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效果
摘要
关键词
磷酸西格列汀;二甲双胍;初发2型糖尿病
正文
近几年,我国糖尿病疾病的高发,对国民健康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2型糖尿病作为糖尿病的重要分型,在临床上也被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其发生机制在于机体的胰岛素分泌不足,诱发血糖控制效果不佳,导致血糖水平的持续上升[1]。若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不佳,会引发诸多类型的并发症,如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从而对器官及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损伤,甚至诱发不良结局[2]。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格列美脲片作为内分泌科临床上常用的降糖药物,在药效作用下,可有效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可有效调节血糖、血脂,但其远期疗效不佳[3]。磷酸西格列汀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药物,患者服药后,可有效激发内源性肠促胰岛素的活性,提高胰岛素的分泌量,从而实现精准降糖[4]。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筛选病例均为我院内分泌科收治的部分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研究时间为2023年1月至12月,研究数量为80例,采取随机临床分组法,组别划分为参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分布统计情况如下:
参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区间为58—74岁,病程为1~3年;观察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区间为57—73岁,病程为1~3年。据统计,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未见显著差异,可将其数据结果开展进一步统计与比较(P>0.05)。
纳入标准:(1)依据《成人早发2型糖尿病诊治专家共识》[5]中关于初发2型糖尿病疾病的临床诊断标准选定研究对象;(2)无其他严重器质性病变、恶性肿瘤、器官功能及神经系统功能障碍;(3)无言语交流、意识及精神障碍;(4)自愿参与此次临床调查者。
剔除标准:(1)合并其他严重器质性病变、凝血功能障碍;(2)近半年接受相关药物治疗者。
1.2方法
临床用药相关信息 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生产企业:石家庄市华新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140023;规格:0.5g*30片);格列美脲片(生产企业:北京北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1838;规格:2mg*30片);磷酸西格列汀(药品名称:捷诺维;规格:100mg)。
参照组 口服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联合格列美脲片,餐后口服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0.5g/次,bid;早餐前口服格列美脲片,2mg/次,qd。
观察组 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的服药方法同参照组一致,磷酸西格列汀口服,200mg/次,qd。
两组均执行为期16w的临床治疗。
1.3观察指标
1.3.1血糖 检测仪器:血糖仪;检测方法:取患者指尖血1滴,滴至血糖仪,读取血糖结果;检测指标: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FG)。
1.3.2血脂 抽取患者空腹状态下肘静脉血3mL,经过离心处理后应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脂指标;检测指标: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
1.3.3胰岛素功能 检测步骤同血脂检测一致;检测方法: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指标:空腹胰岛素(FINs),通过公式FPG×FINs/22.5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
1.3.4不同时间段血糖达标情况 分别于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三个时段对患者予以随访管理,无失访,统计血糖达标的患者数量。
1.3.5不良反应情况 统计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低血糖、头晕、食欲不佳三种不良反应的患者数量。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得临床数据(两组治疗前后的血糖指标、血脂指标、胰岛素功能、
不同时间段血糖达标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的统计学处理工具为SPSS 22.0软件,百分比(%)为计数资料相关数据(两组不同时间段血糖达标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体现形式,行χ²检验;标准差()为计量资料相关数据(两组治疗前后的血糖指标、血脂指标、胰岛素功能)体现形式,行T临床检验,数据结果检验标准为P<0.05(0.001)。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糖指标比较
据统计,观察组治疗后的血糖水平显著低于参照组(P<0.001)。
表1:两组治疗前后的血糖指标比较结果 (,mmoL/L)
组别(n=40) | FBG | 2hFG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参照组 | 10.15±0.05 | 8.68±0.07 | 12.06±0.09 | 10.37±0.13 |
观察组 | 10.12±0.08 | 6.51±0.14 | 12.03±0.12 | 8.42±0.08 |
T | 1.842 | 87.681 | 0.863 | 62.849 |
P | 0.069 | <0.001 | 0.342 | <0.001 |
2.2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脂水平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的血脂指标较参照组显著降低(P<0.001)。
表2:两组治疗前后的血脂水平比较结果 (,mmoL/L)
组别(n=40) | TC | TG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参照组 | 5.42±0.13 | 3.62±0.04 | 2.76±0.14 | 1.63±0.04 |
观察组 | 5.45±0.11 | 3.14±0.11 | 2.73±0.17 | 1.31±0.09 |
T | 1.114 | 25.936 | 0.637 | 18.297 |
