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干预对糖尿病治疗依从性和疗效的作用
摘要
关键词
社区干预;糖尿病;治疗依从性;治疗效果;
正文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目前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影响巨大的健康问题,糖尿病管理和治疗通常需要患者长期坚持药物治疗以及健康的生活习惯,这一过程对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良好的治疗依从性是优化疗效、防控并发症的关键因素,在社区环境中,通过切实可行的干预措施促进治疗依从性和提高治疗效果的实践逐渐受到重视,干预措施可以帮助解决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多方面问题,包括信息缺乏、治疗动机不足、心理压力以及社会支持系统的缺失等,通过家庭访视和定期随访,医护人员能够更加密切地跟进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从而提高对患者病情的控制水平[1]。本研究探讨社区干预对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疗效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月-2024年1月迎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糖尿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范围从45岁到75岁不等,平均年龄为60.5±1.4岁,最短病程为1年,最长病程为15年,平均病程为7.2±1.9年;研究组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20例,患者的年龄从42岁到73岁,平均年龄为59.8±1.3岁,最短病程为1.5年,最长病程为14年,平均病程为7.0±1.8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病程等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
纳入标准: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全部符合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糖化血红蛋白(Hb A)在6.5%以上、随机血糖在200 mg/dl(11.1 mmol/L)以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小时血糖在11.1 mmol/L以上,空腹血糖(FBG)在126 mg/dl(7.0 mmol/L)以上;患者具有自主行为能力,能够配合研究团队完成相关的治疗和干预措施;患者及其家属需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存在严重躯体损害或精神异常的患者;沟通交流存在障碍的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糖尿病患者遵循医生的建议,采取个性化的降糖药物治疗方案,磺酰脲类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的胰岛素水平降低血糖,起始剂量通常较低,随后根据血糖监测结果逐步调整,具体剂量需根据患者的血糖反应和耐受性来确定,持续使用,直至血糖控制稳定或出现不良反应[2]。二甲双胍通过减少肝糖输出,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起始剂量一般为每日500mg,分两次服用,之后根据血糖水平可逐渐增加到每日2000mg的最大剂量,持续使用,除非出现不耐受或禁忌症。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通过延缓葡萄糖的吸收来降低血糖,主要作用于小肠黏膜上的α-葡萄糖苷酶,根据药物种类和患者情况确定,一般需与餐同服。患者的药物种类、剂量和疗程根据其血糖水平、病情严重程度、身体状况以及药物反应进行个性化调整,医生根据定期的血糖监测结果和患者的反馈,对治疗方案进行微调,以达到最佳的血糖控制效果[3]。
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社区干预措施:①健康教育普及活动,针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普及活动是社区干预措施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组织定期的讲座和宣传活动,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疾病。在活动开始前提前在社区内发布通知,邀请患者及其家属积极参与,讲座现场邀请经验丰富的糖尿病医生和专业营养师作为主讲嘉宾,通过生动的案例、图表和互动问答等形式,向患者们详细介绍了糖尿病的成因、症状、并发症以及治疗方法,营养师根据患者的饮食偏好和营养需求,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现场教授患者如何合理搭配食物,控制血糖水平[4]。除了讲座内容本身还特别注重与患者的互动和交流,在讲座过程中设置多个提问环节,鼓励患者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困惑,医生和营养师耐心解答患者的问题,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建议和指导。此外还在活动现场设置了宣传展板,展示了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治疗进展和成功案例,患者们可以在活动结束后自由参观,进一步加深对糖尿病的了解[5]。
