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实践力的培养途径
摘要
关键词
高中地理;实践能力;培养策略
正文
前言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实践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在地理教学中。高中地理不仅仅是对地理知识的传授,更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学生面临的地理问题变得愈加复杂,单靠理论学习已难以满足他们的成长需求。因此,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力,成为地理教师亟须探索的课题。本文旨在探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力的多种途径。
一、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地理教学主要侧重于地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学生缺乏对地理现象的亲身感受和实践经验,难以深入理解地理知识。例如,学生可能在地理课上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但缺乏实际观测和实验,难以真正理解这些概念。传统的地理教学内容单一,以教科书为主要教学资源,缺乏多样性。这种单一的内容形式可能导致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下降,缺乏动力。传统地理教学方法主要是讲解和演示,缺乏灵活性。这种教学方法可能导致学生的学习体验单调乏味,难以激发学习兴趣。传统的地理教学缺乏实践操作机会,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难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例如,学生可能学习了地图的绘制方法,但缺乏实际绘制地图的机会。传统的地理教学缺乏互动和合作机会,学生难以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合作,难以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这可能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孤立感和缺乏合作意识。这些问题的存在可能会影响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成效。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实践力的培养意义
(一)增强地理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实践活动能够将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抽象地理概念转化为具体的经验。例如,通过实地考察,学生可以观察地貌、气候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这种直接的感受有助于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比如,在学习地貌时,学生可以通过徒步旅行或野外考察,亲身体验不同地形的特点与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书本上的理论内容。这样的实践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还能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灵活运用这些知识。
(二)培养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
在地理实践中,学生常常需要面对真实的地理问题,如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他们需要收集数据、分析信息,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得到锻炼,促使他们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评估各种可能性。例如,在进行一次关于水资源管理的项目时,学生需要研究不同区域的水利用情况,并提出改进建议。通过这种实践,学生不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问题,还能提高他们的决策能力。
(三)提升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地理实践活动往往需要学生分组进行,团队合作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小组项目中,学生必须分工合作,协调各自的任务,以达到共同的目标。这种合作过程帮助学生学会了如何有效沟通、倾听他人的意见,并在团队中发挥各自的特长。例如,在进行社区调查时,学生需要与团队成员讨论如何分配任务、如何收集数据,这不仅提升了他们的组织能力,还培养了他们在团队中协作的精神。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实践力的培养途径
(一)开展地理考察型实践活动
高中地理考察型实践活动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方法,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自然地理环境的各个因素因时间、空间而存在着差别,因而在地理考察活动中的地点、时间、路线的选取要因地制宜。老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需要,进行多次实践调研,并查阅、梳理了相关的天气、交通等信息,估算整个考察活动所需要的时间,考察地到市区的距离,交通的便利程度,从而制定出了考察的线路和行程。这样既保证了学生的人身安全,又保证了考察活动的意义,也便于学生们在考察过程中找到了撰写报告的素材。准备工作。首先,要为本次考察活动准备必要的工具和装备;其次,为本次考察活动准备随身携带的私人用品;再次,做好人员与小组的安排,5-6名成员可以组成一组,并指定一名组长,各小组应配备一名随行老师和学生的家长,以确保本次考察活动的成功进行;加强对学生安全和环保意识的教育。收集和整理地理教学资料,并根据考察的先后次序,简要地对地理位置、地貌、地质构造、气候、植被、土壤和人文地理等进行简要地说明,补充气候演化、构造演化等相关的背景资料。针对地理学中的代表性事物,老师可以通过配图来指导,使学生将其与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能够对所考察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能对考察的具体情况有一定的认识,从而保证教学工作的进行。考察型地理实践活动中,有四个主要的学习任务。一是对自然地理事物的特征、分布,以及自然地理现象的因果和演化进行观测和度量;二是要描写和记载被考察对象;三是对考察的结果及其成因进行了剖析和判定;四是做好考察的总结和汇报。问题的设置应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在一个简单的自然地理环境下,老师仅让学生用地图、图片、素描和文本来进行客观的描述;对于复杂的地理环境,需要学生对地形进行初步观测,分析、归纳和推断地形地貌的规律,形成原因,造成的结果,以及可能的发展方向。运用任务驱动、合作探究和自主探究等教学方法来保障学生的实践活动。通过考察报告、小论文等方式展示考察成果,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同时,老师还要对整个实践活动进行总结,编写教学案例的反思和体会,增强与其他老师的沟通,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
(二)项目学习实施
在地理学科中,项目学习具有独特的优势。地理学不仅涉及自然环境、社会文化和经济活动的关系,还强调人与环境的互动。通过项目学习,学生能够深入探讨各种地理现象,进行实地考察、数据收集与分析,从而形成对地理概念的深刻理解。项目学习的关键因素就是不断探索。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合作、交流、探究等多种学习中,参与到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问题和疑问。在此阶段,老师可以按照项目学习的目标和任务,为学生们搭起一个“脚手架”,让学生们能够进行深入地思考和探索,从而有效地、持续地、深入地进行项目学习。以“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项目学习为例子,让学生们收集当地的自然环境及人文等有关的数据,用地图或绘画的方式,对当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特征进行描述。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在依据项目任务解决问题时,将其直接导向到学科核心知识和素养上。与此同时,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和学习资源,进行有效地探索,从而扩大收集资料的途径。此外,老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更深入地思考,让他们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更深入地理解,从而对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有更深刻地理解。鼓励学生们在实际问题中,敢于运用诸如社会调查之类的基本方式,为接下来的课题研究打下基础。
(三)组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互动效率
随着新课改的推出,地理教师要主动地转换自己的教育观念,从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向引导学生互相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组,这样有利于改善后进生的成绩,也可以创造一个好的课堂氛围。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互相进步,互相学习。分组时,应遵循互补原则,即:内向学生和外向学生组合,优等生和后进生组合。在进行分组时,要将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情况,理解能力等方面都加以考量。分组以后,要确定小组长,布置学习任务,让每位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明白不。另外,小组长在小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起着润滑剂的作用,使小组成员能够积极地学习,互相帮助。小组长需要是一个学习成绩好、个人思想品格好的学生来担任,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激发小组成员的学习热情,更好地实现学习任务与学习目标,使学生间的互助学习能更好地进行。
总结:总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践力的培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有效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地理知识、增强应用能力,还能培养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实践教学给学生带来了真实的体验与感知,使他们在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升其探究能力与实践素养。通过系统性的实践力培养途径,我们有望培养出更具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的地理学习者,这不仅有助于他们的学业成功,也为其未来的生活和职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林作斌.实践活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中學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7,(10):91.
[2]杨光辉.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05):104.
[3]黄凤金.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野外实践活动研究——以“广州南沙产业调查”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19):74-77.
[4]李双月,王丰年.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路径探索——以中学地理活动设计课程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22):26-29.
[5]伍刚刚.活动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新课程(中学),2017,(1):149.
[6]杨金南.基于地理实践力的高中地理研学旅行活动设计——以长白山为例[J].科技视界,2021(33):55-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