P | 0.268 | <0.001 | 0.448 | <0.001 |
2.3 两组治疗前后的胰岛素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临床数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胰岛素功能指标均明显优于参照组(P<0.001)。
表3:两组治疗前后的胰岛素功能指标比较结果 ()
组别(n=40) | FINs(mU/L) | HOMA-IR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参照组 | 18.38±0.22 | 13.52±0.08 | 7.56±0.19 | 4.69±0.15 |
观察组 | 18.35±0.25 | 12.16±0.19 | 7.53±0.22 | 3.57±0.08 |
T | 0.569 | 41.722 | 1.167 | 27.485 |
P | 0.570 | <0.001 | 0.263 | <0.001 |
2.4 两组不同时间段血糖达标情况比较
据统计,观察组治疗后2个月、3个月的血糖达标率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
表4:两组不同时间段血糖达标情况比较结果 n(%)
组别 | 例数 | 治疗后1个月 | 治疗后2个月 | 治疗后3个月 |
参照组 | 40 | 4(10.00) | 9(22.50) | 14(35.00) |
观察组 | 40 | 8(20.00) | 15(37.50) | 30(75.00) |
χ² | - | 1.285 | 4.819 | 5.607 |
P | - | 0.256 | 0.028 | 0.017 |
2.5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结果
据统计,观察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
表5: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结果 n(%)
组别 | 例数 | 低血糖 | 头晕 | 食欲不佳 | 不良反应 |
参照组 | 40 | 3(7.50) | 2(5.00) | 1(2.50) | 6(15.00) |
观察组 | 40 | 0(0.00) | 0(0.00) | 1(2.50) | 1(2.50) |
χ² | - | 4.337 | |||
P | - | 0.037 |
3. 讨论
2型糖尿病作为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随着人们不良生活习惯、饮食种类的多元化发展,导致该疾病的发病率逐年递增,并对国民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据不完全统计,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数量已达1亿,其与高血压、冠心病并称为三大“健康杀手”[6]。2型糖尿病患者的机体血糖呈异常升高状态,由于血液的高凝状态,易导致血栓的形成,一旦控糖效果不佳,会增加糖尿病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风险,具有较高的致残率[7]。药物降糖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由于降糖药物种类较多,如何科学选择疗效显著的降糖药物,引发诸多医疗机构的广泛关注。双胍类药物作为2型糖尿病的常用治疗药物,其安全性得到众多临床工作者的高度认可[8]。而随着疗程的进展,患者易对该药物产生依赖性,所以其单一疗效不佳,需联合其他药物,充分发挥二者的协同作用,以实现精准降糖[9]。磷酸西格列汀作为一种新型降糖药物,其药物属性为二肽基肽酶(DPP-4)抑制剂,在药效作用下,可有效刺激人体胰岛素的正常分泌,从而缓解胰岛素的抵抗情况,并促使机体的胰岛对糖分的代谢与消耗[10]。
在此次临床研究中,通过对不同治疗药物疗效对比分析得知,应用磷酸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的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其血糖、血脂水平均得到显著降低,是因为在二者的联合作用下进一步增强了药物的降糖效果,促使胰岛素的正常分泌,从而使血糖指标趋于正常化。同时,患者的血糖达标率显著提升,因药物治疗造成的低血糖、头晕、食欲不佳等不良反应情况显著降低,这也进一步证实了磷酸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在初发2型糖尿病临床治疗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将磷酸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方案应用于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不仅有助于改善其糖代谢情况,促使患者的血糖达标,提升药物治疗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程世武,王丽随,林红.磷酸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效果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23,26(23):66-69.
[2]黄建华.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分别联合磷酸西格列汀片和格列美脲片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J].中国处方药,2023,21(09):120-122.
[3]王欢欢,冯培红,李蕾,等.磷酸西格列汀、二甲双胍及阿卡波糖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伴骨质疏松的效果[J].临床医学,2023,43(06):98-100.
[4]庄有霖,卓龙,邱小丹.磷酸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23,26(11):99-102.
[5]孙铎,张秀珍,邓晓君.不同剂量二甲双胍联合磷酸西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医学信息,2023,36(09):135-138.
[6]苏娟,卢翠连,叶华.磷酸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胰岛素抵抗的治疗效果[J].糖尿病新世界,2023,26(06):84-86+90.
[7]陈停停,石春明,苏晓辉.磷酸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胰岛素抵抗改善的影响[J].糖尿病新世界,2023,26(03):108-110+114.
[8]高希衡,吴毓婷,张大伟,等.二甲双胍联合磷酸西格列汀、达格列净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22,24(06):515-517.
[9]于潇菡.磷酸西格列汀联合盐酸二甲双胍片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研究[J].智慧健康,2022,8(19):105-109.
[10]初芳.磷酸西格列汀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及对胰岛素抵抗与微炎性反应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2,16(08):149-1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