实际案例,从而营造出一个贴近学生、引发共鸣的学习环境。此外,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应生动形象,充满趣味性和感染力,既要能准确传授知识,又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能更加放松,更乐于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进而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知识,提升技能。

3.2 运用生活化教学方法

在实施生活化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灵活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理解力。例如,在教授法律法规时,通过情境模拟法庭审判或交通事故处理等场景,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而在讲解道德规范时,角色扮演法则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体验道德冲突与抉择,进而加深对道德规范内涵的理解。此外,设计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实践活动,如参与社区服务或出席法治教育讲座,不仅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巩固道德与法治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3.3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被置于核心位置。为了有效实施这一模式,教师应成为引导者,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通过精心设计开放性问题或实践任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主动搜集资料、深入分析案例,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活动的积极参与,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思想交流、经验分享,还能在合作中增进理解,实现共同进步。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3.4 评估教学效果

评估生活化教学模式应全面覆盖学生的学习成果、学习态度及实践能力等多个维度。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来洞察学生的学习状态,通过作业检查和考试测评来具体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基于这些评估结果,教师可以灵活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契合。此外,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也是评估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这有助于学生培养自我反思能力,从同伴的评价中汲取经验,从而全面提升自身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4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案例分析

4.1 案例一:《维护国家利益》教学

在《维护国家利益》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运用了情境教学法,将课堂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教师首先设定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我国某地区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急需全国人民的援助。这一情境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意识到维护国家利益与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

随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在这个特定情境下,个人应如何行动以维护国家利益。学生们积极发言,提出了捐款捐物、参与志愿救援行动等多种建议。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这一过程,教师组织他们分组讨论并制定具体的救援行动计划。学生们在小组内充分交流想法,集思广益,最终形成了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和交流。学生们纷纷分享了自己在情境模拟中的学习体会和收获,表示通过这次活动,他们不仅掌握了维护国家利益的基本知识,还深刻体会到了作为公民的责任和使命。这种情境模拟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2 案例二:《我们的情感世界》教学

在《我们的情感世界》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精心选择了故事导入法,以此作为生活化教学的切入点。课前,教师搜集了一系列关于情感的故事,涵盖了父母之爱、同学间的友情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深厚情感。课堂上,教师用温柔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这些故事娓娓道来,瞬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沉浸在一个充满爱的氛围中。

随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每个故事中的情感元素,探讨不同情境下人们如何表达情感、如何感恩他人的付出。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和经历,课堂充满了温馨和感动。通过这种故事导入的方式,学生不仅深刻体会到了身边的爱,还学会了如何感恩和表达情感,这对他们的情感成长和人际交往能力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此外,这种教学方式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热爱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学生们表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他们不仅收获了知识,更在情感上得到了升华,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憧憬。

结论

生活化教学模式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构建与实施生活化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然而,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实施也需要教师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学校和社会也应给予教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共同推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魏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模式运用策略[J].新课程, 2023(8):91-93.

[2]苏晓佳.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构建生活化教学模式[J].教育界, 2022(8):113-115.

[3]李锦.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模式的运用[J]. 2021.DOI:10.3969/j.issn.0529-3502.2021.07.038.

[4]包强.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构建[J].成长, 2019(5):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