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低年级数学作业的设计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双减”背景;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动手实践
正文
1 “双减”背景下小学低年级数学作业的设计原则
1.1以学生为中心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发展水平处于初级阶段,数学作业设计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符合其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作业的难度和内容应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避免超出他们的理解范围,过度增加学习压力。作业设计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开展自主学习。作业形式应多样化,采用图文结合、动手操作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通过不同感官参与学习,增强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作业量应合理控制,避免机械重复,结合精心设计的任务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意识,使作业真正成为他们思维发展的助推器。
1.2强调思维发展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其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记忆与重复。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尚处于发展阶段,作业设计应突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主动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设计作业时,应注重开放性和探究性,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经历思维的过程,逐步发展逻辑思维、空间想象和抽象思维等能力。数学作业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引导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推理和判断。教师应鼓励学生以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让他们在语言或图示表达中巩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关注个性差异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作业设计必须考虑到这一点,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作业内容,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中完成任务并获得成就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采用分层次的作业形式,确保基础能力较弱的学生能够完成基本任务,同时为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更具挑战性的题目,以激发其潜力。作业形式应尽量灵活,允许学生以多种方式完成任务,如口头表达、动手操作、图文展示等,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与创造力。尊重个性差异,作业设计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更大的成长与进步。
2 “双减”背景下小学低年级数学作业的设计策略
2.1创设情境,引导思维
在“双减”背景下,小学低年级数学作业应通过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联系,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意义和应用价值。情境化的作业设计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具体、生动的情境,学生能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运用数学知识,逐步建立起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例如,在学习加减法运算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生活情境:假设学生在家里帮助妈妈整理冰箱,冰箱里原有7个苹果,吃了2个又买了3个,问现在冰箱里有多少个苹果。通过这样的场景,学生需要运用7-2+3的数学表达式来解决问题,同时在作业中,教师鼓励学生解释每一个数字在生活中的含义,7表示原有的苹果数量,2表示吃掉的数量,3表示新买的数量。利用情境引导,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加减法的实际意义,而不是单纯地记忆公式和运算规则。情境化的作业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让他们感受到数学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而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真实情境的设计,学生能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思维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作业形式让数学学习更加贴近生活,学生的学习动机也会因此增强,从而在无形中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
2.2丰富表现形式,激发创造力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尚处于发展阶段,他们对图像、图示等具象化的内容更为敏感。因此,在数学作业设计中,丰富的表现形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帮助他们以多种方式理解和表达数学知识,结合图示、手工制作、拼图等多样化的作业形式,学生能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具象化,不仅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还能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学习“比大小”这一数学概念时,教师可以设计作业,让学生用绘画的方式表现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学生可以通过画图、使用具体的物体(如小棒、玩具)进行比大小的操作,再将结果以图示形式呈现出来。学生可以画出5个苹果和2个香蕉,结合直观的数量对比,形象地表达出5比2大,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加深对“大小”这一概念的理解。这种丰富多样的作业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学生在绘制图示、制作模型的过程中,能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提升学习体验,这种作业形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创意,选择不同的方式表现数学知识,真正实现个性化学习。结合丰富表现形式,作业设计变得更加灵活多样,能够有效避免单调的书面作业带来的枯燥感。学生在作业中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主动的表达和创造,深入理解数学概念,并在此过程中发展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3动手实践,深化理解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在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探索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因此,数学作业设计应注重动手实践环节,利用操作学具、实验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发展数学思维。例如,在学习“角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布置一个动手操作的作业:给学生一张长方形的纸,要求学生利用折叠的方法折出不同大小的角,并判断这些角是锐角、直角还是钝角。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断观察和调整,逐步理解角的大小与角的张开程度之间的关系,学生能在实际操作中感知数学知识,不再局限于抽象的概念讲解。动手实践中,学生能亲身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体验数学的探索性。操作性作业不仅仅是对课堂知识的延伸,更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锻炼。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需要通过不断的实验和尝试,解决遇到的问题,这种过程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将更加深刻,记忆也会更加牢固。动手实践还能够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当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某项操作任务时,他们会感到自信和满足,进而激发出更强的学习动力,体验到数学的趣味性,并在过程中培养出对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小学低年级数学作业的设计需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和个性化需求。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丰富表现形式激发创造力、注重动手实践深化理解,数学作业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不断优化作业设计,真正落实“双减”政策的核心理念,让学生在轻松、高效的氛围中获得成长。
参考文献
[1]沈艳. “双减”背景下小学低年级数学作业设计的探索 [J]. 新教育, 2024, (17): 9-11.
[2]叶凯红. “双减”背景下小学低年级数学非书面作业设计与评价研究 [J]. 新课程研究, 2024, (13): 72-74+78.
[3]刘宣霆.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低年级数学口头作业设计 [J]. 学园, 2024, 17 (13): 58-60.
[4]冯庆华. “双减”背景下小学低年级数学作业设计的方法 [J]. 华夏教师, 2024, (05): 61-63. [5]吕洁. “双减”背景下小学低年级数学作业设计探究 [J]. 江苏教育研究, 2023, (24): 65-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