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的小学生数感培养策略摭谈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于前程

山东省兰陵县新兴镇中心小学

摘要

数感是人对于数及其运算的一般理解和感受,这种理解和感受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它包括对数的认识与理解、体验与应用。教师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随机性,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生所关心的事情入手进行数学教学,从而建立良好的数感。


关键词

数感 数与数量 数量关系 运算结果估计 数感的培养

正文


2022版《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达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一、数感的内涵解读

1、数与数量

小学低段,学生对数的感悟是从数数练习辨认各组实物对象的多少开始建立的。这是一个逐渐展开的过程,数感是对数的感悟,它不会像知识、技能的习得那样立竿见影,它需要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积累经验,经历一个逐步建立、发展的过程。儿童对多少的感悟离不开具体的情境,学习用数表示多少的第一步就是数数,即用自然数表示多少,随着学年级的增高,学生还会经历更多的对数的感悟,并形成数的各种表征方式的理解。数与数量建立起来的数感常常与实际情境关联,比如提起教室的长度,应该想到米,提到两个城市间的距离应该想到千米……

2、数量关系

数量关系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另一个层次。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理解了所学数的意义和表征后,就具备了理解一定数量关系的基础。比如学生在学习分数概念后,会建立起整体与部分之间关系的感悟,依赖于具体图形或情境,会分辨两个分数的大小。随着数感的增强,学生对数量关系的感悟也会逐步提升,并能够用数进行推理,比如1/2+3/8一定小于1,因为每个加数都小于或等于1/2”。

3、运算结果估计

运算结果估计是培养学生数感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通过运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以此发展学生的数感应成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点关注的方面,对运算结果的估计涉及的因素很多:对参与运算的数与量意义及关系的理解、对运算方法的选择与判断、对运算方式的把握、对具体情境的数量化的处理等,所以,对运算结果的估计反映的是学生对数学对象更为综合的数感。

基于新课标的小学生数感培养策略

1、源于生活,从生活体验中培养数感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的,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主动去探索,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数学就存在于周围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释现实中的数学现象、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这也是简单唱数阶段。我们很多家长或幼儿教师从幼儿开始就有意识地教孩子学唱“数数”了,可以在上楼梯的过程中学习点数,吃饭的时候让孩子分碗分筷,可以学习一一对应,为理解加减法现象打基础。生活中的数学可以让孩子学得自然轻松也很丰富。这些孩子可以按照顺序从小到大,从头开始去唱,就从1开始,123456789……往后数,有的孩子甚至可以很流利地从1数到100。但是这个时候的小孩子对数词的含义的理解是很模糊的,当然会遇到很多困难,如遇到10又开始倒回来数的情况。 这个阶段,大部分孩子还处在幼儿至学前阶段。

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充满了好奇、想象。而生活是数学的宝库,数学来源于生活经验。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充分感知数学信息的对应性,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所在。

2、加强游戏,培养数学趣味性培养数感

小学生好奇好动,对各种活动有着天然的心理趋向,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顺应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帮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的意义和作用,积累经验,建立良好的数感。例如,在一年级下学期可组织游戏“比比谁的眼力好”:教师先用力抓一把黄豆,让学生估一估,再数出个数。接着让学生猜一猜:“如果你们也同样抓一把,可能会抓到几颗?”并追问:“为什么你们猜得要比老师抓得少呢?”让学生感受到因为手有大小,所以抓同样的物体的数目也会不同。“那如果把黄豆换成棋子,猜一猜你用力抓一把的数目又会是多少呢?”“为什么要比刚才的数目少呢?”通过讨论交流验证,让学生体会到虽然手的大小没有变,但由于所抓物体大小发生了变化,所以数量也会随之变化,借此渗透“变”与“不变”的思想。经过这样的活动,把数感培养落实到了具体的教学中。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可以使学生对数字有一个鲜明的表象,再遇到相似的情境时,他们就会在头脑中建立起具体的参照物,真正建立良好的数感。 扑克牌、跳棋、飞行棋、五子棋,既是玩具也可以作为数学学具,一般孩子都很感兴趣。可以与孩子边玩边学,让孩子在玩中熟悉数学关系、培养数感。

3、密切合作,在合作探究中获取数感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信息,使学生在交流对数的感知时拓展思维,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能促进数感的形成。这也是高级唱数阶段。到了小学一年级之后,通过提供一些学具,小棒或者小片之类的,让学生一个一个去点数。在点数的过程中,孩子慢慢地开始理解数词的具体含义。比如,4里面有四个1,然后就是410里面有101100里面有1010……从这个时候开始建立起数词的含义、意义。慢慢地对数词理解之后,孩子在没有什么模型借助的情况下也可以去数。这时候就是“高级唱数”。

4、以人为本,在估算中增强数感

生活中很多时候都要用到估算而不需要精确计算。新课标也指出,估算相对于精确计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更广泛的实际应用,更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各种有利时机,改变学生对估算的认识,创造性地活用教材,让学生常估算、多交流,感受估算魅力,增强估算意识,形成较强的量化能力,逐渐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从而发展学生的数感。这个阶段的孩子能够很轻易地领会和读出N1N1或整10加减的数。能够2个、3个或者5个地数数的孩子,在没有教他运算法则之前,就能隐约意识到增加或减少多少数,这对于以后学习运算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在这个阶段,如果我们能够对孩子运用多种数数技能加以启发和指导,对以后进一步学习数学就会起到很大的帮助。

5、综合运用,在解决问题中提升数感

数学教学应从现实的、有趣的或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的素材出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发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了解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反过来解决原先的问题。在数运算教学中形成数感。教学中老师们常会碰到这种现象:当老师出示一些题时,有些学生会直接对问题的结果做出反映,说出答案。老师问及解题思路或方法时,学生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是说是靠感觉得出来的。这是什么原因?其实这种现象可以从某种角度上理解成为这些学生的数感较强。这些学生可以将题目中蕴涵的关系和规律,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量化,根据数学知识间的联结作出合理的判断。即对数值的一种直观反映。因此,在数运算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对运算方法的判断、运算结果的估计、知识经验的联结,来强化学生的这种直观反映,培养学生的数感。

解决问题,让数感得以升华。数感是一种心灵的感受,是一种意识活动,它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是一种高级的智力活动。有良好数感的人,在需要数感发挥的时候,它便会自然出现。小朋友在解决问题时,就是运用了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细致周到地考虑每个方面。在这样的过程中,小朋友们不断完善自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并不断建构对社会生活及知识本身的意义,使学习者与真实的实践有效地联系起来,升华数感。

总之,只有持续地利用“数学现实”原则,充分挖掘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内容,遵循儿童认知的心理特点,找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点,用数学方法分析、解决科技、生产、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学会用眼睛看数学的世界,用数学的眼睛看世界,真正培养学生的数感。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