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西地区高职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探析
摘要
关键词
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课程评价
正文
引言:中共中央、国务院2020年发布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的目的在于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意见强调要充分认识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加强劳动教育的新要求和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
粤西地区共有11所高等教育学校,其中含5所本科院校和6所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占比54.5%。[]自2020年纲要发布以来,在相关政策文件的指导下,粤西地区6所高职院校陆续开设了劳动教育课程,目前已具备一定的劳动教育教学实践基础。本文以粤西地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情况为研究对象,对粤西地区6所高职院校进行了走访与调研,总结了当前劳动教育课程在课程认知、课程评价以及课程组织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结合粤西地区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以期为该地区劳动教育课程的持续优化与改进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高职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
关于高职学生劳动教育的内涵研究,研究者主要从目的、内容、形式三个方面阐述高职学生劳动教育的内涵。有研究者认为,高职学生劳动教育的内容应侧重于劳动观、劳动精神等价值观念的培育;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高职学生劳动教育应重视劳动实践,并且重点培养大学生的劳动技能,而劳动教育的内容包含观念、知识、技能与习惯等。如黄晨、华启和、宋月婵、张发祥指出,高职学生劳动教育主要是“开展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择业观教育,”旨在培育学生热爱劳动、诚实劳动、创新劳动的劳动精神[1]。陈龙山、张可、李晓萍、戴瑶等提出,高职学生劳动教育的内容包含“生产技术劳动教育、社会公益劳动教育、自我服务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实践教育”。陈国维则指出,劳动教育的内容应包含劳动价值观、劳动情感态度、劳动品德、劳动技能与劳动实践锻炼。
此外,关于高职学生劳动教育的机制研究主要针对课程体系、评价机制等角度。例如学者茹丽燕提出,职业院校要结合时代特征、专业特色、学生特点进行劳动资源配置与人力、物力配备,不断完善劳动教育体制。尤丽佳、张永翊等提出,高职开展劳动教育要坚持持续性和长期性,着力构建日常教学活动中的劳动教育与专项的劳动教育相融合的长效机制。刘向兵、赵明霏等提出,高职院校通过深入开展思政劳育、专业劳育、实践劳育、课程劳育、学术劳育等五种劳育措施,能够将劳动教育纳入高校人才培养的各环节中,并且贯通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重要领域,构建新时代的高校劳动教育体系。王斌提出,新时代劳动教育要建立评价主体责任体系,形成分层分类的综合考核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估机制来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在实证研究方面,国内研究者主要针对高职学生劳动教育课程的现状、问题、对策等方面开展研究。
二、高职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一)能够支撑学生全面发展
加强劳动教育对于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显著作用,高职学生只有在充分参与劳动教育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理解人类劳动的伟大意义,使得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当前时期的部分高职学生存在“不爱劳动、不会劳动”的情况,少数学生甚至存在排斥劳动教育的心理倾向,不利于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的目标,解决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劳动能力与认知问题主要依靠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因此可见,健全高职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能够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升实践能力[2]。
(二)能够突显院校办学特色
富有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能够彰显高职的办学亮点与特色,对于增强高职院校的吸引力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高职院校在深入建设劳动教育课程的理念指导下,高职的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将会更加明晰,提升高职的人才竞争实力。高职通过建立特色化、系统化的劳动教育运行保障机制,可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并能够在掌握基本劳动技能的前提下更好从事社会生产活动[3]。
(三)能够落实宏观政策方针
经过修订后的我国《教育法》将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纳入宏观指导政策范围,提出劳动教育应成为高职培养新型产业化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在“五育并举”融入高职育人机制的指导理念下,健全高职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举措符合宏观的教育政策指向,可有效推动高职育人水平与质量提升。从以上角度来讲,落实职业院校育人的宏观政策方针应紧密围绕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高职院校着力培养热爱劳动、懂得劳动的技能型与创新型人才。
三、粤西地区高职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计形式化
以劳育人,劳动作为重要的手段和途径,其核心的目标在于实现劳动的教育价值。自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中共广东省委发布相关政策文件以来后,粤西地区高职院校纷纷开设了劳动教育相关课程。然而,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的设计理念与实施模式层面,普遍存在劳动与教育之间的失衡问题。
教师在设计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时,往往过于注重劳动形式,片面地将劳动教育课程简化为打扫卫生、劳动种植、实习实训等一系列具体的劳动实践活动任务,导致课程内容设计偏向简单的体力劳动与职业实践,忽视了对学生个人劳动素养全面发展的重视与培养。部分学生对劳动教育课程也存在认知偏差,将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理解为仅局限于校园内的卫生清洁或是农业劳作,甚至存在“学校以课程的方式捆绑学生,把大家当做免费的劳动力”的看法,未能深刻理解劳动教育对个人成长与发展的深远意义。因此,尽管学生在完成了既定的课程任务,但难以形成对劳动教育课程的积极认同与深刻体验,偏离了劳动教育课程的教育初衷。粤西地区高职院校在课程认知与目标的设定上,存在注重劳动形式,忽视教育内涵的现象,亟需对课程设计理念与实施模式进行调整与优化,以充分实现劳动教育的核心价值与育人目标。
(二)课程评价简单化
