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血糖波动的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
关键词
2型糖尿病;社区;血糖波动
正文
糖尿病是一种全球慢性病,其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2型糖尿病(T2DM)是一种以胰岛素抵抗和(或)功能低下为特征的糖尿病。[1]。在社区医疗环境中,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与管理尤为关键,而血糖波动作为评估糖尿病控制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疾病进展和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血糖波动不仅反映了糖尿病患者体内糖代谢的紊乱程度,还与微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及神经病变等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2]。深入了解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血糖波动的影响因素,对于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了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在我社区进行体检并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根据随机抽样法,将60例患者均分为三组,每组各20例。口服药物组(口服组)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范围39~75岁,平均年龄60.1 ± 4.8岁。病程最短0.5年,最长19年,平均病程约10年。治疗前血空腹血糖(FBG)8.6 ± 1.2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2h-PG)13.4 ± 2.1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7.8% ± 1.0%。胰岛素强化治疗组(胰岛素组)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范围40~73岁,平均年龄57.0 ± 6.4岁。病程最短0.6年,最长20年,平均病程约11年。治疗前空腹血糖(FBG)8.5 ± 1.1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2h-PG)13.7 ± 2.3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7.9% ± 0.9%。口服药物联合胰岛素治疗组(联合组)男性10例,女性10例,年龄范围39~75岁,平均年龄58.2 ± 5.8岁。病程最短0.6年,最长18年,平均病程约10.5年。治疗前血空腹血糖(FBG):8.4 ± 1.0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2h-PG):13.5 ± 2.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7.7% ± 1.1%。
1.2方法
口服药物组给予患者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如二甲双胍、格列齐特等,根据患者血糖水平调整药物剂量。胰岛素组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如预混胰岛素或基础胰岛素联合餐时胰岛素,根据血糖监测结果调整胰岛素剂量。联合组同时给予患者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治疗,药物选择和剂量调整同上。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期间接受连续72小时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每5分钟记录一次血糖值。包括平均血糖水平(MBG)、血糖标准差(SDBG)、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等[3]。
1.3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1.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在我社区进行体检并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
2..根据 WHO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即:空腹血糖不低于7.0 mmol/L,2 h内血糖不低于11.1 mmol/L,或者出现有糖尿病典型症状,但随机血糖不低于11.1 mmol/L。
3.39岁至75岁之间。
4.患者或其法定代理人同意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
1.伴有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渗状态、糖尿病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
2.存在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或心力衰竭等疾病的患者。
3.对本研究中可能使用的降糖药物或胰岛素存在过敏史的患者。
4.处于妊娠或哺乳期的女性患者。
5.存在精神疾病或认知功能障碍,无法配合完成研究的患者。
6.预计无法按时服药、接受血糖监测或完成随访的患者
1.4观察指标
1.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病程、身体质量指数(BMI)、治疗前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葡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指标。
2.计算平均血糖值(MBG)、血糖标准偏差(SDBG)、最大血糖波动振幅(LAGE)和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
1.5统计学方法
