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患者躯体化症状与抑郁症状的关联性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抑郁症患者;躯体化症状;抑郁症状
正文
(2022-2024克拉玛依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市人民医院)院级课题“抑郁症躯体化症状的识别和干预研究”)
Correlation between somatization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Li Yonghong An Ke Gao Qi Wang Jun
(2022 - 2024 Study on the Identification and Intervention of Somatization Symptoms of Depression at the Hospital Level of Karamay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Hospital (Municipal People's Hospital))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matization symptom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and compare the effects of intervention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Methods: This study selected 120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who were treated in the psychiatric specialty of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22 to December 2023 as the study subjects. In contrast, somatiz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depression group in introversion and extroversion and emotional stability, and HMAD score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total number of complaints. Conclusion: There i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somatization symptoms and symptoms of depression.
Keywords: depressive patients; somatization symptoms; depressive symptoms
引言
抑郁是以情绪低落、兴趣丧失、自我价值感降低、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精神疾患,许多患者还会出现躯体化症状,包括头痛、胃痛、胸闷、疲劳等。尽管许多研究都关注了抑郁症患者的躯体化症状,但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仍然不明确。一些研究显示,躯体化症状的存在与抑郁症状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躯体化症状的出现可能预示着更严重的抑郁症状[1]。然而,其他研究则发现,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直接和明显。因此,本研究结合临床观察和深度访谈,以深入理解抑郁症患者躯体化症状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联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22年6月-2023年12月在本院精神病专科就诊的120名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89例,患者的年龄跨度较大,年龄包括17岁至80岁不等,平均年龄为47.59岁,此外,为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所有入选患者均经过严格的诊断流程,符合国际公认的抑郁症诊断标准,如DSM-5(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或ICD-11(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中的相关标准。排除标准:有颅脑损伤或其他脑部器官病变史;并发人格障碍、智力发育迟缓;合并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或其他精神疾病。
1.3方法
本研究旨在对具备丰富临床经验的专科医师所诊断的120例伴有躯体化症状和不伴有躯体化症状抑郁症患者进行筛查与诊断,并将其分为躯体化组和抑郁症组各60例。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级与诊断标准》(CCMD-3)中关于“伴有躯体化症状的抑郁症(以下简称“躯体化”)”和“不伴有躯体化症状的抑郁症(以下简称“抑郁症”)”的诊断标准。为了探讨躯体化症状与抑郁症之间的关联性以及患者的抑郁程度,本研究采用了严格的筛查与诊断程序,并对比了两组患者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艾森克人格问卷得分等指标。此外,本研究还将关注患者在干预后的躯体化症状改善情况。
1.3观察指标
本研究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被评定者进行抑郁症状的评估。评估过程采用交谈与观察相结合的方式,由两名专科医师作为评定员共同执行。在完成对被评定者的联合检查后,两名评定员将依据统一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分。HAMD的评分标准细致且规范,主要采用0至4分的五级评分法。具体而言,各项目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分为五个等级:(0)无症状,(1)轻度症状,(2)中度症状,(3)重度症状,以及(4)极重度症状。此外,少数特定项目采用0至3分的评分法,其中(0)表示无症状,(1)代表轻至中度症状,(3)则对应重度症状。
躯体化量表的评分则通过问卷形式进行,被评定者需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与症状程度最相符的选项。症状程度分为四个等级:没有(1)、轻度(2)、中度(3)和重度(4)。评分结果将根据总分进行分级:基本正常状态为≤39分,轻度症状为30至39分,中度症状为40至59分,重度症状则为≥60分,以量化评估被评定者的躯体化症状严重程度,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9.0软件对两组患者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处理。在计量资料的分析中,运用t检验来评估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在定性资料方面采用了卡方检验来衡量两组患者的关联程度。此外,为了探究各因子之间的关系,运用了多元统计方法进行相关分析,并进一步对多元因子进行了线性回归分析。将检验水平设定为a<0.05,以确保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2结果
2.1躯体化症状组与抑郁症组的主诉不适的比较