教育评价具有系统收集信息、检查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是否达成、对教育工作过程及成果质量作出科学评定和价值判断、为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等功能。[][]劳动教育具有“完整的具身性”和“真实的情境性”,强调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与场域中通过真实的劳动过程获得劳动认知。因此,劳动教育的评价体系既要关注劳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也要关注学生在实际的劳动过程的劳动体验与劳动观念的养成。[]
当前,粤西地区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的评价体系构建中,普遍以任务完成情况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呈现单一化的评价趋势。劳动教育课程横跨四个学期,为期两年,课程考核主要依据于学生的课程实践报告或教师对学生总体表现的主观评定,反馈呈现出显著的滞后性,难以及时反映学生在劳动教育课程学习进程中的实际效果。劳动教育课程的评价侧重于以劳动成果作为衡量劳动教育课程效果的唯一标准,这是对劳动价值与劳动教育课程价值的的误解,忽视了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个人劳动素养的提升、体验的深化以及收获的累积,未能有效地评估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以及劳动习惯等过程性因素,难以全面评价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成效。部分受访学生对于当前单一的课程评价方式表达了疑虑与不满,认为“最终大家的分数相近,不清楚老师的评分标准”,这进一步凸显了当前评价体系在科学性与有效性方面的不足。粤西地区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课程的评价方式上,亟需打破现有的范式化与单一化局限,依据劳动教育课程的长远目标、形式的多样性以及过程性评价的原则,将学生的劳动素养提升与劳动经验积累相结合,构建更加全面、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
(三)课程师资力量薄弱
自劳动教育课程在粤西地区高职院校开设以来,高职院校普遍面临专兼职劳动教育教师队伍人员短缺的问题。劳动教育课程普遍存在专职教师数量不能满足实际课程需求的情况,教学任务主要由行政兼课教师承担,专任教师参与比例偏低。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难以实现劳动教育与各专业学科的紧密融合,从而阻碍了劳动素养与职业素养一体化培养目标的实现。不仅影响了实际的教学效果,也限制了劳动教育课程的专业化发展。
在师资培训方面,粤西地区高职院校面临系统性和科学性培训机制缺失的困境。任课教师缺乏针对性的培训资源和有效学习平台,使其在专业能力提升上受到明显限制,往往只能以个人经验来制定与实施教学计划,难以保障教学质量稳定且可持续的提升。因此,构建一套科学、完善的劳动教育教师培训体系,提供丰富多样的专业培训机会和资源,对于缓解师资短缺问题、提升教学质量、推动劳动教育课程的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粤西地区高职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对策
粤西地区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中,主要存在课程设计的形式化、评价体系的单一化以及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为解决粤西地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面临的问题,提高劳动教育课程质量,提出以下针对性策略。
(一)深化课程设计内涵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充分研判国家政策意志、全面评估社会需求动态,紧密结合高职院校办学特色。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课程设计应摒弃“劳动等同于劳作”的狭隘观念,将课程体系构建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紧密结合,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并践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激励学生将个人劳动价值融入国家与社会发展之中。
以粤西地区某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为例,该校精准对接医疗卫生行业的实际需求,积极与地区卫生院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共同规划并实施了一套具有高度职业导向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该课程依托国家公共卫生服务政策框架下的具体项目,聚焦于为65岁及以上老年群体提供免费的健康体检服务。这不仅丰富了劳动教育的实践内容与形式,还有效促进了学生职业素养与社会责任感的双重提升。
(二)构建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
在粤西地区的高职院校中,劳动教育课程作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信息反馈机制需进一步优化。为拓宽劳动教育课程信息反馈评价渠道,提升反馈效率与质量,劳动教育课程应构建一套科学、合理且可操作性强的课程评价体系,为师生双方提供清晰、具体的教学与学习反馈,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成效与改进方向,有效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从而实现劳动教育课程育人目标的最大化。
在劳动教育课程的实践中,可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依托活页教材灵活设计教学内容,融入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成员互评和教师的随堂评价,确保教学过程各环节都能获得精准、及时的反馈。教师应强化课堂观察记录,为每位学生建立劳动教育成长档案,系统追踪其在劳动技能、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轨迹。
(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在粤西地区,高职院校普遍面临劳动教育专任教师人员不足的困境,导致劳动教育专业化程度低下,难以保障高质量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
高职院校应强化教师专业化体系建设,鼓励在校教师积极参与“双师型”教师认证,通过之前培养、职中研修及职后提升的全链条专业培训,全面提升劳动教育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同时,学校应携手社会各界,拓宽培训的广度与深度,共同推动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学校应主动寻求社会力量的支持与合作,探索劳动教育在社会大课堂的有效实施路径,以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重视劳动教育教师个人发展需求,通过提高薪资待遇、畅通职业发展渠道的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岗位晋升机制,打破“学术至上,实践为辅”的观念,引入柔性化管理机制,以适应不同教师的需求。
结语:本文聚焦于粤西地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所面临的瓶颈与挑战,提出深化课程设计内涵、构建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及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的针对性策略。以期为提升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质量提供实践参考,助力地区技能人才的培养与发展。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