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语文阅读学习持续性的探讨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学习持续性;策略
正文
引言:语文阅读持续性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更是学生奠定终生持续性学习的基础。教师要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创新培养学生持续性阅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充实精神世界的同时,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持续性的阅读,学生化古今中外优秀人士的智慧与经验为自己的东西,不断充实内在,成长为真正有深度、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才。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推进学生持续性阅读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学语文阅读学习持续性践行的意义
(一)有利于扩展学生认知边界
长时间的读书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接触到不同领域的知识,理解世界运作的复杂性。无论是科技、文学、历史还是哲学,每一类的知识都是通往世界的桥梁,通过阅读可以接触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加大对学生阅读持续性的培养,能够有效扩展学生的认知边界,建立多元化的知识体系,促进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二)有利于塑造学生人格魅力
读书不以读书本身为最终目的,而是将塑造良好的性格与价值观为目标。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创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持续性的阅读书籍,从而帮助学生通过阅读书籍中的人物和故事,激发同情心与同理心,并且向榜样学习,使自己成为更有道德与责任感的人,进而塑造良好的人格魅力。
(三)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持续性学习能力一直以来是一个人在职场上的价值与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只有在不断持续性学习的过程中更新自身技能、适应社会变化的人,才更能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功。小学阶段是学生为日后人生奠基的重要时期,教师通过语文阅读的学习培养学生持续性学习的能力,能够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有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
知识的传播与积累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学生通过不断在语文阅读中汲取书籍中的养分,能够提高个人的文学修养,还能够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够不断积累,不断提升,进而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知识水平的提高,推动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
二、小学语文阅读学习持续性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阅读兴趣不高
在信息化日益发展的今天,电子产品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占有较大的篇幅,大多数学生在课余时间或者完成作业之后,不会选择与课程相关的读书活动作为自己放松身心的项目,对于读书的兴趣不高,更达不到持续性阅读的要求。
(二)教师忽略持续性阅读作用
教师在工作任务的压力之下,在教学过程中通常会以完成教学任务为最终目的,只是在上课之前为学生留几分钟阅读课文或者材料的时间,而不在意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同时也忽略了持续性阅读对于学生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与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影响。
(三)受应试教育影响大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之下,为了提高教学成绩,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只是将考试的知识原封不动地传达给学生,使其掌握。忽视了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也不符合新课程教学标准对于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因此,学生语文阅读持续性能力无法得到有效培养。
三、多元评价培养学生持续性阅读的能力的影响
(一)定级性评价
对于学生持续性阅读的培养,教师应该秉承着“在精不在多”的理念,持续性阅读的培养要求教师将阅读内容优化,同时将阅读的战线拉长。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慢慢在读书时有所体会,有所感悟。例如,学生在阅读《成语故事》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规定一个时间周期,引导学生在时间周期内阅读成语故事,并将自己的所感所悟在书旁边做批注。教师再将学生的读书成效以优秀、良好、合格的层级进行评价,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阅读动力。
(二)层次性评价
层次性评价是指教师在培养学生持续性阅读的过程中,将学生分成三个不同的等级进行任务安排。首先是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安排的阅读任务篇目要短,语句要易于理解,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自信,激发起对于阅读的热情,进而进行持续性阅读。其次,是阅读能力中等的学生,教师安排的阅读任务也不能太过复杂,需要在学生能力范围内,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语进行复述,教师要给予其一定的鼓励,进而提高学生持续进行阅读的欲望。最后是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要引导其写读书报告,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在阅读中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对不同层级学生读书进行分层次的评价,有利于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进步,进而推进阅读持续性的进行。
(三)个性化评价
为了有效培养学生持续性阅读的习惯,教师需要采取个性化的评价方式,以富有个性、构思新颖,具有创新思维的阅读经历与阅读方法,突破传统阅读评价的桎梏,对学生持续性阅读的行为进行指导和纠正,激发其长期阅读的动力。每个年龄阶段的学生阅读书籍时有其自身独特的感受,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个月阅读一个故事,然后记录感悟,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报告,评价学生的阅读效果。通过个性化的评价,帮助学生找到自己阅读的缺点与长处,才能使持续性的阅读进行下去。
(四)进步性评价
为了引导学生获得持续性阅读的成就感,教师可以设置一定的奖励,鼓励其再接再厉,继续进行阅读。如某位学生达到了一定的阅读数量,并且读书报告中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就可以奖励学生一本其感兴趣的书籍,或者制作读书纪念小礼物,奖励给学生,进而激励其他同学好好表现。另外对于那些不爱阅读的学生,教师在发现其小小进步的时候,要及时给予表扬与奖励,使学生享受阅读的喜悦,提升对阅读的兴趣,进而增强持续阅读的实效性。在进步性评价的作用下,小学语文阅读的持续性将会得到彰显。
四、小学语文阅读学习持续性践行的策略
(一)营造良好阅读氛围,激发学生持续性阅读的兴趣
