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摭谈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夏敬冉

山东省兰陵县泇河实验学校

摘要

劳动教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教育理念下,劳动已经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程,所以关注学生的劳动情感品质,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已经成为教师工作的重要任务。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劳动实践活动,既能培养学生坚韧、勇敢的精神品质,又能强化学生的劳动技能,还能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劳动价值观念。因此教师要结合班级学生的劳动认知水平,积极组织学生展开劳动实践活动,从而切实提升劳动教学质量。


关键词

新时代 劳动实践活动 小学劳动教育 劳动技能

正文


党的教育方针是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发展,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劳动情感品质以及劳动技能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丰富的校内外劳动实践活动,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务劳动卫生清理工作,从而创建良好的劳动学习与锻炼环境,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进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情感品质与劳动技能。

一、目前小学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主观因素 现代学生生活水平较过去有了较大的改善,周末寒暑假争先恐后参加各类兴趣班辅导班,甚至不少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劳动品质水平较低。笔者担任班主任已有五年,发现学生对劳动都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劳动意识薄弱。下午放学的值日打扫中,扫地、拖地、摆桌子、擦黑板、倒垃圾等分工明确,当课间走廊、地上有纸屑,桌子或劳动工具摆放不整齐时学生不会主动打扫,劳动意识薄弱和被动,“要我劳动”而不是“我要劳动”。2.尚未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如书包和课桌抽屉乱,忘带书本作业本,说明学生没有养成每天收拾书包的好习惯。3.没有掌握良好的劳动技能。笔者时常暗中观察学生劳动,发现只有少数学生能熟练快速完成打扫,大部分学生“反手”拿扫把,握扫把或拖把姿势不恰当导致使不上力,劳动认知缺乏。

(二)客观因素:1.学校因素  学校的劳动教育专业师资力量欠缺,专业的劳动课程未普及。语数英实践活动等课程中虽然会涉及一些劳动教育知识,但也都是“蜻蜓点水”,流于形式。劳动教育内容单调,比如学生在学校的劳动无非就是每周一天打扫教室;学校将校园划分为若干块包干区安排每个班负责;一学期一两次大扫除擦桌子等,而学生值日打闹玩耍也是时常出现。如果有学生违反了纪律,还可能会被惩罚扫地拖地,劳动成为一种惩罚的手段,这与劳动最光荣的思想相悖,使学生劳动情感淡漠。

 2.家庭因素 现在的孩子基本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不少家长认为只要孩子能够好好学习不做家务也无所谓,家长“包办代劳”现象严重。周一到周五许多孩子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怕劳动会影响孩子没办法完成作业、分散孩子注意力。同时家长劳动教育引导方式不正确,孩子常因劳动向家长“邀功”,家长也会用奖励、惩罚方式让孩子劳动。

二、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策略

1、构建良好学习氛围,实现劳动教学

无论是在生活实践,还是在日常学习中,学生都非常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良好的氛围有利于推动学生不断提高认知能力,所以,教师从各种角度出发设计与完善教育观念,构建良好的课堂环境推动学生不断发展,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性,从而更好地实现劳动课程教学。比如说,教师为了让教学实践更加完善,就在劳动课程组织各种趣味性活动,教师有意指导与引导,让学生通过创新方式增强自己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感。教师通过张贴条幅或者建立宣传栏等方式,让学生在各种教学活动与话题中进行探讨,使学生在互帮互助的学习环境中提高认知,帮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不断开拓学习资源,从各种角度与维度增强对学生的指导,有利于学生主动参加课堂活动,提高学生自我认知的同时,让学生在更加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不断地发展自我,推动学生提高综合能力。所以,教师在劳动课程根据课堂内容为学生构建合理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自控力,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主动认知劳动内容,从而更好地实现劳动课程教学的开展。

2、组织合理课堂活动,实现劳动教学

教师在劳动课程教学组织合理的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加的热情与积极性。教师为了让学生在劳动课程中不断地提高感知,可以有意地构建出优秀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提高对知识的认知过程中推动学生发展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思想感悟,根据先进的教育思想,组织各种各样的劳动课程教学模式。比如说,教师在劳动课程组织DIY手工设计大赛”,又或者设计“快速整理书包大PK活动”,教师想要通过这样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参加劳动课程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手工大赛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接着,教师在劳动课程引入劳动明星的演讲活动,帮助学生主动探究与积极准备课堂材料,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师在劳动课程应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提高学生的思维意识,推动学生在各种各样的课堂活动中推动自己高效化学习,帮助学生不断内化与吸收劳动课程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教师在劳动课程通过组织科学的课堂活动,有利于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具趣味性,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学习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我能力。

3、开展家校共育模式,实现劳动教学

先进的教育思想还能通过家校共育模式表现出来,教师为了在劳动课程中实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可引导学生在课堂认知过程不断地提高自我综合能力,积极在劳动课程中实现家校共育。教师想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更多的学习技巧,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就要打破传统的一维化评价方式,从多个角度评价学生行为,使学生积累更多的劳动经验。比如说,教师基于劳动课程内容为学生组织合理的“劳动管家活动”,根据学生的家庭状况布置劳动内容,引导家长在整个劳动过程中积极配合,更好地实现家校共育,使学生的学习环境更加完善,不但能推动学生在课堂中发展与进步,还能让学生在课外也约束自我,有利于学生深刻了解劳动知识。通过教师与家长共同监督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所处的环境进一步渗透劳动知识,使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输出劳动课程输入的知识理念,通过教师与家长的相互配合不断开拓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与协调发展,有效增强学生自身素养。教师可以引导家长,在家庭中给予学生“管家”的角色,帮助学生不断锻炼自身的家务能力,让学生学习更多的学习技巧与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增强学生的劳动素养。

4开展地域性特色社会实践活动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指出了“教育即生活”,意思是说教育离不开生活,应该与社会生活有机结合。在学校单一的劳动课程教育中,难以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只有与地域特色文化相结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生活及大自然,才能切实激发学生的劳动意识,从而使其逐步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促进其创造能力有效提升。

兰陵县城学校附近有闻名遐迩的农业国家公园,荷花池、四季绿种植中心、果园开发区。以四季绿水培法种植为例,教师组织学生到种植地实地参观了解水培法种植的过程,包括以下步骤→培训学习水培种植相关知识→育苗→水培设施清洁消毒→配置营养液→定植→田间管理→(剪老叶侧芽、人工授粉、帮蔓整枝、喷叶面肥、观察记录等)→收采。

为了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和劳动创造力,组织学生针对小苏打开展了一列的揭秘活动,包括以下几方面探究:1.了解小苏打在生活中的清洁作用,并学会正确清洁;2.用小苏打做一系列实验:瓶子吹气球、色彩炫变、小苏打喷泉等;3.用小苏打做蛋糕、汽水等美食;4.采访医生、药剂师等,了解小苏打的功能及安全。

之,教师开展小学劳动课程时,应该全面优化与完善教学环节,尊重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现的个性差异,使学生在优秀的平台与学习氛围中不断增强认知能力,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素养。教师不断完善与优化劳动课程的前提是总结教学技巧与教学模式,增强对学生的指导,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循序渐进地增强认知能力与积累大量的学习经验,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晶 小学劳动课程的开发路径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2021(26)107-108

[2]王琛臣 综合实践理念下小学新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与实施[J].新课程,2021(20)100-10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