②个性化随访与指导,为了确保每位患者都能得到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特别设计了个性化随访与指导的服务,通过深入了解患者的具体病情、生活习惯以及心理状况,为患者提供精准、全面的治疗建议。为每位患者建立详细的健康档案,档案不仅记录了患者的血糖水平、用药情况、并发症等基本信息,还涵盖了患者的饮食习惯、运动频率、心理状态等生活细节,通过定期更新和整理这些档案,能够全面掌握患者的健康状况,为后续的随访和指导提供有力支持。在随访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随访计划,对于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增加随访频率,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根据患者的饮食和运动习惯,提供个性化的饮食和运动建议,帮助患者改善生活方式,提高治疗效果[6]。除了关注患者的生理状况外还特别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在随访过程中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和困惑,提供相应的心理疏导和支持,对于存在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的患者,邀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干预,帮助患者缓解负面情绪,增强治疗信心。鼓励患者积极参与自我监测,通过向患者提供血糖监测设备、记录本等工具,教会患者如何正确监测血糖、记录数据,学会分析这些数据,患者能及时发现血糖波动或其他异常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7]。
③家庭访视与亲情支持,在糖尿病的长期治疗过程中,患者所处的家庭环境以及家庭成员的支持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设计家庭访视服务,以便更深入地了解患者的生活状态,提供更为贴心和有效的治疗建议。家庭访视服务不仅是一个医疗活动,更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医疗团队定期上门访问患者,实地观察患者的生活环境和日常习惯,通过细致的观察和询问能够更准确地了解患者的饮食、运动、作息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治疗建议。在家访过程中特别注重与家庭成员的沟通,向家属介绍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包括病情、治疗方案、日常护理等,让他们更加了解患者的疾病状况,更好地参与到患者的治疗中来,鼓励家属给予患者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心态,增强治疗信心。亲情支持在糖尿病治疗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家庭成员的关心和理解能够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精神安慰,帮助患者度过治疗过程中的艰难时刻,家庭成员的参与也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使患者更加积极地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8]。
④心理支持与疏导,在糖尿病的长期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样不容忽视,由于疾病本身带来的生理痛苦、治疗过程中的种种不便以及可能产生的并发症,患者往往容易陷入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中,这些负面情绪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还可能加剧病情,形成恶性循环。特设心理咨询服务,由经验丰富的专业心理咨询师坐诊,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心理支持和疏导,在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技巧,通过倾听、理解和鼓励,帮助患者逐渐打开心扉,释放内心的压力和焦虑。针对患者可能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师会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方案,对于焦虑情绪较重的患者,咨询师会采用放松训练、深呼吸等方法,帮助患者缓解紧张情绪,恢复平静心态,对于抑郁情绪明显的患者,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情绪调节技巧等,引导患者积极面对生活,重塑自信。除了直接的咨询服务外,还定期组织心理健康讲座和小组活动,邀请患者共同参与,在这些活动中,患者不仅可以学习到更多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巧,还能与病友交流心得,相互鼓励和支持,这种集体氛围有助于患者建立积极的心态,更好地应对疾病带来的挑战。
⑤社区资源整合与利用,在糖尿病的治疗与管理过程中,充分利用和整合社区资源对于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仅仅依靠医疗机构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广泛调动社区内外的各类资源,形成合力,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便捷的服务。积极与当地健身房合作,为患者提供优惠的健身服务,运动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患者控制血糖、改善身体状况,通过与健身房合作为患者提供了一个安全、舒适的锻炼环境,并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运动计划,同时健身房的专业教练也会为患者提供运动指导和建议,确保患者在锻炼过程中能够得到科学、有效的指导。与多家药店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患者提供便捷的购药服务,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规律用药是控制病情的关键。通过与药店合作,确保患者能够及时、方便地购买到所需的药品,享受到优惠的价格,药店的工作人员为患者提供用药指导和建议,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病情。与志愿者组织合作为患者提供生活上的帮助,志愿者们定期上门访问患者,了解他们的生活需求,为患者提供购物、做饭、打扫卫生等实际帮助,这种亲情般的关怀让患者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和支持,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9]。
1.3评价标准
治疗依从性评估