本文以 SPSS为主要工具,对所得资料进行了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采用均值±标准差(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定或变异数分析。计数资料用频率或百分比表达,组间比较用卡方检定或费歇尔精密检定。对非正态分布的资料,使用合适的非参数检定。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或 Logistic回归等方法,探索不同因子对血糖波动的独立作用。所有的统计检验都将α=0.05作为显著的显著性水平,也就是说,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
2结果
2.1不同治疗方案患者血糖波动分析
表1不同治疗方案患者血糖波动比较
组别 | 24hMBG | 24hMBGE | SDBG | LAGE |
口服药物组 | 8.0±1.5 | 1.2±0.3 | 2.2±0.8 | 5.5±1.2 |
口服药物联合胰岛素治疗组 | 7.5±1.2 | 0.9±0.2 | 1.8±0.7 | 4.8±0.9 |
胰岛素强化组 | 7.2±1.0 | 0.7±0.1 | 1.5±0.6 | 4.0±0.8 |
F值 | 10.5 | 15.2 | 8.8 | 12.0 |
P值 | 0.001 | <0.001 | 0.002 | <0.001 |
胰岛素强化治疗组在平均血糖(24hMBG)、血糖估计误差(24hMBGE)、血糖标准差(SDBG)及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上均优于口服药物组和口服药物联合胰岛素治疗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2.2不同FBG患者血糖波动的分析
根据FBG值的不同,分为A(FBG<6.99mmol/L)、B(FBG在7~9.99mmol/L)、C( FBG在10~11.1mmol/L)、D (FBG>11.1mmol/L)四组。
表2不同FBG患者血糖波动比较
组别 | 例数 | 24 h MBG | 24 h MBGE | SDBG | LAGE |
A组 | 15 | 6.5±0.5 | 0.8±0.2 | 1.5±0.4 | 3.5±0.8 |
B组 | 20 | 8.0±0.8 | 1.0±0.3 | 1.8±0.6 | 4.2±1.0 |
C组 | 15 | 10.5±0.6 | 1.2±0.4 | 2.2±0.7 | 5.0±1.2 |
D组 | 10 | 12.0±0.9 | 1.5±0.5 | 2.8±0.9 | 6.0±1.5 |
F值 | 15.0 | 10. | 8.0 | 12.0 | |
P值 | <0.001 | <0.001 | <0.001 | <0.001 |
随着FBG值的升高,患者的24小时平均血糖(24 h MBG)、血糖标准差(SDBG)和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均显著增加,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这表明,FBG水平是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重要因素,高FBG患者更需加强血糖管理,以减少血糖波动,降低并发症风险。
2.3不同空腹C肽患者血糖波动分析
依据空腹C 肽值分为A(C肽≤1.1μg/L)、B(C肽>1.1μg/L) 两组。
表2不同空腹C肽患者血糖波动比较
组别 | 例数 | 24 h MBG | 24 h MBGE | SDBG | LAGE |
A组 | 30 | 8.5±1.5 | 1.5±0.4 | 2.5±0.9 | 6.0±1.3 |
B组 | 30 | 7.8±1.2 | 1.0±0.3 | 1.8±0.7 | 4.5±0.9 |
t值 | 4.1 | 4.5 | 3.8 | 5.2 | |
P值 | <0.001 | <0.001 | <0.001 | <0.001 |
空腹C肽值较低的患者组(A组,C肽≤1.1μg/L)相较于空腹C肽值较高的患者组(B组,C肽>1.1μg/L),其血糖波动更为显著,表现为更高的24小时平均血糖(MBG)、血糖波动幅度(SDBG和LAGE)以及更大的血糖变异系数(MBGE)。这些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提示空腹C肽水平可能是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3讨论
3.1临床意义
通过对不同治疗方案(口服药物治疗、胰岛素强化治疗、口服药物联合胰岛素治疗)下患者血糖波动的分析,发现胰岛素强化治疗在控制血糖波动方面表现出更好的效果。这一发现为临床医生在制定糖尿病治疗方案时提供了重要参考,有助于优化治疗方案,减少患者血糖波动,从而降低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随着FBG水平的升高,患者的血糖波动幅度也随之增加。这一发现提示,在临床实践中,应更加重视FBG的控制,通过调整治疗方案和生活方式干预,尽可能将FBG控制在较低水平,以减少血糖波动对患者健康的危害。空腹C肽水平作为反映胰岛β细胞功能的指标,其水平高低也显著影响血糖波动。
3.2研究局限
本研究的样本量相对较小,仅为60例患者,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研究结果的普适性和代表性。未来研究应扩大样本量,纳入更多不同地区、不同病程、不同治疗方案的糖尿病患者,以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广泛适用性。研究仅观察了治疗期间的血糖波动情况,未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观察。无法全面评估不同治疗方案对患者长期血糖控制和并发症发生风险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许月瑶.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状况及空腹血糖波动轨迹与不良预后的关联研究[D]. 贵州医科大学, 2023.
[2] 王云.探究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血糖波动的影响因素[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09):63+65.
[3] 夏治民,陆小辉,潘茂才,梁建超.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血糖波动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临床研究,2016,29(02):280-2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