抑郁症组的平均主诉不适总数目略高于躯体化组,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躯体化组的主诉例数均显著高于抑郁症组,差异均具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5)。
表2.1 躯体化组与抑郁症组的主诉不适的比较
组别 | 躯体化组 | 抑郁症组 | p |
主诉系统数目 | 3.631±0.340 | 1.779±0.394 | <0.005 |
主诉不适总数目 | 3.149±0.377 | 3.333±0.367 | <0.005 |
神经系统主诉/例 | 21 | 20 | <0.005 |
消化系统主诉/例 | 32 | 11 | <0.005 |
呼吸系统主诉/例 | 31 | 22 | <0.005 |
循环系统主诉/例 | 34 | 15 | <0.005 |
骨骼肌肉系统主诉/例 | 42 | 37 | <0.005 |
泌尿系统主诉/例 | 46 | 27 | <0.005 |
生殖系统主诉/例 | 35 | 26 | <0.005 |
皮肤系统主诉 | 35 | 24 | <0.005 |
2.2躯体化组与抑郁症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的比较
抑郁症组在躯体因子、体重、认知障碍、迟缓和睡眠障碍上的得分均高于躯体化组,且差异显著(p<0.005)。总体评分方面,抑郁症组的总分(33.33±3.87)也显著高于躯体化组(14.55±3.65),差异显著(p<0.005)。
表2 躯体化组与抑郁症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的比较
HAMD量表 | 躯体化组 | 抑郁症组 | p |
躯体因子 | 9(5-16) | 8(4-13) | <0.005 |
体重 | 0(0-3) | 1(0-3) | <0.005 |
认知障碍 | 1(0-4) | 2(1-6) | <0.005 |
迟缓 | 0(0-3) | 1(0-3) | <0.005 |
睡眠障碍 | 0(0-3) | 0(0-3) | <0.005 |
总分(x+SD) | 14.55±3.65 | 33.33±3.87 | <0.005 |
2.3躯体化组与抑郁症组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的比较
躯体化组在内外向性、情绪稳定性、心理变态倾向和效度量表上的得分均高于抑郁症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
表3 躯体化组与抑郁症组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的比较(分值)
EPO | 躯体化组 | 抑郁症组 | p |
内外向性(EPO-E) | 61.37±6.63 | 37.90±10.61 | <0.005 |
情绪稳定性(EPQ-N) | 51.87±3.54 | 51.98±13.75 | <0.005 |
心理变态倾向(EPQ-P) | 51.63±3.57 | 63.55±5.36 | <0.005 |
效度量表(EPQ-L) | 65.16±6.24 | 45.54±2.96 | <0.005 |
2.4躯体化症状与抑郁症状的相关性分析
对120例患者的HMAD评分、患者主诉不适总数以及艾森克人格总分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显示,HMAD评分与患者主诉不适总数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2=-0.693,P<0.001),而艾森克人格总分与患者主诉不适总数呈正相关(r2=-0.566,P=0.014)。
2.5干预治疗后患者抑郁量表评分和躯体化量表评分
在干预治疗前后,120名患者的抑郁和躯体化症状评分显著改善。治疗前,抑郁评分为37.067±8.926,躯体化评分为42.342±5.643;治疗后,两项评分分别降至14.825±6.916和27.208±2.756。统计分析显示,抑郁评分的F值为7.224,P值为0.008;躯体化评分的F值为49.729,P值为0.000,治疗效果显著。
表4 干预治疗后患者抑郁量表评分和躯体化量表评分比较
组别 | 例数 | 抑郁量表评分 | 躯体化量表评分 |
治疗前 | 120 | 37.067±8.926 | 42.342±5.643 |
治疗后 | 120 | 14.825±6.916 | 27.208±2.756 |
F值 | — | 7.224 | 49.729 |
P值 | — | 0.008 | 0.000 |
3结论
在精神医学领域,抑郁症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不仅包括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兴趣缺乏、快感缺失等核心症状,还常伴有各种躯体化症状,而躯体化症状,如疼痛、胃肠功能紊乱、疲劳、睡眠障碍等,往往成为患者就诊时的主诉,甚至掩盖了其真实的抑郁情绪,导致诊断的延误和治疗的困难[3]。因此,深入探讨抑郁症患者躯体化症状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联,对于提高抑郁症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4][5]。
在本研究中,抑郁症组的平均主诉不适总数目略高于躯体化组。具体而言,在躯体因子、体重、认知障碍、迟缓和睡眠障碍等方面,抑郁症组的得分均显著高于躯体化组(p<0.005)。相反,在内外向性、情绪稳定性、心理变态倾向和效度量表等方面,躯体化组的得分均高于抑郁症组(p<0.005)。
本研究旨在探讨躯体化症状与抑郁症状之间的相关性,并通过分析120例患者的HMAD评分、患者主诉不适总数以及艾森克人格总分来实现这一目标。经过统计分析,发现HMAD评分与患者主诉不适总数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2=-0.693,P<0.001),而艾森克人格总分与患者主诉不适总数则呈现正相关关系(r2=-0.566,P=0.014)。
在干预治疗前后,120名患者的抑郁和躯体化症状评分均得到了显著改善。治疗前,抑郁评分为37.067±8.926,躯体化评分为42.342±5.643;治疗后,两项评分分别降至14.825±6.916和27.208±2.756,治疗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中躯体化症状的发生率较高,且与抑郁症状密切相关。同时,药物治疗可以显著缓解抑郁症患者的躯体化症状。因此,对于抑郁症患者应该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治疗,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等多种方法。
参考文献:
[1] 周琳琦,谢健.抑郁症伴躯体化症状与功能脑区关系的研究进展[J].浙江医学, 2024, 46(2):221-224.
[2] 廖力维,方乐,许晶晶,等.抑郁症患者躯体化症状与抑郁症状的关联研究[J].预防医学, 2019, 31(3):5.DOI:
[3] 李洋,贾守梅,陈丽,等.抑郁症相关性疲乏症状体验与应对的质性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23, 38(19):1808-1812.
[4] 万婷,李萍,钱霞.抑郁症躯体化症状患者生活质量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020, 15(6):4.
[5] 陈丽,贾守梅.抑郁症患者躯体化症状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 2019, 34(23):5.
作者简介:李永宏 1970.10.23 男 宁夏 汉族 大学本科 主任医师 新疆克拉玛依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市人民医院)临床睡眠科 研究方向: 精神医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