完全依从:患者严格按照医嘱执行治疗,坚持规范合理的治疗方案,不随意更改或中断治疗;一般依从:患者基本能按照医嘱执行治疗,但偶尔会出现不规范的治疗行为,如偶尔忘记服药或未按时进行检查;不能依从:患者常不按医嘱执行治疗,不能坚持或频繁中断治疗,对治疗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血糖控制情况评估采用空腹血糖(FBG)和餐后2小时血糖(2hPG)评估血糖控制情况。
记录两组并发症出现情况,包括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肾脏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1.4统计学计算
数据使用SPSS 22.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取X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取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显著提高,血糖控制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两者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组别 | 例数 | 治疗依从性(%) | 空腹血糖(mmol/L) | 餐后2小时血糖(mmol/L) | 糖化血红蛋白(%) | 并发症发生率(%) |
研究组 | 40 | 90.0 | 6.5 ± 0.8 | 8.0 ± 1.0 | 6.2 ± 0.6 | 15.0 |
对照组 | 40 | 65.0 | 8.2 ± 1.2 | 10.5 ± 1.5 | 7.8 ± 0.8 | 30.0 |
c2/t | 7.740 | 3.750 | 4.920 | 3.220 | 6.800 | |
P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3讨论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病,治疗和管理的复杂性往往要求患者保持长期而又持续的医疗依从性,在传统的糖尿病治疗模式中,患者通常在医院接受治疗和相关教育,但治疗完成后回归社区生活常常会遇到依从性下降的问题,特别是对于那些需要长期复杂治疗和自我管理的慢性疾病患者。社区干预作为一种辅助性措施,在增强糖尿病患者长期治疗依从性和改善治疗效果上的作用越发明显。本研究结果表明,实施社区干预措施的研究组在治疗依从性、血糖控制状况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优于仅接受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显示社区干预在改善糖尿病临床治疗结果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社区干预措施的核心在于构建一个覆盖患者从医院到社区的全面管理网络,从健康教育、心理支持到家庭访视等多方位的干预,形成了一个闭环的患者关怀体系,不仅提高了患者对治疗的认可度和参与度,而且通过持续和系统的干预,有效地引导患者形成良好的生活和用药习惯,从而提高治疗依从性[10]。
综上所述,社区干预作为糖尿病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改善疗效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社区干预有望成为改善慢性病管理的关键措施之一,构建更为全面、有效的糖尿病综合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付文,徐珏,刘庆敏,等. 基于互动模式的社区自我管理活动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干预效果分析 [J]. 中国健康教育, 2024, 40 (01): 56-60.
[2]林秀霞,周燕燕. “互联网+”服务模式的护理干预对社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ESCA评分及SF-36评分的效果 [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3, 13 (26): 81-83.
[3]杜曼,李亚云,曹晨晨. 医院-社区-家庭护理干预模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和血糖水平的影响 [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39 (08): 10-13+17.
[4]林祎扬,徐怡,钱敏智,等. Roy适应模式指导的社区卫生服务属地管理对糖尿病前期患者的干预效果分析 [J]. 山西医药杂志, 2023, 52 (16): 1216-1220.
[5]刘佳玲,孙萃蓉,林玉羡. 社区医院血糖控制干预联合聚焦解决模式干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影响 [J].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3, 9 (05): 184-186.
[6]赵伟萍,奚紫薇,张渊蓓. 基于保护动机理论构建的干预方案在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 [J]. 现代养生, 2023, 23 (09): 703-706.
[7]吴满妹,林富生,易婷. 社区糖尿病高危人群相关知识知晓率调查及行为干预效果分析 [J]. 基层医学论坛, 2023, 27 (09): 31-33.
[8]曹梦洁. 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健康教育联合耳穴贴压法对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干预研究[D].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3.
[9]夏章,毛凡,姜莹莹,等. 社区自我管理小组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综合控制情况的长期和短期效果研究 [J].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10): 1257-1263.
[10]席海龙, 社区医疗干预在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江西省, 新余市人民医院, 2022-1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