班级是学生在学校生活成长发展的大家庭,营造良好的班级阅读氛围是学生能够进行持续性阅读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班级中关于阅读的文化场景建设。根据苏武银老师的渔场教学理论,可以得知场景的创设对于学生成长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场景的支撑下,可以有效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引导爱读书的学生更加明确自己应该读什么类型的书籍,引导不爱读书的学生在氛围的熏陶与同学的影响下提升对于阅读的学习兴趣。
良好阅读场景的营造方式多种多样,如,教师可以与学生一同在班级张贴有关于读书的名言条幅,“书山有路勤为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腹有诗书气自华”等名言都蕴含着读书有益的深刻道理。学生每天抬头就能看见这些话语,在潜移默化中就能增加学生持续性阅读的兴趣。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与学生共同画黑板报的形式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在黑板报上,教师可以在里边张贴有关于学生读书的读后感,还可以展示学生优秀的读书笔记。学生通过阅读与欣赏同学的作品,在心里滋生请配置请,之后以同学为榜样,逐渐提升自己阅读水平与能力,在过程中增强阅读的持续性。通过上述的营造阅读氛围的措施之下,教师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持续阅读的能力。
(二)挖掘课本中的资源,引导学生借助课本进行阅读
课本是教师教学的蓝本,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持续性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课本中的阅读资源,引导学生借助课本进行阅读,从而在熟悉课本知识的过程中,拓宽知识视野。语文课本中包含着许多古代仁人志士的经典篇章与现代作家的杰出作品,教师要利用这些优秀的作品引领学生阅读课文内容相关联的人物传记或者历史故事,了解一些课程以外的知识,进而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的持续性。
例如,教师在讲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时,向学生详细介绍周恩来总理在童年时期因为国家破碎而心痛,进而要立志为中国的崛起而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励志故事。在学习完这篇课文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下搜索关于周恩来总理的故事,进行阅读,然后在下一次的阅读课上向同学们进行讲述;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其他伟人爱国的故事,进行了解,感受前辈们热爱祖国的情怀,学习他们的精神品质,进而树立远大志向。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关于课文发生的前后背景,了解其中的历史和故事,全面掌握关于这篇课文的内容。教师通过借助课本内容,有效地拓展了学生阅读的材料,塑造了学生的价值观念
还增加了学生阅读的持续性,践行了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是非常可取的。
(三)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向其推荐适龄的相关书籍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自身的特点和爱好。这就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持续性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与实际需要,向其推荐与年龄相符合的书籍。如6~8岁的学生,随着识字量的慢慢增加,对纯图画书的关注逐渐减少,关注点也从对图画和语言的关注,转移到对角色和实践的关注上;相对于绘本故事,开始有听复杂故事的需求。8~10岁的学生则注重情节,喜欢优美的词句,喜欢幻想魔幻,超现实等情节。10~12岁的学生则可能对科学、地理与历史等学科有浓厚的兴趣。
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各个年龄阶段学生的实际需求,推荐书籍,在其兴趣点上培养学生的阅读学习的持续性能力。当教师面对6~8岁的低年级学生时,可以向其推荐《西游记》《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故事情节较为紧凑以及人物角色性格鲜明的书,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培养阅读的兴趣,进而增强其持续性阅读的能力。教师可以向8~10岁的中年级学生提供《哈利波特》《小王子》《一千零一夜》等魔幻与现实共存的故事书,帮助其在读书过程中增加对世界的了解,进而更有兴趣的在日后进行持续性阅读。最后,针对10~12岁的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安排其阅读《上下五千年》《百科大全》《地理江湖》等科普类较强的图书,为其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知识基础。当学生在生活中发现书中讲述的知识,就会自主地进行阅读。基于此,根据学生年龄段的实际需求,推荐适龄的图书,是培养学生阅读持续性的有效途径。
(四)创设语文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感受读书的乐趣
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纪,表现欲强、好胜心也强,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持续性的过程中,要以活动为抓手,创设相关的语文阅读活动,引导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感受读书的乐趣,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阅读活动多种多样,如读书节、读书分享会、知识竞赛、朗诵比赛与演讲比赛等,都无疑为读书的持续性的发展推波助澜,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现实条件开展读书活动。
例如,教师在讲解《开国大典》这篇课文时,可以结合课文内容,举办演讲活动。开国大典是毛主席在新中国成立时所做的演讲活动,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解,学生可以感受到新中国成立的当天壮丽的景象。教师以此为契机,设定一个与爱国主义相关的演讲话题,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故事,人物或者事件都可以作为学生进行演讲比赛的素材。通过读书演讲活动的举办,在丰富学生校园文化课余生活的基础上,还能激发其爱国的热情,培养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帮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读书的乐趣,进而提升其语文阅读的持续性。基于此,教师或学校应该继续开展类似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锻炼能力的机会,同时,也为提高阅读持续性提供相应的路径。
结束语:综上所述,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阅读学习持续性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日后语文学习生涯与人生成长道路中的基础保障。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加深对语文阅读重要性的理解,全面实现语文阅读持续性学习意识的养成。本文通过对阅文阅读持续性的相关内容进行叙述,希望能够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培养学生内在的语文核心素养提供思路。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在各位同仁的共同努力之下,学生语文阅读的持续性的良好效果将会越来越显著。
参考文献:
[1]宋春丽.激发留守儿童持续性阅读热情——构建小学语文有效阅读[J].新课程(上),2018,(03):200.
[2]侯璞.持续性阅读: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新模式[J].文化产业,2024,(21):28-30.
[3]顾红.培养幼儿持续性阅读能力的策略研究[J].好家长,2024,(02):57.
[4]蔡丽金.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探析[J].家长,2019,(15):83-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