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意义及策略分析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李登梁

甘肃省和政县尕新庄小学 单位邮编:731200

摘要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学教育阶段的语文学科教学出现显著的变化,语文教师应当关注课堂内部开展的阅读教学活动,以此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以及核心素养。传统的单篇文本阅读教学已经不能适应小学生的阅读学习需求,所以语文教师需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运用群文阅读这一创新的教学方法。基于此,本文立足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活动,探讨并且分析群文阅读教学具备的意义,同时结合实际情况,给出开展群文阅读教学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教育;语文教学;阅读教学;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正文


前言: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学习语文学科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其原因为语文学科之中不仅具备大量丰富的知识,还可以促进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断提升。阅读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科教学中有着重要地位,语文教师必须立足于小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现阶段需要完成的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科学合理的群文阅读教学活动,并且在课堂内部实施,从而通过群文阅读教学的深入开展,促进小学生走上全面发展的道路。

一、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开展群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一)通过群文阅读培养小学生的高阶思维

高阶思维属于一种较为复杂的认知能力,其中包括对知识的链接、创造以及重新组装,以便于人们能够有效解决问题,该思维的核心就是创新思维以及批判性思维。美国教育家布鲁姆在经过研究之后,认为教育目标应当分为6个层次,即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与创造,在以上所有层次之中,后3个层次属于高阶思维的范畴。群文阅读能够为小学生提供更为多样化的丰富素材,所有素材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能够为小学生的高阶思维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与此同时,群文阅读属于一种开放性较强的阅读方式,小学生在阅读群文的过程中,其思维会进行高速运转,进而促进高阶思维的形成。

(二)通过群文阅读引导小学生进行深度阅读

现如今,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得碎片化信息的传播变得更为迅速,小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碎片化的信息,这对于小学生开展深度阅读活动产生了消极影响。然而群文阅读具备深度阅读的特征,能够显著提升小学生的深度阅读能力,其原因为小学生可以通过泛读群文,逐渐习得更多的阅读技能,理解群文阅读之中的知识点,并且运用对一组相似文本进行查阅的方式,深化理解知识点并且主动进行训练。语文教师则根据教材内容和小学生的学习现状,对小学生进行深度阅读指导,小学生的思维在得到发散后,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以及分析,提取出有价值的知识内容,完成深度阅读的学习目标[1]

(三)通过群文阅读促进小学生的精神成长

在传统的语文学科教学之中,小学语文教师往往将阅读教学视为一种工具,通过运用“工具”的方式向小学生灌输语文知识,这样做虽然可以促进小学生学习知识并且掌握,但是阅读所具备的人文熏陶功能不能真正得到发挥,阅读课堂教学并未得到完善。之所以开展群文阅读相关教学活动,是因为其核心任务就是利用阅读实践,促进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之中,持续发展阅读、思维、审美、文化理解等多种能力,在阅读的同时积累人文素养,满足小学生精神层面的成长需求。小学生在进行群文阅读的过程中,不再零碎地理解阅读文本,而是对多个文本进行系统化学习,从而真正明确文本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念。由此可见,群文阅读不仅能够成为核心素养的培养载体,也可以促进小学生获得精神成长,帮助小学生塑造正向的三观。

二、在小学阶段语文课堂开展群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提前明确群文阅读主题并设计阅读目标

群文阅读属于一种创新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要想真正使群文阅读在课堂中发挥作用,语文教师就需要在备课阶段,对群文阅读的主体进行明确,将主题作为统领,为小学生参与群文阅读、学习语文知识提供方向。语文教师在确认群文阅读主题时,应当对不同内容的文本进行分类,形成多样化的群文组合,通过丰富的群文内容有效调动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提高小学生阅读效率的同时,帮助小学生理解群文阅读的重要性,从而为群文阅读教学在语文课堂内部长期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2]

例如,在《坐井观天》一课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提前对课文《坐井观天》进行阅读和研究,发现该课文属于寓言故事,因此语文教师结合低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为小学生设计群文阅读教学主题“寓言故事真有趣”,引入内容简洁、具备教育意义的寓言《掩耳盗铃》《一叶障目》《铁杵成针》。与此同时,语文教师设计本次群文阅读的教学目标,具体如下:(1)语言建构。在阅读寓言故事之后,说出寓言故事包含的道理。(2)思维发展。明确寓言故事中的角色以及情节发展。(3)审美鉴赏。了解寓言故事这一文学体裁,以及寓言故事具备的主要特征。(4)文化理解。在阅读后体会中国传统寓言故事的智慧,对人生哲理进行感悟。在设计出群文阅读的主题、目标之后,可以保证小学生真正参与群文阅读相关活动,并且完成文本阅读。

(二)构建群文文本之间的联系实施教学活动

在群文阅读范围内的文本之间,必然会具备一定的联系,能够直接影响小学生的阅读质量以及阅读成效,因此语文教师在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时,需要深入研读群文文本的内容,明确不同文本之间的关联,然后找到文本之间的关联点,凸显出群文阅读所具备的教学意义。由此可见,语文教师需要在文本选择方面下足功夫,通过提供关联性较强的群文文本,帮助小学生掌握群文阅读的核心,保证小学生能够高效完成群文阅读。

例如,在《盘古开天地》一课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在研读该单元的课文之后,发现该单元其他课文《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与本课课文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将群文阅读、大单元教学方法进行有机融合,为小学生提供成效更为显著的阅读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后,语文教师引导小学生自主阅读该单元的课文,要求小学生分析四篇课文的相同点以及不同点,从而使小学生深入了解神话故事。如果条件允许,语文教师可以适当引入课外神话故事作为补充,如《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有效拓展小学生的群文阅读视野,真正提高群文阅读教学的实际质量与效率。

(三)引入角色扮演活动增长小学生创造能力

群文阅读能够对小学生的创造力进行有效培养,为了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同时为小学生营造出高质量的群文阅读学习氛围,语文教师应当在班级内组织角色扮演活动。例如,在《猎人海力布》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将该课文与同单元的《牛郎织女(一)》《牛郎织女(二)》组成群文阅读教学活动,三篇课文均属于民间故事,而且篇幅较长,小学生可能不会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因此语文教师将班级内的小学生分为三组,每组分别选择一篇课文进行角色扮演。小学生要想保证角色扮演符合课文内容,会带着兴趣对课文进行深入阅读,然后确定不同角色的表演方法,在扮演过程中同时提高阅读能力以及创造能力[3]

结论:综上所述,与传统的单篇阅读教学方式相比,群文阅读具备更多的优势,而且群文阅读符合当前小学生的语文阅读需求。语文教师应当在群文阅读相关教学活动之中,为小学生设计高质量的群文内容,引入创新的教学方法,进而使小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万永彩.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群文阅读单元整合教学实践解析[J].小学生(下旬刊),2024,(07):49-51.

[2]刘晓军.明确课型功能 研读提质增效——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课型确认与样态优化[J].小学语文教学,2024,(Z2):98-102.

[3]蔡红芳.小学中高年级群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J].吉林教育,2024,(18):44-46.


...


阅读全文